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个全国爱国卫生月系列宣传资料之三】

病媒传播疾病防控知识病媒传播疾病是类由病媒生物传递病原体(病毒、原虫、蠕虫等)传染病具有必须由病媒生物参与病原体传播特常见传播媒介包括蚊、老鼠、蜱等。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有0种属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其甲类有鼠疫乙类有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有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

非法定报告传染病病媒传播疾病有森林脑炎、莱姆病、无形体病、恙虫病、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0余种。

我省传统病媒传播疾病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等新发媒介传染病发热伴血板减少综合征等也我省不断被发现。

近年受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登革热疟疾黄热病等域外(境外)传染病输入风险也逐年加别病种甚至出现了输入引起地病例发生。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由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急性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主要传染。

登革热潜伏期般3~5天多数5~8天。

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关节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发病3~6天有皮疹出现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脑出血等病情严重恶化可造成死亡。

该病流行季节夏秋季(每年5~0月份)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容易出现暴发流行目前我国暂无疫苗和药物可以预防。

人群不分年龄、性别对登革病毒敏感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国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国外马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旅游游客是感染登革热高危人群。

广群众特别是有疫区旅行史高危人群旦有发热、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就医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防止蚊子叮咬是预防登革热传播关键。

居民要做到以下几 、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可积水容器。

、室种养水生植物应每隔5~7天洗瓶换水、清洗根须。

3、保持室外花盆托盘无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清理干净。

、力整治环境卫生疏通下水道铲除杂草及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等。

5、日常生活或外出活动应采取防蚊措施穿浅色长衫长裤身体裸露部位要涂上防蚊水、花露水等防蚊产品防止蚊虫叮咬

二、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引起然疫性传染病亦可通螨类和蚤类叮咬传播

我省传染主要是野栖黑线姬鼠、仓鼠和背纹仓鼠栖褐鼠、鼠等。

病男女老幼可感染尤以0~50岁青壮年男性发病居多。

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特征发热病人高烧可至0℃持续3~7天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可导致死亡。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应采取以灭鼠防鼠和预防接种主综合性措施。

是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

二是防鼠灭鼠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开展以药物灭杀主灭鼠活动。

三是加强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

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食物、水和饮等。

四是接种出血热疫苗。

对高发病区人群及其他疫区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旦误食鼠类污染食物或被鼠类咬伤或抓伤要及清理伤口并及接种出血热疫苗。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种急性传染病

乙脑主要通蚊子叮咬传播

乙型脑炎患者多数发病较急首先出现发热体温常37℃~38℃左右常常伴有头痛有会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可以有惊跳和嗜睡等症状。

约~3天体温上升病情加重发热可达0℃以上。

除高热外患者还可以表现识障碍、抽搐;婴儿囟门隆起严重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

如得病6月以上症状不消失会留有遗症严重乙脑患者病死率较高。

我省乙脑病例多发生蚊子较多夏季和初秋每年7、8、9三月是高发。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免疫力低老人、接种乙脑疫苗儿童以及从乙脑非疫区到疫区人较易得乙脑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措施是灭蚊、防蚊杀灭越冬蚊子和早春蚊子。

二是做爱国卫生工作消灭蚊虫孳生地搞畜棚舍环境卫生降低动物带病毒率。

三是预防接种及接种乙脑疫苗保护保护易感人群。

四是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乙脑防病知识及发现患者。

四、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致蚊媒传染病正患病病人或无症状感染者是病主要传染按蚊是病然传播媒介传播途径媒介按蚊叮咬传播或和血液传播

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流行区疟疾流行季节与疟蚊孳生繁殖高峰致。

我省报告病例输入性病例已连续6年无地感染病例发生。

疟疾临床表现主要周期性规律发作寒战、高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可引起贫血和脾肿。

因引起疟疾疟原虫种类不以及感染程、机体状况等存差异疟疾发病表现和发作规律不。

恶性疟患者如治疗不及极易发展成重症乃至死亡。

患了疟疾应及治疗并根据疟原虫虫种及其对抗疟药敏感性和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合理选择药物。

预防疟疾关键是防止蚊子叮咬和输入性继发地病例发生。

、出国前应当了目地疟疾流行史;疟疾流行区要防止蚊虫叮咬出现发冷、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当及就医。

、从疟疾流行区入境发热病人应尽快到当地医院就诊主动告知旅行史;诊断疟疾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药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

五、发热伴血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咬病是种以发热伴血板减少主要特征新型传染性疾病。

该病潜伏期般7~天。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主要症状发热(多持续性发热可高达0℃)、全身不适、乏力、头疼、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咽痛。

重症患者可因严重血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救治可因弥漫性血管凝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目前般认蜱可能是该病传播媒介。

直接接触危重患者血液等体液也可能导致传播

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部分患者曾被蜱叮咬

病多发春、夏季流行期~0月流行高峰5~7月。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避免蜱虫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主要措施。

主要预防措施有、搞环境卫生和人卫生清除房前屋杂草和垃圾。

、加强人防护应尽量避免草地、树林等蜱类栖息环境长坐卧可暴露皮肤和衣上喷涂避蚊胺等驱避剂进行防护也尽量减少与带蜱畜或宠物接触。

3、如发现蜱附着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

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

、及早就医。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者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六、其他输入性媒介生物传染病 ()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也称寨卡热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蚊媒传播病毒性疾病。

寨卡病毒主要通被感染伊蚊类蚊媒叮咬传播给人类。

非流行区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该病潜伏期3~天。

临床症状包括轻微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头痛、结膜炎、眼痛和呕吐等般持续~7天限性疾病要住院重症病例很少见。

目前尚无疫苗。

目前避免被伊蚊类蚊媒叮咬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有效措施。

建议寨卡病毒病流行国和地区旅行人员采取防蚊叮咬措施孕妇尽量不要到寨卡病毒病疫区旅行。

(二)黄热病 黄热病是种由黄热病毒引起蚊叮咬传播急性传染病是我国检疫传染病

黄热病主要分城市型和丛林型城市型主要传染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丛林型主要传染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

蚊媒传播黄热病毒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叮咬黄热病毒感染人或动物而被感染再通叮咬方式将病毒传播

不种类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病毒

人群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可达39℃~℃)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厌食、恶心、呕吐烦躁、易怒、头晕等但症状无特异性。

潜伏期般3~6天长可达天。

长发病0天可血检测到病毒

人群感染或接种疫苗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尚发现再次感染者。

预防接种、避免被蚊媒叮咬防控黄热病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