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_吃茶去品牌

赵朴初为《茶经新篇》题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吃茶去”是唐代赵州老和尚留下的一桩禅门公案,今日,我们也“吃茶去”,只不过不是去古柏掩映的禅寺,而是去“庄”里一位江南女子开的茶肆。

一方紫檀茶盘,两只清花小碗儿,灵秀的女子捧起紫砂壶,轻轻三点,水落微波漾,茗香袅袅升……这场景,无需任何点染,便是一幅天然的画卷。

我和崔燕的相识就是在这样一幅画卷里,她就是画中那位执壶添茗的人儿。

崔燕出生在闽东深山,行走于闽南茶园,来到石家庄做茶叶生意已有十三年。

十三年里,她始终驻守在“庄”里最繁华的“南三条”,从巷底里十多平方米的偏僻小店一步步做到了“乐模茶礼”城中的大户――大厦西门入口处正上方悬挂的就是她家的牌匾。

乐模茶礼”城中,经营茶叶的大多是南方人,在众多清秀婉约的江南女子中,崔燕依然很出众,尤其是那双清澈的眸子,浸润着“禅茶一味”的内敛与纯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恬淡的女子却给自己的店铺起了个很舒张的名号――“鹏鹄茗茶”――颇有几分男儿志士的快意与豪气!   “鹏鹄茗茶”本是一个称斤论两的卖茶所在,然而却被崔燕打理得更像一个古典雅致的茶社

客人进店,她从不忙着张罗生意,而是先请客人坐下来吃茶,新来的店员不解,她莞尔一笑――“禅茶一味,茶和禅一样,都讲个缘的”。

崔燕与茶结缘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因为福建漫山是茶园,但她说,自己初识茶性、初品茶味却是在河北。

1996年,初来石家庄的崔燕在和朋友的喝茶聊天中发现了茶叶市场的巨大商机,东拼西凑筹了些钱就入了茶行。

虽然一开始经营的是花茶,但她仅仅闻到了花香,喝下口的却是没齿难忘的苦涩。

由于对茶质、茶艺、茶文化一知半解,再加上对经商之道一无所知,踌躇满志的崔燕还没来得及走就摔了个大跟头――价值十几万的茉莉花茶全部积压!面对供货商,她付不起款;面对销售商,她收不回钱――“货款、房租、税费、工资像坍塌的大山一样向我扑来,躲都没处躲,愁得我是整晚整晚睡不着觉!”   那年,崔燕尝到了“头道茶”的苦涩,但她也在茶市的侵浸中悟到了吃茶“头道苦、二道甜、三道四道回味长”的道理。

凭借这一笃信,她选择了南三条里一个只有10多平米的小门市,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冲泡“二道茶”――“那段时间除了在店里卖货,还要骑着自行车驮着几十斤重的茶叶去送货,可以说,这道茶是我用自己的汗水和着泪水在冲泡。

”   这道茶一泡就是五六年,这段时间,她翻茶典、背茶经、观茶型、辨茶味,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店面几易其位。

2001年,崔燕赚回了所有投资,同时把自己的店铺装修成了一间考究的茶社,一杯杯清香沁人的好茶在她的纤指轻调间汩汩而出,历经跌宕沉浮的崔燕终于品尝到了“二道茶”的甘美。

柏林寺明海禅师曾在北京老舍茶馆开示:“禅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去接触。

禅是什么?你去体验。

说到茶,‘吃茶去’,你要直接去喝。

生命也是一样,你要直接去碰。

你直接去爱一件事,你去为它付出,为它受苦,你就认识它了。

”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崔燕慢慢悟得了“吃茶去”暗含的禅机,她手中那把拙朴的紫砂泥壶也被把弄得越来越精润。

2008年.崔燕在时尚现代的 “乐模茶礼”城拥有了两个店面,总面积达140平方米。

置身于亲手设计的古色古香的茶社里,端坐在宽大的茶桌后,看着炉火上的普洱伸展舒腾,崔燕多了几分淡定。

“禅师论茶,句句藏机;道者论茶,气脉通畅;仕女论茶,柔雅韵致;学子论茶,挑灯提神; 茶农论茶,步步功夫;茶商论茶,样样好茶……”――从崔燕的座位抬眼望去,正对着《论茶篇》的条幅,虽说“茶商论茶,样样好茶”,但在她的眼中,早已不见了随波逐流的商潮暗涌,“茶人合一”的取舍之道正在她清秀的眉宇间升腾。

偌大的“鹏鹄”店铺中,当家的“茗茶”只有三种――龙井、铁观音、普洱,且进茶与卖茶的方式都有些与众不同。

龙井要喝鲜嫩的。

她便从西湖边上请了师傅来,在店里支起大锅,现场炒制空运来的明前嫩芽,并给茶友逐一发送短信,邀来赏茶品茗。

铁观音要泡正秋的。

崔燕便在中秋时节飞往安溪,一住至少两旬,一座座茶山走,一壶壶泡来尝。

笔者曾在前年秋天目睹了她在凤山脚下辨茶论价的干练,颇有些《大宅门》里白家老号在安国购药时的风范。

普洱要品陈年的。

崔燕便买了十几个紫砂大缸来,把各个品种不同年份的茶叶分别贮藏起来,干爽透气的大缸保障了茶叶的品质,同时也让店铺的意蕴更加凝重古朴。

“茶滋于水蕴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连,缺一不可。

”在茶行里摸爬滚打了十三年的崔燕对《茶疏》里的这段话已深谙于心。

“茶、水、器、火,四者相连”,而在“鹏鹄茗茶”里,这四者间又添了一个“人”字――“茶为缘,人为神”,崔燕如是说,“来了就是客,问茶便是缘,不管买不买,都应先请人家坐下喝一杯。

”   从业十几年,崔燕从来不主动提出让别人来买她的茶叶,更不会让亲戚朋友帮她介绍客户,她说:“茶是一种文化,如果对了口味,顾客自然就会买了带走,而我这里只是搭下了一个人与茶结缘的平台。

”   “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

“一冲”、“一泡”间,茶味渐浓;“一提”、“一刮”间,尘心渐去……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   ――权将唐代诗人卢仝的这首《七碗茶歌》当做结尾吧,在这飘雪的冬季,让我们伴着这位“茶中亚圣”一起吃茶去,围炉而坐,击节而歌……   编辑/赵智敏。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