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客家民俗中看客家特性

【摘要】客家原是中原汉民族的一个支系,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支特殊的民系,具备了自身特有的民性。现今赣粤闽客家地区的客家民俗丰富多彩,包括客家民居、饮食、服饰、节庆活动等民俗。这些客家民俗中无不体现着其客家特性。本文就试从这些客家民俗中看客家的特性。

【关键词】客家民俗;特性。

【中图号】H211【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257—01。

1我国客家的由来。

有关“客家”一词的最早称谓,是在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和平徐旭曾掌教惠州丰湖书院,以东莞博罗土客械斗,乃召集门人,告以客人来源,及其语言习俗所以不与粤内其他汉人相同的缘故,博罗韩生为之笔记,虽文仅一千余言,然颇简明得要,且为最先提述客家源流的作品。

客家”是“客而家焉”的意思,顾名思义,当知其非中国南部固有的民系。那么,客家之源在哪呢,客家形成的时间和地理区域又是哪呢?据罗香林先生考证,客家人的大本营在河洛一带,也就是今天的中原一带,后来由于中多战乱、饥荒而举家南迁。关于客家人迁移的过程,国内外学者多有研究。然而关于客家人何时南迁,以及迁移的过程这些问题,学术界众说纷坛,尚无定论。我这里只介绍罗香林先生的观点。罗香林先生认为:客家先民源自中原,后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尝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对这五次南迁的原因分别作了阐述:第一次,受五胡乱华所引起,自东晋至隋唐;第二次,由于唐末黄巢起义,时间是在唐末;第三次,因为宋高宗的南渡,元人的入侵,是宋元时期;第四次,基于其内部人口的膨胀和满族入主中国的影响,时间是在清初;第五次,由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西路“土客”大械斗而引起,时间是在清末。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和分布区域,我们不妨参照一下识别民族的标志,识别一个民族,除了看方言以外,还要看其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风俗、共同的社会心理,而这些因素,在南宋时期就已形成并逐渐成熟,因而,客家民系应在南宋时期就已初步形成。随后我们看看客家人的分布状况,根据中国大陆1982年两千分之一分层随机抽样人口统计的资料考证,赣南有18个纯客家县(市),闽西有8个纯客家县(市),粤东北有16个纯客家县(市),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客家人长久以来集中居住的范围最大、容纳人数最多、地位最重要的住区在赣粤闽三省交界的区域,学者一般称这为“客家基本住地”,民间则通俗形象地称之为“客家大本营”。

笔者认为,关于“客家”,不是指一个种群概念,而应该是个文化概念。关于这一点,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房学嘉先生认为:种族的因素即自北方南移的大量汉人固然是形成客家的一个因素,但单有南迁的汉人还不能形成客家,还有待这批南迁汉人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迁入某一特定地区,以其人数的优势和经济文化的优势,融合当地居民,吸取原住居民的旧文化,从而形成不完全雷同于外来汉人原有文化的新型文化。所以,客家民系中原汉人民系有着不同之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客家民俗

2我国客家民俗的形成及其体现的客家特性。

客家先民中原迁到南方封闭山区,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一方面继承中原的汉族风俗,另一方面有受到新环境的感应和土著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客家民系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笔者在此试从客家民俗中找出其所体现的客家特性:

2.1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原汉族文化客家人是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繁衍而来的一个独特的民系,其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进行了不断的交流和磨合,但在客家民俗文化方面,还是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中原的汉民族文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在传统节日方面,客家和现在广大汉民族的几乎相同,仍然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其节庆活动内容也相似;在生活习俗方面,客家民间生活习俗如语言、生产劳动、饮食、服装等方面也都比较完整的中原汉族的文化色彩;在客家的族谱或有些客家民居的门联上,也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

2.2客家聚族而居客地激烈的生存斗争,迫使客家人采取大人口群共居,也就是“聚族而居”的策略。这在客家民俗文化上主要表现在客家民居上。客家的一个大家族之内的十几个甚至达200个以上小家庭的居室,以祖堂为中心,组合成一座结构形制相当严谨统一的超大型集中住宅,一座超大型住宅几乎相当于其他民系的一个血缘村落,所以百姓也叫它为“屋村”。已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土楼,规模宏大,其内部结构既隔又通,隔是相对的,内部通廊隔门一关,便可将大楼分隔成若干个部分,楼内住户打开隔门,便可以到达全楼任何一个地方。客家土楼的这种结构,正是客家人血缘宗族聚族而居的产物。客家聚族而居,既是客家人对中国宗法、社会历史的传承,更是源于客家先民中原流徙到华南各地落脚时,因土著“本地人”势力强大,为避免外来的冲突,非筑起土楼、三堂二横、围龙屋等防御性住宅,聚族而居,就不能抵抗外力压迫。

2.3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所居住的区域主要在赣粤闽交界的山区,交通闭塞,与世隔绝,从中原农业社会走出来的客家先民,深受传统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安土重迁的心理和价值观念,自然,他们就保留了其原先农耕文明的特性。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地区,其文化素质比较高,被迫南迁的路上,他们不仅开发了途经的江淮、江南、岭南等地,而且把华夏传统文化播散到所到之处。客家人尽管北归无望,但故地文化犹存不忘,父教子习,兄弟相长,成为客家人的风尚;另外,客家人居住地生存环境极为严酷,向外发展极受羁绊,所以读书博取科名,成为客家人向外发展的主要出路。为此,客家人把“耕读传家”视为圭臬。客家重视文教的习俗,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书院和学校众多。以梅州市为例,清朝末年,全市有书院24间,义学14间,社学20间。客家重视文教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4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客家先民进入赣粤闽之初,就与当地土著居民和平相处,向当地土著居民学习,以适应山地地生活,在“反客为主”的过程中,更以先进的中原文化影响带动当地土著居民一起文明进步。在此过程中,客家不断吸纳和改善当地土著居民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客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可以从以下客家民俗方面看出:饮食方面,客家人在南迁后的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交流、渗透、融合,受南方土著居民和其它民系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饮食习惯和颇具特色的客家菜,其烹饪技术也自成一体,因而乡土风味浓郁;客家山歌方面,它是我国客家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饿文化艺术珍品,它既保留了中原文化文化神韵,又有华南文化的异彩,是客家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客家话代表地区粤东梅州则成为中外闻名的“山歌之乡”;另外,在客家方言、服饰、节庆活动等客家民俗方面也可看出客家文化博大的吸纳性和容纳性。

2.5纯朴保守,坚忍刻苦客家人一般都具有质朴无华的习性,我们留心客家人的饮食、服饰、家具,以及民居家宅建筑等,就不难发现这些客家民俗无不显出纯朴的特色。客家人的保守,一是客家人的生活言行仍然保持传统的古风,二是客家人做事极尽踏实稳健之能事。然而客家人纯朴保守的习性,并没有削弱其努力向上的精神,相反,客家人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自幼养成了坚忍刻苦的性格,现在居住在海外的大批客家人就是他们中杰出代表。

2.6神明崇拜突出客家人的每个家族,都建有自己的祖祠(亦称祖庙、宗祠、祠堂),一个超大规模的家族,往往还不止一个祠堂。在赣粤闽客家地区,时常还有一些跨州县的宗祠。据黄钊《石窟一征》记载:“州城复有大宗祠,则并一州数县之族而建者。”可见客家宗祠在清代普遍存在。每逢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重阳等)、婚庆仪式上客家人就会在宗祠里祭祀祖先。在客家人居住区域内还多有神庙和神坛,几乎每个村落每年有一次大型的神明祭祀活动。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以及各种鬼魂、三山国王、惭愧祖师、定光古佛等众多俗神,都成了客家民间信仰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2]房学嘉,宋德剑等.客家文化导论[M].花城出版社,2002.

[3]董励.客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5]刘佐泉.太平天国与客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