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症状性低血压血液透析(HD)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不仅影响HD治疗的顺利进行,且降低透析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如何预防、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症状性低血压对维持HD治疗,提高透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2005年1~6月在我院HD中心接受HD共46例尿毒症患者,男35例,女11例,年龄18~79岁,总透析次数为2308例次,发生低血压127例次,占HD的5.5%。临床表现:症状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笔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在出现低血压前大多数都有明显的先兆症状:有的表现为视物模糊、心悸、胸闷、头晕、大汗淋漓并伴有抽筋,有的在低血压时表现为恶心、呕吐、重者出现脸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降至75/52.5mmHg甚至更低,也有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还有的表现很特殊,在低血压发生时反应为打哈欠、有便意、背部酸沉等。

2 发病原因。

(1)有效血容量减少透析开始时需一定量的血液灌满透析管道及透析器,导致体内循环血量突然减少引起低血压,最常见于初次透析患者、年老体弱、基础血压偏低及心功能不稳定的患者。另外透析过程中超滤脱水过急过多,也容易导致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同时,由于透析过程中,尿素氮等代谢废物的排出,血浆渗透压下降,血管内水分向细胞内移动,血容量也会下降而导致低血压发生。(2)低钠透析液:透析液中钠浓度降低(<135mEq/L),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血管内水分向细胞内移动,使有效血容量减少,也可导致低血压。(3)失血:大手术后失血过多或有出血倾向的,如痔疮出血、妇女月经期间,因月经量过多均可出现低血压透析过程中管道、穿刺针的脱落,大量出血,也可引起低血压。(4)药物的影响:有些患者透析前自服降压药,透析过程中因降压药发生效应,再加上血容量减少,就容易引起低血压;也有的患者透析过程血压偏高,烦躁而使用镇静剂(如安定)而导致低氧血症,加剧低血压发生。(5)有些患者可因在透析过程中进食,血液的重新分配,内脏血流增加,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而引起低血压。(6)干体重不正确而导致脱水过多,也可出现低血压。(7)醋酸盐的毒性作用:醋酸盐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容易使血压降低[1],同时抑制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低血压

3 预防及护理

3.1 做好心理护理 使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同时简要地向他们介绍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效果,让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有所了解,清除思想顾虑和惧怕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

3.2 对于首次透析、对血容量减少不适应或由于年龄大,病情重的患者 首先熟练掌握是否在开始血液透析时给予全部预充量,缓慢引血,透析压逐渐加大,血流量由50ml/min逐渐增加至200ml/min,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发现有低血压的先兆时,及时补充血容量,避免体外循环引起的体内循环血量突然减少,防止低血压发生。对于过敏体质患者,在透析前将新的透析管和透析器用0.9%氯化钠2000~2500ml充分预冲洗,防止生物相容性对血压的影响,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在本组发生2例,经暂停透析、吸氧、地塞米松、胸外按摩等抢救治疗后转危为安,血压也维持在正常水平。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