元代文人_从《破窑记》看元代文人的自慰心理

摘 要:《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抨击世俗社会对文人的鄙薄,为文人的地位、价值和前途做出了辩护,肯定文人的优良品质。

但这种理想化的、富于幻想色彩的发迹模式的成功,渗透出的却是元代文人在自卑与自尊交织下的扭曲心理和对自身的怀疑,是文人自己编织的美梦来求得自我安慰。

关键词:破窑记;元代文人;自慰心理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编演贫寒书生吕蒙正靠读书考试成功发迹的故事,隐现的是整个元代文人屈辱的境遇,吕蒙正的成功,是元代文人自己编织的美梦以求得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一、元代文人的惨况   元代取消科举制度达八十余年,切断了文人的进身之阶,使饱读诗书的文人沦入社会底层,据《谢叠山集・送方伯载三山序》中记载:“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其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其无益于国也。

嗟呼!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1]p20—21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地位多么低贱。

破窑记》中塑造的吕蒙正是一个穷困潦倒、受尽别人嘲笑的书生,他居住的破瓦窑:“烧地权为灶,凿壁借偷光,无底沙锅漏了饭汤。

”“到晚来月射的破窑明,风刮的蒲帘响。

”虽满腹文章,却一贫如洗,生计无着,听说刘员外家要抛绣球招婿,便想去“写一篇庆贺新婿的诗章,……但得些小钱钞就是咱一二日的盘缠。

”虽说是以庆贺诗章换些盘缠,实与乞讨无异。

刘月娥把绣球抛给吕蒙正后,其父刘员外十分懊恼,“可可打着个贫子,禁不得那穷酸恶醋

”由于月娥的坚持,刘员外在盛怒之下,宁可将女儿赶出门去,也绝不接受这个“穷酸恶醋”的女婿。

蒙正的好友寇准诚心诚意几次去认亲家,却遭受许多奚落嘲讽:“这叫花的来俺这里怎的?”“甚么亲家伯伯,则你也是个穷秀才。

”“你看那穷嘴饿舌头,一壁去。

”“这厮穷酸恶醋,我不听他。

”这一声声的“穷酸恶醋”,是这个“只识衣衫不识人”的世俗社会对文人的蔑视和鄙薄,就连宣扬以慈悲为怀的寺僧也鄙夷书生,故意让蒙正赶了斋后钟。

蒙正及第出仕后还回忆自己的悲惨生活:“那时节寻不的一升儿米,觅不见半根柴,兀的不误了斋。

麻鞋破脚难抬,布衫破手难揣,牙关挫口难开,面皮冷泪难揩。

吕蒙正所遭受的辛酸生活和嘲弄,就是元代文人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

二、抨击世俗社会,为文人辩护   接受儒家思想的文人,都深信自己担负着“济世安邦”的重任,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在元代,由于民族压迫和科举的废止,几乎打破了所有书生的幻想和期待,他们旧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甚至动摇,现实的残酷让文人惶恐、失望、六神无主。

社会对他们的否认和抛弃,让文人自卑无助,但他们不甘于如此,文人的“骨气”让他们富有强烈的自尊,他们为自己打抱不平,急切的想去证明自己,以改变自身处境。

所以他们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戏曲,来为自己做出申辩。

“浓重的自卑,强烈的自尊,这是现实社会中失去了‘治国安邦’的庄严社会责任感之后的文人最容易产生的心理状态的两极,于是他们喋喋不休地在杂剧中,不断的为书生的地位、前途和价值进行辩护

这种辩护常常是由女子――书生们所追求的妓女或闺秀来进行的,肯定读书人的文化修养和温良恭俭的可人风度。

”[2]p169书生们在剧作中借女子之口来肯定自身,佳人对多情书生的青睐,本身就是对文人的肯定,这些女子强烈为书生辩护

如《西厢记》中当郑恒辱骂张生是“白衣饿夫穷士”时,红娘反斥其说:“你值一分,他(张生)值百分,茧火焉能比月轮。

”《举案齐眉》中的孟光亦为梁鸿辩解道:“这秀才书读万卷,有一日笔扫千军,他须是黄阁宰臣,休猜作白屋穷民。

”这些女子对书生的信心满怀,其实质是书生自己向社会的申辩。

破窑记》中的刘月娥绣球招婿,一心想找一个:“心慈善、性温良、有志气、好文章”“知敬重的画眉郎”,而这些品质都是中国古代文人所具有的优势特点,尤其是“好文章”,更是文人引以为豪的特长,女主角一出场,就已经肯定了书生

梅香嘲讽书生穷酸恶醋时,月娥辩护道:“学剑攻书折桂郎,有一日开选场,半间儿书舍换做都堂。

”之后更是义无反顾的嫁给蒙正,居住在破窑之中,虽然生活艰难,却依然死心塌地:“守着才郎,恭俭温良,憔悴了菱花镜裹妆。

我也不恋鸳衾象床,绣帷罗帐,则住那破窑风月射漏堂。

”对蒙正的前途也满怀信心:“虽然是时下贫,有朝发愤日,那其间报答恩德。

”当蒙正去赶考,刘月娥更是坚守寒窑十年,终于等到了做官回来的蒙正和“金花官�”,不负自己半生寒窑之苦。

昔日的苦寒书生自己优秀的品质赢得富家小姐的垂爱,靠自己文章取得功名,向这个曾抛弃他的社会证明了自己的价值,那些曾经作践他的人都纷纷前来阿谀奉承。

白马寺的和尚将他留在墙上的诗用碧纱笼起来,刘员外更是恬不知耻的跑来认贵婿。

“今日个显耀你那里夺来的富,折准我那从前受过的苦。

吕蒙正发迹后还愤愤于他之前所受的卑贱之苦,指斥这个社会。

也再次自我肯定,“学而第一须当记,养子休教不看书。

”相信贫寒书生终有发迹之日。

三、用完满的结局来求得心理安慰   可以说《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是一部典型的文人发迹题材的作品,剧中突出表现的是吕蒙正的贫寒生活和遭受的嘲讽,尤其第二折写“斋后钟”的故事和刘员外在寒窑中摔破砂锅,侧重于表现贫寒书生所遭受的苦难。

第三四折均描写吕蒙正得官归来,靠才学改变了命运,衣锦还乡,以此反击了那些世俗的嘴脸。

但是这种发迹的模式太过于完美,带有浓重的理想化色彩。

吕蒙正的故事发生在宋代,而“宋代标榜文治,每科录取的人数不断增加,特科恩科又常常举行。

只要耐心地、频频地参加考试,即使每次都名落孙山,到了一定的年龄,也会受到照顾,捞得一官半职。

‘状元试三场,一生吃著不尽’(魏泰《东轩笔录》),科举被视为衣食之道。

”[4]p168但在元代,科举废止,即使在仁宗嘉�二年后恢复的科考制中,也对汉族知识分子非常歧视,考试内容、形制与蒙古生和色目生不同,通过考试跻身仕途非常困难。

而学习的儒业,满腹文章的书生们的灵魂深处,却依然对科举功名之路有着剪不断的情结,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科举功名的幻想。

他们用文字编织着梦想,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破窑记》就是文人幻想有朝一日可以时来运转、变泰发迹的寄托。

理想化的模式里,闪现的是文人对自身能力和价值观的怀疑。

刘月娥敬重穷书生蒙正,甘心跟着他住在破窑中,除了对丈夫的前途满怀希望外,让她安贫守志的还有她的天命意识,“贫和富是我命福”“破窑中熬了我数年,多受了些个苦,苦一饮一啄,事皆前定,也是我一生衣禄。

”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让看不见出路和希望的书生时常将自己的厄运归于天命,彷徨迷茫中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用命运来解释富家小姐的死心塌地,即使在得官回来之后,还两次试探妻子的忠贞,这试探背后其实就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自己信心不足,肯定自我的同时又怀疑自我,归到底,是冷酷的现实与文人理想之间巨大的落差使得文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

在痛苦之中,精神上的幻想是最好的心灵抚慰,《破窑记》中吕蒙正发迹历程正是所有文人渴求的,大完满结局是一个美梦,让元代文人在美梦中得到灵魂上的慰藉。

参考文献:   [1] 谢枋得,谢叠山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   [2] 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00。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