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黏性视阈下构建中国特色传播矩阵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以鲍曼的“液态社会”理论为依据推导出社会的流体结构和其中的“社会黏性”,而社会黏性促使社会在减缓内部结构形变速度、接受外来新闻传播和抵御文化侵袭等方面呈现出非牛顿流体的特性。基于此角度考量,在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中央宣传部作为新闻宣传、出版、电影等业务的主管部门,更有利于发挥统管的优势集中打造“亼”字结构的矩阵化传媒业,对内通过贯穿我国社会流体层的布局起到增强社会黏性、促进团结稳定、防止社会失序的作用,对外通过电影交流与新闻之于国家形象的转移逐渐渗透外国社会流体层,有助于扭转目前对外传播现实中存在的文化逆差”,逐步、分阶段地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社会黏性;韧性;国际话语权;传播矩阵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国际话语权”(18AXW001)。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章编号] 1673—0186(2019)010—0117—0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ki.css.2019.010.011。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宣传部分别加挂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和国家电影局牌子,将原属于国家新闻出版广電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与原属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职责一道,都划入中央宣传部[1]。这样一来,中央宣传部就成为新闻出版与电影实际意义上的业务主管部门,而这一变革也为电影这一具有泛社会化媒体属性的文化产品赋予了在新时代承担更多对外传播与对内宣传的使命——对外使电影承担更多文化输出责任,与构建世界级新闻媒体一道,扭转我国长期以来的文化逆差”;对内与新闻媒体一道,负责传播中国乃至世界正在发生的新闻及故事,起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社会黏性在新闻传播研究中的现状与不足。

在梳理了黏性社会黏性、国家话语权传播困境等相关文献、书籍后,总结出缺乏社会黏性的概念定义、理论模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直接导致我国国家话语权构建困难,以及显示困境——缺乏触及国外社会流体层的国际性媒体三点问题。

(一)缺乏社会黏性的概念定义及以此为视阈国际话语权构建研究。

什么是社会黏性?目前国内的研究者对此并无明确定义、理论模型,同时也缺乏以黏性为视角的对社会结构和社会中人这一个体及以此为基础的群体的研究。在我国,目前仅有高源直接从粘性这一视角出发,研究了乡土社会的转型,其认为我国的乡土社会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一种“黏性”,这种“黏性”在经历社会改造后不会消失,且一直在进行重构,这种重构对乡土社会的转型起到了阻碍作用[2]。

而基于社会结构这一使社会黏性得以客观、真实存在的研究,目前有部分学者发表了看法。周庆智从社会组织出发,对其存在意义和作为一种连接公共体制与个体的中介展开了论述,他认为只有在体制内才能获得自我建构和自我协调的意义,并通过自由结社的方式,进入公共领域,影响或决定公共政策,发挥社会主体的治理功能作用[3]。张康之则从流动性着手,论证了流动性的社会治理变革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的必要性,认为在流动性中一切社会构成要素都是既独立流动又相互作用而处于互动和联动之中的,所形成的社会是网络结构[4]。这就与本文所提及的社会是一个实际而又复杂的非单一性的流体结构相契合。

以上观点无论是从“黏性”视角出发也好,从社会组织、流动性等方面切入也罢,虽然对社会结构及性质进行了阐述,却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黏性的理论以及此视阈下对我国的新闻、文化等产业在对外传播时提供可参考意义的研究。

(二)文化折扣是导致国家话语权难以提升的实际困境。

我国,对西方影视文化传播和由此导致的文化逆差的研究由来已久。陈雪飞根据霍斯金斯和米卢斯的“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概念——国际市场中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导致其价值减低的原因在于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差异——认为国际上对“中国模式”的异议于我们本身而言是一面镜子,可以看清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会产生哪些文化折扣,并在对外讲述“中国模式”时争取克服[5]。赵可金则从外交这一角度切入,提出了要夯实人文基石的要求,认为人文交流是除安全保障、经济发展之外的第三层面,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等历史背景的推进下,国际人文交流对世界各国的战略重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国展开了人文软实力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直接导致人文外交异军突起[6]。胡键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出发,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阐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品格”是世界普存的“中国元素”,它不仅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柔性的彰显,也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不竭动力,与此同时,这些“中国元素”经过当今中国全新阐释进而被国际社会所接收[7]。但由于文化折扣的存在,国际社会接收到的表述与我国的描述会存在差异,故而导致我国国际话语权表达受限,因而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由来已久的文化逆差难以在短时间扭转。

本文认为,文化逆差对外传播时产生的现实文化折扣是因为我们并未系统地对基于一个社会文化而产生的社会黏性进行思考,以及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如何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来破解社会黏性我国文化传播造成的实际的文化折扣

(三)缺乏国际性媒体是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现实困难。

1840年,英国对清政府发动鸦片战争,随后世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方面的直接后果是国门被迫打开,而国际政治领域则体现为国际话语权几近完全丧失。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中国一直奉行的是“韬光养晦”战略,并借此赢得了长期的稳定、快速的发展。随着中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形象较彼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世界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地位,这是近年来我国对外传播的痛点所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