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句诗【论联句诗】

[摘要]联句诗是古代文人唱和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与唱和诗有区别。

联句诗始于柏梁,盛于中唐,宋元以后虽有继作,但成就均未超过韩孟。

联句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一)逞才使气,调侃戏谑;(二)对偶精切,辞意均敌;(三)风格近似,意境浑融。

联句诗对后世其他文体如戏剧、小说创作均有影响,元杂剧的定场诗或下场诗即与联句诗的形式有一定关联。

[关键词]文体学 联句唱和 韩孟 戏剧 小说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4-0125-06      一、联句诗的源流      联句是我国古代作诗方式之一。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云:“联句者,作诗不一人,共以句相属也。

主于众才合韵,属词接声。

联句诗由两人或多人各成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依次相继,合而成篇。

后多一人出上句,续者作成一联,再出上句,如此轮流相继。

就体制而言,以五、七言为主,间有杂言及一至九字诗形式。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馀制。

”故一般认为,这一诗体相传始于汉武帝和诸臣合作的《柏梁诗》。

《东方朔别传》云:“孝武元封三年(前102年),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者,乃得上坐。

”《柏梁诗》按官位大小,先后由武帝、梁王、大司马、丞相、大将军、御史大夫、太常、宗正、卫尉、光禄勋、廷尉、太仆、大鸿胪、少府、大司农、执金吾、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詹事、典属国、大匠、太官令、上林令、郭舍人、东方朔26人,每人一句,且以切合自己的官位职责有关事象,联句合成一首七言诗,每句用韵,后世称为“柏梁体”。

全诗结构松散,句句之间缺少任何关联,毫无诗味可言。

但作为一种诗歌游戏,对后世的联句创作却影响深远。

汉以降,魏有《悬瓠方丈竹燕餐》,“则人各二句,稍变前体。

自兹以还,体遂不一:有人各四句者”。

每人各有二句者,如贾充《与妻李夫人联句》;每人各有四句者,如陶渊明等三人的《联句》(鸣雁乘风飞)。

其后,宋武帝《华林曲水》,梁武帝《清暑殿》,每人各一句,“皆与汉同”。

齐梁时期何逊等人创作了12首联句诗,收在《何水部集》中;《谢宣城集》中有联句诗《阻雪》、《还途临渚》、《纪功曹中园》、《闲坐》、《侍筵西堂落日望乡》、《祀敬亭山春雨》、《往敬亭路中》7首。

有唐一代,联句创作一时蔚为大观。

《全唐诗》卷七八八至卷七九四,共收录唐人联句诗137首,《全唐诗补编》收录12首。

其中创作量居前者有:清昼(皎然)25首,颜真卿22首,段成式20首,韩愈11首、裴度9首等;而参与《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者有颜真卿、皎然、陆羽等29人之多,是参与作者最多的一首联句诗。

其中,中唐时期联句创作出现了一次飞跃,进入高潮,联句诗这一体制大放异彩,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大历浙东和湖州文人集团创作了大量联句诗,分别结集成《大历浙东联唱集》和《吴兴集》,可惜它们均已亡佚。

韩孟诗派的联句诗共15首,《全唐诗》中有ll首归于韩愈名下,3首属在孟郊名下,1首由刘师服、侯喜与轩辕弥明联句韩愈为之序。

尤其是韩愈孟郊,两人逞才使气,势均力敌,其联句诗风格比较统一,“若出一手”,代表了这一文体的最高成就。

韩孟诗派联句诗多用古体,刘白联唱集团的联句诗则多用五言排律。

赵翼《瓯北诗话》卷四云:“联句一种,韩孟多用古体,惟香山与裴度、李绛、李绅、扬嗣复、刘禹锡、王起、张籍皆用五言排律,此亦创体。

”晚唐时期,复有皮陆联唱,《全唐诗》卷七九三收录皮陆二人联句诗8首,但似有强弩之末之势,内容单薄,结构松散,炫博堆砌,意境偏涩。

宋元以降,联句创作虽有嗣响,但均未超过韩孟联句诗的成就。

联句诗之所以在中唐兴盛,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诗歌发展至盛唐,众体皆备,律诗、绝句、乐府、歌行等创作,几乎都达到了高峰。

中唐诗人已难以为继、超越前人,只有将目光和精力转向诗歌的技巧和形式的创新上,联句诗便是其中一种探索体式之一。

二是中唐唱和之风盛行。

如浙东文人集团、湖州文集团、韩孟诗派、元白诗派等,他们同声相求,意气相投,有着共同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倾向。

诗派、集团之内,逞才使气,互相调侃戏谑,极力张扬个性;诗派、集团之间,互为鼓唱,遥相呼应。

联句诗是诗人唱和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它与唱和诗有明显的区别:第一,源头不同。

唱和诗源于古史所传帝舜与皋陶“乃赓载歌”,而联句诗则源于“柏梁体”。

第二,形式不同。

唱和诗是参与者每人一首或多首,或为和诗,一赠一答,各述己志,或为和韵,即用原韵相和;联句诗则是每人一句或几句组合成一首诗,可以押同一韵,也可换韵。

第三,唱和诗可以在同一时空,也可以在不同的时空进行,而联句创作必须在同一时空即兴完成。

二、联句诗的体制及艺术特色      联句诗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三言如清昼、崔逵的《安吉崔明甫山院联句》;颜真卿等人的《三言拟五杂组联句》,每人六句,其中有三句重复出现,如:“五杂组,盘上菹。

往复还,头懒梳。

不得已,罾里鱼(李�)。

五杂组,郊外芜。

往复还,枥上驹。

不得已,谷中愚(殷佐明)。

五杂组,绣与锦。

往复还,兴又寝。

不得已,病伏枕(颜真卿)。

……”;四言如潘述、裴济等人的《讲古文联句》;五言如李白、高霁等人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六言如卢藻、卢幼平等人的《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七言如崔群、李绛等人的《杏园联句》;一字至九字联句诗如严维和鲍防等八人的《一字至九字诗联句》:“东,西(鲍防)。

步月,寻溪(严维)。

鸟已宿,猿又啼(郑概)。

狂流碍石,进笋穿溪(成用)。

望望人烟远,行行萝径迷。

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陈元初)。

松下流时何岁月,云中幽处屡攀跻(张叔政)。

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贾弁)。

静听林下潺潺足湍濑,厌问城中喧喧多鼓鼙(周颂)。

”最短的联句诗只有两句,如《七言小言联句》:“长路迢遥吞吐丝(颜真卿),蠛螟蚊睫察难知(清昼)。

”最长的联句诗是韩愈孟郊的《城南联句》共306句,153韵,1530字。

联句的方式有每人一句,如李益、韦执中等人的《天津桥南山中各题一句》;有每人二句,如郑遨、罗隐之的《与罗隐之联句》;有每人四句,如段成式、张希复的《蛤像联二十字绝句》。

联句诗一般不限定每人接续多少句,它视个人才情大小和才思敏捷与否而定,如《远游联句》,共76句,其中韩愈38句,孟郊36句,而李翱只有二句。

由于联句诗是文人集团或诗歌流派内部互相唱和的一种特殊形式,故其游戏娱乐的成分较多。

汉武帝和诸臣合作的《柏梁诗》已显露这一风气的端倪。

先由汉武帝起句,然后群臣按官位大小,要求以切合自己的官位职责有关事象,且必须用同一韵,每人一句,联句合成一首七言诗。

谁在联句接续中诘屈词穷而陷入窘迫之境地,则必定被大家取笑奚落,正如东方朔所说“迫窘诘屈几穷哉”。

因此,逞才使气、调侃戏谑、富于谐趣是联句诗的鲜明艺术特色之一。

颜真卿等人的《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从题目便知,是以东道主潘述为取乐对象。

再如《七言乐语联句》:“苦河既济真僧 喜(李屿),新知满座笑相见(真卿),戍客归来见妻子(皎然),学生放假偷向市(张荐)。

”以和尚渡过苦河、新知高朋满座、戍人与家团聚、学生偷逛街市四件事写“乐”,其中最后一句出彩,类似民间“三句半”。

又如《七言�语联句》:“拈缒舐指不知休(李�),欲炙侍立涎交流(真卿),过屠大嚼肯知羞(皎然),食店门外强淹留(张荐)。

”以舐手指上饼屑、侍立在烤肉旁流口水、过屠门而大嚼、赖在食店门口不走四件事写“馋”。

又如《七言醉语联句》:“逢糟遇�便酩酊(刘全白),覆车坠马皆不醒(真卿),倒著接(�离隹)发垂领(皎然),狂心乱语无人并(陆羽)。

”以逢酒便酩酊大醉、翻车落马不省人事、披头散发倒接头巾(古代帽名)、胡说八道无人和答四件事写“醉”。

四首联句诗的艺术价值虽然不高,但逞才使气、调侃戏谑的效果颇为显著。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云:“联句诗,唐惟颜真卿、韩退之为多。

颜杂诙谐,韩与孟郊为敌手,各极才思,语多奇崛,尤可喜。

”可见,逞才使气、调侃戏谑是颜真卿唱和集团(即湖州文人集团)和韩孟诗派联句诗的突出风格之一。

试看韩孟《斗鸡联句》:   大鸡昂然来,小鸡竦而待(愈)。

峥嵘颠盛气,洗刷凝鲜彩(郊)。

高行若矜豪,侧睨如伺殆(愈)。

精光目相射,剑戟心独在(郊)。

既取冠为胄,复以距为镦。

天时得清寒,地利挟爽垲(愈)。

磔毛各噤(疒辛),怒瘿争碾磊。

俄膺忽尔低,植立瞥而改(郊)。

膳膊战声喧,缤翻落羽�。

中休事未决,小挫势益倍(愈)。

妒肠务生敌,贼性专相醢。

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郊)。

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

毒手饱李阳,神槌困朱亥(愈)。

恻心我以仁,碎首尔何罪?独胜事有然,旁惊汗流浼(郊)。

知雄欣动颜,怯负愁看贿。

争观云填道,助叫波翻海(愈)。

事爪深难解,嗔睛时未怠。

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郊)。

头垂碎丹砂,翼揭拖锦彩,连轩尚贾馀,清厉比归凯(愈)。

选俊感收毛,受恩惭始隗。

英心甘斗死,义肉耻庖宰。

君看《斗鸡篇》,短韵有可采(郊)。

方世举注:“斗鸡见于《左传》,其来已久。

战国时齐俗斗鸡走犬。

汉上皇、鲁共王皆好之。

至建安诸子,形于篇咏。

唐世明皇好之,故杜甫有‘斗鸡初赐锦’之句。

俗尚相沿,盛行此戏。

诗家赋咏亦多。

然摹写精工,无逾斯作矣。

”首两句写大鸡主动出击,小鸡严阵以待。

四句写两鸡积蓄气势,振羽待战。

五六句分别承“昂”“竦”而来。

七八句写两鸡怒目而视,摆开欲斗的架势。

九十句谓两鸡以冠与爪为武器。

“磔毛各噤痒”四句,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谓:“是两鸡空斗相搏时,俗所谓打拉脚。

”“�膊战声喧”四句,写两鸡斗时发出呜叫,羽毛雪花般纷飞,仍不肯罢休;几个回合不分胜负,小挫后气势倍增。

“妒肠务生敌”四句,写两鸡嫉恶如仇,互相残杀,恨不得渴饮对方的血、饥餐对方的冠。

“对起何急惊”四句,写两鸡腾起扑击,飞动游斗,仿佛石勒与邻居李阳为争麻地,迭相殴击,又似朱亥袖四十斤铁槌,槌杀晋鄙。

“头垂碎丹砂”四句,谓战败之鸡,耷拉着破碎的红冠,拖着伤残的翅膀:战胜之鸡,鼓起翼翅,尚有馀勇,高唱着凯旋而归。

其谐趣就在于,小题大作,用牛刀宰鸡之力,极写斗鸡情态,间以人才为喻,奇险诙谐。

描写波澜迭起,惊心动魄,使人忍俊不禁。

又如《石鼎联句》,不仅逞才使气,极富谐趣,而且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由于联句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诗人在同一场合吟咏的诗句或章节连属而成,故“必其人意气相投。

笔力相称,然后能为之,否则狗尾续貂,难乎免于后世之讥矣”。

因此,成功的联句诗,其艺术特色之二是“对偶精切,辞意均敌”。

黄庭坚《跋韩退之联句》云:“退之会合联句孟郊、张籍、张彻与焉。

四君子皆佳士,意气相人,杂之成文。

世之文章之士少联句,尝病笔力不能相追,或成四公子�耳。

”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孟郊等人互相唱和创作了不少联句诗,如《远游联句》、《会合联句》、《纳凉联句》、《同宿联句》、《秋雨联句》、《城南联句》、《斗鸡联句》、《征蜀联句》、《有所思联句》、《遣兴联句》、《赠剑客李园联句》、《莎栅联句》、《石鼎联句》、《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15首。

最有代表性的是《城南联句》,因为上下句分别由韩愈孟郊交替联对,它最能看出联吟者是否“笔力相称”、“对偶精切,辞意均敌”。

第一,从内容看,《城南联句》有如下几种对偶。

1、山名对。

“擘华露神物(郊),拥终储地祯(愈)。

”华:华山。

终:终南山。

2、朝代对。

“益大联汉魏(愈),肇初迈周赢(郊)。

”周赢:周秦。

3、史事对。

“积照涵德镜(郊),传经俪金�(愈)。

”沈钦韩注:“此句当亦韦、杜故事。

”魏本引孙汝听曰:“《汉书》:‘韦贤父子皆以明经历位宰相,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经。

’”�,竹器,受三四升者。

“割锦不酬价(郊),构云有高堂(愈)。

”《吴志・甘宁传》注:“宁住止常以缯锦维舟,去或割弃,以示奢也。

”《世说新语・巧艺》载:“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

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

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

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   4、人名对。

“腥味空奠屈(郊),天年徒羡彭(愈)。

”屈:屈原。

彭:彭祖。

5、地名对。

“菡萏写江调(郊),萎蕤缀蓝瑛(愈)。

”江:江南。

蓝:蓝田。

“萄苜从大漠(愈),枫槠至南荆(郊)。

”漠:指大宛。

荆:荆州。

6、地理对。

“潇碧远输委(郊),湖嵌费携擎(愈)。

”   7、天文对。

“霞斗讵能极(郊),风期谁复赓(愈)?”“掘云破烯�(愈),采月漉坳泓(郊)。

”   8、数字对。

“荒学五六卷(郊),古藏四三茔(愈)。

”“肠胃绕万象(郊),精神驱五兵(愈)。

”   9、颜色对。

“菱翻紫角利(愈),荷折碧圆倾(郊)。

”“玄祗祉兆姓(郊),黑柜�丰盛(愈)。

”   10、方位对。

“飞膳自北下(郊),函珍极东烹(愈)。

”   11、草木花果对。

“木腐或垂耳(愈),草珠竞骈睛(郊)。

”“菱涎角出缩(愈),树啄头敲铿(郊)。

”“红皱晒檐瓦(郊),黄团系门衡(愈)。

”红皱:苦瓜。

黄团:匏瓜。

12、鸟兽鱼虫对。

“礼鼠拱而立(愈),朕牛躅且鸣(郊)。

”“露萤不自暖(愈),冻蝶尚思轻(郊)。

”“跃犬疾翥鸟(愈),呀鹰甚饥赢(郊)。

”   13、形体对。

“逗翳翅相筑(郊),摆幽尾交榜(愈)。

”“木腐或垂耳(愈),草珠竞骈睛(郊)。

”   14、宫室对。

“红皱晒檐瓦(郊),黄团系门衡(愈)。

”“剑石犹竦槛(愈),兽材尚孥楹(郊)。

”   15、器物对。

“食家行鼎鼐(愈),宠族饫弓旌(郊)。

”“考钟馈肴核(愈),戛鼓侑牢牲(郊)。

”   16、衣饰对。

“酣欢杂弁珥(愈),繁价流金琼(郊)。

”“战服脱明介(郊),朝冠飘彩�(愈)。

”   17、饮食对。

“庖霜脍玄鲫(愈),淅玉炊香粳(郊)。

”“朝馔已百态(郊),春醪又千名(愈)。

”   18、文事对。

“大句斡玄造(郊),高言轧霄峥(愈)。

”“绮语洗晴雪(郊),娇辞�雏莺(愈)。

”   第二,从形式看,《城南联句》有如下几种对偶。

1、实字对。

“流滑随仄步(郊),搜寻得深行(愈)。

”“蔬甲喜临社(郊),田毛乐宽征(愈)。

”   2、虚字对。

“蹄道补复破(郊),丝窠扫还成(愈)。

”“连厢载已实(愈),碍辙弃仍赢(郊)。

”   3、连用字对。

“竹影金琐碎(郊),泉音玉淙(王争)(愈)。

”“桑变忽芜蔓(愈),樟裁浪登丁(郊)。

”   4、联绵字对。

“琉璃剪木叶(愈),翡翠开园英(郊)。

”   5、叠字对(又称连珠对)。

“桂熏霏霏在(郊),綦迹微微呈(愈)。

”   6、双声对。

“磊落奠鸿璧(愈),参差席香蔓(郊)。

”   7、叠韵对。

“机舂潺�力(郊),吹簸飘砜精(愈)。

”   8、流水对。

“追此讯前主(郊),答云皆冢卿(愈)。

”“惟昔集嘉咏(郊),吐芳类鸣嘤(愈)。

”“蜀雄李杜拔(愈),岳力雷车轰(郊)。

”其中“李杜”与“雷车”又属似对非对。

9、逆挽对(两句先后倒叙而又成对)。

“遥岑出寸碧(愈),远目增双明(郊)。

”   10、当句对(又称句中对)。

“巨细各乘运(郊),湍涠亦腾声(愈)。

”“巨”与“细”反对。

“湍”与“涠”反对。

湍:急旋的流水。

涠:混浊的积水。

“隐伏饶气象(愈),兴潜示堆坑(郊)。

”“隐”与“伏”相对,“气”与“象”相对。

“兴”与“潜”相对,“堆”与“坑”相对。

11、假对(又称借对)。

“灵麻撮狗�(愈),村稚啼禽猩(郊)。

”魏本引孙汝听曰:“灵麻,今胡麻,状如狗�。

”稚,本义为晚种的粮食作物;幼禾。

这里义为孩子、儿童,借与“麻”相对。

此外,诗中还有一些特殊对,如“归迹归不得(郊),拾心拾还争(愈)”等。

赵翼《瓯北诗话》卷三云:“盖昌黎本好为奇崛�皇,而东野盘空硬语,妥帖排霁,趣尚相同,才力又相等,一旦相遇,遂不觉�之投漆,相得无问,宜其倾倒之至也。

今观诸联句诗,凡昌黎与东野联句,必字字争胜,不肯稍让;与他人联句,则平易近人。

可知昌黎之于东野,实有资其相长之功。

宋人疑联句诗多系韩改孟,黄山谷则谓韩何能改孟,乃孟改韩耳。

此语虽未免过当,要之二人工力悉敌,实未易优劣。

”“是“韩改孟”抑或“孟改韩”姑且不论,从《城南联句》一诗来看,“二人工力悉敌,实未易优劣”当为中肯之评。

总体说来,以上所示对偶,“笔力相称”,“辞意均敌”。

但无需讳言,二人一味争奇斗险,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生僻字词,读起来颇为“佶屈聱牙”。

联句诗多为同一文学集团、诗歌流派内部的唱和产物。

同一文学集团、诗歌流派,尽管有着共同的创作倾向、审美趣味,但由于人的个性差异,其诗风未必一致,甚至相距甚远。

因此优秀的联句诗。

其艺术特色之三是“若出一手”,风格近似,意境浑融。

正如前所引胡震亨所言“韩与孟郊为敌手,务极才思,语多奇崛”,而赵翼则谓韩愈“与他人联句,则平易近人”。

俞埸评《晚秋郾城夜会联句》亦云:“昌黎与东野联句,多以奇峻争高,而篇独典瞻和平,诚各因人而应之也。

亦可见公才大处矣。

”“典瞻和平”显然是就协李正封诗风而为之。

其他如《五言夜宴咏灯联句》:“桂酒牵诗兴,兰�照客情(陆士修)。

讵惭珠乘朗,不让月轮明(张荐)。

破暗光初白,浮云色转青(颜真卿)。

带花疑在树,比燎欲分庭(皎然)。

顾己惭微照,开帘识近汀(袁高)。

”这是一首咏灯联句,首联破题,首句应题中“夜宴”,次句应题中“咏灯”。

以下各人所联句,均与“灯”有关,最后由袁高表达“顾影自怜”作结,“开帘识近汀”,意境由内向外延展,有所开拓,整体上不失为一首风格统一、意境浑融的联句诗。

尽管成功的联句诗风格比较一致,但毕竟出自各人之手,因此其胸襟格调仍有差异。

如《杏园联句》:“杏园千树欲随风,一醉同人此暂同(惟群)。

老态忽忘丝管里,衰颜宜解酒杯中(李绛)。

曲江日暮残红在,翰苑年深旧事空(白居易)。

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刘禹锡)。

”从刘禹锡联句看,《杏园联句》当作于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因刘禹锡自唐宪宗永贞元年(805)贬为连州刺史。

至唐敬宗宝历二年(806)冬应召,到文宗太和二年才回到京城。

此诗为回京次年与惟群、李绛、白居易相聚于杏园所作。

尽管从整体上看,诗风“若出一手”,意境也比较浑融,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白居易的联句颇有消沉之感,而刘禹锡的联句则体现了他一贯的作风――刚毅而有豪猛之气。

三、联句诗对其他文体的影响      联句诗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对其他文学文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如元杂剧的“自报家门”,人物出场,特别是第一个人物出场时,根据剧情和人物身份,多数情况下。

念一首“定场诗”或“定场词”,这类诗词,适用于同类型人物。

如《包待制陈州粜米》杂剧,“楔子”(冲末扮范学士领祗候上,诗云:)“博览群书贯九经,凤凰池上显峥嵘。

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老夫范仲淹,字希文,祖贯汾州人氏。

自幼习儒,精通经史。

一举进士及第,随朝数十载。

谢圣恩可怜,官拜户部尚书,加授天章阁大学士之职。

”又如《随何赚风魔蒯通》杂剧,第一折(冲末扮萧丞相领祗候上,诗云:) “秦府图书世不收,汉家刀笔我为优。

请看约法三章在,第一功臣是�侯。

小官萧何是也,本贯丰沛人氏。

辅佐汉天子有功,官拜丞相之职。

”第二折(外扮韩信领卒子上,诗云:)“一自登坛领大兵,兴刘灭项显威名。

当初不解提牌职,谁助高皇定太平。

”我认为,元杂剧中这种“定场诗”就留下了《柏梁诗》中群臣以切合自己的官位职责有关事象联句的痕迹。

戏文的下场诗,往往由几个角色各念一句或二句诗,合成一首诗,然后下场

如《张协状元》第二出的下场诗:“(外)孩儿要去莫蹉跎,(生)梦若奇哉喜更多。

(外)遇饮酒时须饮酒,(合)得高歌处且高歌。

(并下)”《小孙屠》第九出下场诗:“(生)家丑从来不外扬,(旦)谁知骨肉也参商。

(末)大家飞上梧桐树,(合)自有傍人说短长。

(并下)”柯丹邱《王十朋荆钗记》第四出下场诗:“(外)四时光景疾如梭,(净)堪叹人生能几何? (丑)遇饮酒时须饮酒,(旦)得高歌处且高歌。

(并下)”不难看出,这些下场诗或收场诗,明显属于联句诗的形式。

不同的是,第一,戏文的下场诗的末句多为两人或两人以上合念,联句诗则无此现象。

第二,戏文的下场诗有两人共念一句,联句诗则无。

第三,联句诗是即兴创作,而戏文中的下场诗是非即兴创作的台词。

但也有当场即兴联句的,我小时候看戏,就领教了民间艺人的这种本领。

第四,戏文中的下场诗中多用套语,如“遇饮酒时须饮酒。

得高歌处且高歌”,“大家飞上梧桐树,自有傍人说短长”,这又带有集句的特点。

第五,戏文中的下场诗因要就文化水平不高的观众,故其对偶不工。

《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有多处联句形式的描写,如苏洵题绣球花诗,才写得四句:“天巧玲珑玉一邱,迎眸烂熳总清幽。

白云疑向枝问出,明月应从此处留。

”报说“门前客到”,于是搁笔迎客,此时苏小妹闲步父亲书房,看见桌上有诗,遂不加思索,续成后四句云:“瓣瓣拆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

假饶借得香风送。

何羡梅花在陇头。

”又描写苏轼与其妹互嘲:“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小妹)。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苏轼)。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小妹)。

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苏轼)。

”又描写假扮云游道人的秦少游与苏小妹相遇:“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少游)。

道人何德何能,取求布施(小妹)!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少游)。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小妹)。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少游)?风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小妹)!”最著名的联句(对)要算秦观欲人洞房的第三试了。

当他拆开花笺,内出对云“闭门推出窗前月”,左思右想不得其对,直到谯楼三鼓将阑,仍一筹莫展,不觉慌迫起来。

此时尚无睡意的苏轼来打听新郎的消息。

见秦观反复口吟“闭门推出窗前月”句,右手做推窗之势。

苏轼正在替他干着急,忽见庭中有一花缸贮满清水,灵机一动,拾起一小砖片投入缸中,秦观豁然晓悟,遂援笔对云“投石冲开水底天”。

诚然,话本小说《苏小妹三难新郎》纯属虚构,但联句方式的描写很能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故为小说家所津津乐道。

《红楼梦》第五十回描写了一次规划盛大的联句活动:“一夜北风紧(凤姐),开门雪尚飘。

入泥怜洁白(李纨),匝地惜琼瑶。

有意荣枯草(香菱),无心饰萎苗。

价高村酿熟(探春),年稔府粱饶。

葭动灰飞管(李绮),阳回斗转杓。

寒山已失翠(李纹),冻浦不生潮。

易挂疏枝柳(岫烟)。

难堆破叶蕉。

麝煤融宝鼎(湘云),绮袖笼金貂。

光夺窗前镜(宝琴),香粘壁上椒。

斜风仍故故(黛玉),清梦转聊聊。

何处梅花笛(宝玉)?谁家碧玉箫(宝钗)?……”七十六回也写到湘云与黛玉联句,其中一联“寒塘渡鹤影(湘云),冷月葬诗魂(黛玉)”最为精彩。

联句诗的艺术成就虽然不能与其他诗歌艺术形式相提并论,但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独特的唱和方式,不仅具有文体意义,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加以总结是必要的。

责任编辑:王法敏。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