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附2例报告)

【关键词】 胰腺实性乳头状瘤;病理学;诊断;治疗。

胰腺实性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1959年由Frantz首先报道,曾有多种诊断名词,如实性乳头状肿瘤乳头状囊腺瘤、实性—囊性肿瘤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肿瘤、Frantz瘤等,1996年WHO国际肿瘤组织学分类将其统一命名为胰腺实性乳头状瘤,分类为生物学行为未定或交界性恶性潜能的肿瘤。以往对其认识不足,术前难以正确诊断,而病理学检查又极易误诊。现将我院术前被误诊,术后经病理确诊的2例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1 病例。

1.1 例1,女,27岁。体检时B超发现上腹包块3月,术前诊断: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手术见胰头部包块,行单纯包块切除病理检查:灰白、灰红色包块,5.5 cm×5 cm×4 cm大小,切面灰褐色,实性,质脆,灶性出血、坏死包膜厚而完整。镜下:肿瘤有较厚纤维包膜,瘤组织由实性区、假乳头状区混合组成;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圆形,界清,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透明,核卵圆形居中,部分可见有核沟,未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有出血、坏死及退行改变。免疫组化:α1AT(+),Vimentin(+),NSE(+),Syn(±),EMA(—),CK(—)。病理诊断:(胰头部)实性乳头状瘤。

1.2 例2,女,33岁。反复出现上腹部隐痛1年,发现上腹包块1月,术前诊断胰腺囊腺瘤。手术探查见胰体尾部包块包膜较完整,行包块剥除。病理检查:灰红色包块,15 cm×13 cm×8 cm 大小,切面见出血、坏死较明显,呈囊实性、多彩状,包膜厚而硬,部分近包膜处呈灰白色实性,质脆。镜下:肿瘤有较多区域出血、坏死,囊壁厚并见钙化。瘤组织由实性区、假乳头状区组成,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界清,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透明,核染色质细,少数可见单个核仁,核分裂象分裂象罕见,部分有泡沫细胞积聚。免疫组化:AAT、Vimentin弥漫(+),NSE、Syn、AE1/AE3局灶(+),CgA(—),EMA(—)。病理诊断:(胰体尾部)实性乳头状瘤。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SPTP常发生于青春期女性和年轻妇女,儿童、老年妇女和男性少见[1],我们统计近年来国内报道的105例SPTP患者,其中96例女性,男9例,年龄7~53岁,20~30岁多见。SPTP的术前诊断常较困难,其常见临床表现是腹部包块、腹痛或腹部不适,但均无特异性,部分患者无意中或体检时发现包块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多位于胰头或胰尾部,也可发生于肠系膜、腹膜后、肝脏等,推测可能来源于异位胰腺[2~3]。SPTP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具体方式取决于肿瘤的侵袭性及肿瘤部位,可根据情况采取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胰体尾切除或胰节段切除。因为大部分肿瘤包膜完整,未侵犯大血管或脏器,行局部切除即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2 临床病理学 手术切除的SPTP标本常为孤立性囊实性肿物,最大径1.5~30 cm 不等,平均最大径10.3 cm[4],肿瘤有较厚的纤维包膜,瘤组织由实性区、假乳头状区及继发改变混合组成[5]。(1)实性区特征:瘤细胞中等大小,形态较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界清,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透明,核卵圆形居中,染色质细,少数可见单个核仁,核分裂象罕见,部分可见有核沟。(2)假乳头形成:初期肿瘤细胞呈巢片状,随着远离血管的瘤细胞发生肿胀、变性、脱落,围绕血管的瘤细胞形成参差不齐的复层结构,类似乳头样,部分假乳头的“轴心”是由于瘤细胞的粘液样变性而形成的稀疏区。(3)继发改变:可作为辅助性诊断特征,如囊性变、出血、坏死、钙化、胆固醇裂隙和泡沫细胞积聚等形态的出现。免疫组化有助于该病的鉴别诊断,对组织源性分析也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大部分文献报道Vimentin、AAT、ACT、CD10表达具有诊断意义,肿瘤细胞Vimentin、AAT弥漫(+),部分病例Syn、CD10、CD56、AE1/AE3、PR局部(+),CgA(—),上皮标记CK、EMA、CEA(—)。有研究结果提示SPTP的组织起源与胰腺细胞紧密相关,初步证实了SPTP干细胞起源学说[6]。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