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内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

【摘要】 从七个方面探讨《内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重视寸口脉”;以“阴阳学说”来认识《内经》的脉学;《内经脉学中“经络”即是“血脉”的含义;提出了诊脉的最佳时间;《内经》脉诊方法的多样化;重视季节脉;重视真脏脉。

【关键词】 《内经脉学 学术贡献。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对后世医学和脉学的影响甚大,可以说后世的脉学是《内经脉学的发展和延伸。本文从以下7个方面探讨《内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

1 重视寸口脉”。

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独取寸口”,但是已经对寸口脉相当重视

内经》提出了“寸口独为五脏主”的理论,并阐明其机理。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也,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内经》还强调了诊寸口脉对判断疾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正如《内经·经脉别论》说:“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2 以“阴阳学说”来认识《内经》的脉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由此可以看出,“阴阳学说”已经成为世界万物分类的法则,同时脉学也应用“阴阳学说”思想,《内经》的人迎主外、寸口主中的“人迎寸口诊法”和尺寸诊法均是一阴一阳。《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诊脉辨脉之总纲。脉象也有阴阳之分,如《素问·阴阳别论》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此描述迟数之分,还有浮沉、大小、滑涩、长短、虚实、坚软等等相对之脉象,这也是“阴阳学说”在脉学的体现,从而丰富了“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意义。

3 《内经脉学中“经络”即是“血脉”的含义。

在《内经》中能证明“经络”即是“血脉”的经文甚多,例如:《灵枢·经水》篇:“经脉者,受血而营之。”这里经脉指的是经络。《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里说明了经络的体系。《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可见经脉就是血脉。《灵枢·痈疽篇》:“中焦出气如露,上注奚谷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可见经脉经络均是血脉。《素问·痹论篇》:“心痹者,脉不通。”“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可见脉即是经脉

4 提出了诊脉的最佳时间。

内经》提出诊脉的时间以清晨(所谓平旦)为佳,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此说明了清晨病人体内环境比较安定,气血平静,脉象最为标准,容易反映气血、五脏六腑的病脉。

5 《内经》脉诊方法的多样化。

5.1 十二经诊法 这是一种用于诊察全身疾病的脉法,指各取手足三阴三阳十一经脉中一处浮露或较为浮露的具有代表意义或便于诊察的动脉,具体部位是诊十二经之太渊、阳溪、冲阳、冲门、阳郄、天窗、委中、太溪、劳宫、和、悬冲、太冲各穴。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