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困境及出路探析

摘 要:M2/GDP作为衡量货币化与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我国急剧上升,其隐含的体制问题及金融风险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

试图依据M2/GDP的增长趋势,解释其快速上升原因,并就M2中所包含的越来越多的居民与企业储蓄成为导致货币增速高于GDP增速,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最重要因素出发,从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的角度,探寻控制M2/GDP上升趋势,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M2/GDP;迷失的货币;商业银行流动性      1 中国M2/GDP持续上升的现状及相关研究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经济货币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1980年以来,我国M2/ GDP 的水平快速提高,已高于同期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更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

1987—2007年这21年间,我国实际GDP 年均增长9.7333 %,而广义货币M2 的年均增幅则高达21.7695 %,两者相差12.0362个百分点,见图1。

M2/GDP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始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金融发展理论,表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对水平

对于有关M2/GDP比值的理论主要有罗纳德•I•麦金农的解释和费雪的货币交易方程。

罗纳德•I•麦金农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谈道:“货币负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是经济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和‘实际规模’的最简单标尺。

”M2/GNP反映了一个国家货币体系相对GNP的大小,M2/GNP比值扩大,则说明储蓄的增大,而储蓄增大则给经济以强大的推动。

而根据费雪的货币交易方程MV=PY加以推导:M2/GDP比值的增加率剔除物价因素后就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率。

易纲(1996)提出了中国经济货币化假说,认为中国货币供应量对GDP的比率升高的原因经济货币化,并给出了一些针对流通中现金的证据,但他未研究广义货币对GDP的比率。

余永定(2002)认为导致中国M2/GDP极高的原因包括低通货膨胀率、高居民储蓄率、高不良债权率、企业留利水平低、资本市场不发达和企业资金利用水平低等。

张杰(2006)认为,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有效控制和居民部门对银行体系的高度依赖是中国高货币化的基本原因

张文(2008)认为企业资产、土地、房地产和其他一些生产要素的货币化仍在进行之中,导致货币需求不断增长,另外,基础货币投放快速增长,货币乘数大幅提高,我国基础货币供应较强的被动性质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快速上升

货币供求相互作用,使得在货币存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2 中国M2/GDP持续上升原因、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逐渐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主体,相应融资格局从原有的政府主导、财政为主体的融资格局转化为以商业银行为主、证券市场为辅的格局。

在对外贸易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引致巨额外汇储备的情况下,为对冲外汇以避免人民币大幅升值,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加,在一段时期内促进初始投资增加并拉动GDP的上升

但随着货币供给量的进一步增加,由于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渠道受阻、居民和企业储蓄不断积累,大量社会资金进入商业银行体系而不能充分支持经济增长,金融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大打折扣,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体内循环,导致了货币供给量增加促进经济上升的作用减弱,M2/GDP持续增加的局面。

具体过程见图2。

本文主要分析M2促进GDP增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商业银行部门受阻的原因及其过程。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