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罗国琴。

摘要: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承载了一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一个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精神结晶和一个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源泉。由于近年受到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工业技术现代化和我国商业社会竞争强烈全球化的双重冲击,我国的许多优秀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正在不断遭受各种多方面的严重破坏,亟待及时抢救和加以保护。因此,我们在充分认识和做到对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强化保护的具有紧迫性的现实同时,还要努力促使其良性的健康发展,使之与促进现代化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适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5312 (2020) 03—0272—01。

一、引言。

物质文化历史现代文化遗产就是指被各历史文化遗产群体广泛传承视为其他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具有人类各种历史文化生产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形态生产体系和各种文化生产技能,及其与之生产有关的各种文化生产工具、实物、工艺品和其他各类文化场所。探索运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非物质优秀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方式,以充分更好展现我国传统语言文化之美,营造广泛弘扬中华传统语言文化的良好氛围,对加快促进我国传统语言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繁荣自信和加快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结合新媒体进行适度商业化,开发全新产品形态。

当前非遗商业化话题,非遗从业者和普通群众对非遗商业化的态度出现差异,近四成民众觉得非遗应尽可能避免商业化,近20%觉得应该商业化,而非遗相关人士约三成认为避免商业化,34%支持商业化。整体上都最支持非遗技艺与现代成熟品牌/商品结合的方式。对于这一问题需分情况对待,不同非遗种类也应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商业化方式。对于传统节日和风俗,商业化不一定是必要选择,但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商业化则更具必要性,如无法使这些非遗现代生活更快结合,只会加速非遗消亡。因此,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受众或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重新开发适应现代生活和审美,但又不丧失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感受的新产品。

三、依托“内容”形成引爆点。

近年几次对非遗的讨论和关注形成小高潮几乎均与“优质内容”有关,《国家宝藏》《舌尖上的中国》《延禧攻略》都以优质内容为基础,设置了有关“非遗”的议题,构建了立体的传播渠道,使非遗伴随优质内容得到了广泛传播。如《延禧攻略》播出期间,剧中服化道使用过的点翠、绒花等非遗技艺,以其自身千百年积淀的独特气质再度抓住人们眼球,配。

以公众号软文、微博历史知识图解、短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形成了传播爆点。因此,我们在对非遗进行传播与保护的过程中,不论是否采用与影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相关的方式,即使是采用门槛更低的写文章、发短视频的方式,都应对内容创作给予高度关注,筛选所宣传的非遗中的特质进行内容及互动的创意,形成宣传爆点。

四、线上线下融合,进行“体验传播”。

体验传播”强调当下新媒体流量红利面临瓶颈的情境下,利用线下体验反哺线上的传播方式。目前关于非遗的线下活动与展览(38. 4%)和体验项目(35. 3%)普及程度并不高,但各学历、地域的人更乐于选择通过旅游和实体店体验的方式了解非遗,感官、情感、思想、行动上的体验,都是仅靠线上的数字化传播手段无法完成的。因此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发完整的非遗体验项目,如线上小视频拍摄搭配线下非遗技艺体验课程、甚至联合旅行社开发有新媒体基因的非遗主题的旅游目的地体验项目,都是很好的促进非遗传播的方式。

五、结语。

物质遗产文化中艺术遗产中包罗万象的现代艺术文化内容以及独特的文化审美素养价值,可有效帮助使人们在文化传统与艺术创新、个人与现代社会、个人与社会自然等复杂关系中重新寻找平衡,在急速社会变迁的现代社会中也可避免“单面人”现象出现和形成异化人的现象同时发生。在研究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非遗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工作过程中,必须尽量避免简单的中国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国传统工业文化的相互堆砌,避免唯一的经济效益或者是利可图的技术功利主义心态和不适当的技术商业化,以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在非遗传播中不断找寻新颖的盈利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非遗媒体真正承载和唤起古老的中华民族之心灵魂,并真正借助它的新媒体之翼,使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未来更多的公众关注和广泛喜爱,让未来更多中国人民具有浓厚兴趣深入了解和参与学习非遗,从而真正让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进入良性有序发展的全新轨道。

参考文献:

[1]管兰兰,论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J].大众文艺,2019(12).

[2]张妙.新媒体视野下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J].名作欣赏,2019(18).

[3]张嘉星,肖爱云.新媒体环境下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 (13).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