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及单亲家长性别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单亲家庭困难补助申请

[摘要]目的 考察非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定位的差异及单亲家长性别子女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定额抽样抽取北京市区1197名高中生,以班为单位集体填答《Bem性别角色量表》和基本资料调查表。

结果 ①单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错乱者显著多于在非单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未分化者则是非单亲家庭子女更多;②单亲母亲家庭子女出现性别角色错乱百分比高于单亲父亲家庭子女;③单亲母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未分化百分比显著低于单亲父亲家庭子女

结论单亲家庭单亲家长的性别子女性别角色定位状况有关。

[关键词]单亲家庭单亲家长性别高中生性别角色定位      性别角色(Gender Role)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的行为模式(注1),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注2)。

性别角色一般分为男性化、女性化、两性化、未分化4种类型。

个体的性别角色及表现出的行为并不仅仅由生理因素决定,它是社会、家庭综合影响的复合体。

社会结构假说认为,在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父亲比母亲起更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父亲在与7~13个月的孩子玩游戏时,会严格地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标准来要求孩子(特别是儿子)做出相应的行为,而母亲对待子女的态度则没有太大的区别(注3)。

一般说来,男孩和女孩通过观察母亲的行为形成了对女性角色的最初认识,而父亲不仅仅是观察、模仿的对象,他还提供给子女更多的社会对于男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和期待。

儿童通过父母与自己的交往,去理解外部世界对于两性的要求,认识两性差异,形成性别概念,并逐渐表现出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

但由于单亲家庭的父母一方缺失,使儿童失去了认识性别差异的直接机会和某种性别角色的模仿对象,有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和行为表现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注3)。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的中期阶段,他们经历了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各方面开始趋于稳定,个体的自我认同基本建立起来,性别角色定位也基本完成。

此时,对个体进行性别角色定位测查,结果比较稳定、可靠。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考察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定位的差异情况,考查单亲家长的性别子女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为单亲家长、学校教师提供关于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的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根据北京市普高、职高、中专3类学校的招生比率抽取样本,共选取8所学校的高中生1197名,获得有效问卷1048份。

被试年龄16.4±0.9岁(范围14~19岁)。

男生423名,女生625名。

其中有124名单亲家庭子女

1.2 测量工具 采用《Bem性别角色量表》(BSRI)的中文版进行测查。

中文版BSRI的男性正性量表与女性正性量表的Alpha系数分别为0.8294和0.7112。

根据Bem的结构检验方法,在构想效度方面,男生被试中男性化和女性化两个量表的相关为0.142,女生被试中男性化量表和女性化量表相关为0.327,差异均不显著,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3 调查方法 选取北京市1所中学的1个高二班的学生(32人)进行初测,确定本研究采用BSRI。

正式施测中,被试依次进行BSRI、基本资料调查表的填写。

以班为单位集体匿名填答,时间约为20分钟。

1.4 统计工具 SPSS FOR WINDOWS 11.0。

2 结果      2.1 非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定位情况比较考虑到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被试的人数悬殊(924:124),我们按年龄、学校、年级、班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对二者进行匹配,筛选出124名非单亲家庭被试。

经检验,抽样没有产生较大的偏差。

首先对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进行整体比较,进行对数线形模型分析,结果见表1。

进行对数线性模型分析,X2=21.0728(df=3),在0.001水平显著。

说明子女性别角色定位状况和家庭情况有关系,具体存在什么差异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因在本研究中,我们着重考察的是高中生性别角色非正常的情况,所以单独考察中着重考察的是性别角色两性化、错乱和未分化的情况(下同)。

对数据进行卡方分析,结果见表2。

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单亲家庭性别角色错乱人数比例显著多于正常家庭;非单亲家庭性别角色未分化人数比例显著多于单亲家庭;两类家庭性别角色两性化的人数比例没有差异。

2.2 不同性别单亲家长的子女性别角色定位情况比较 为了考查单亲家庭子女发生性别角色错乱是否与单亲家长的性别有关,我们将单亲家庭组的被试进行再分组。

首先考察,单亲母亲家庭单亲父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定位情况是否有差异。

见表3。

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结果,X2=7.1093(df=3),P=0.0685,边缘显著。

说明在单亲家庭中,子女性别角色定位状况和家长性别有一定关系。

因部分单元格内人数小于5,采用Fisher确切检验进行校正,结果表明,单亲母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未分化的情况在0.05水平上显著大于单亲父亲家庭子女

在两类家庭性别角色错乱和未分化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定位情况的比较分析 从研究结果来看,高中生性别角色混乱(错乱和未分化)的比例是41.9%,钱铭怡等人发现大学生中性别角色混乱(错乱、未分化)的人数百分比为45.52%,贝姆的研究(注2)发现大学生中性别角色混乱的比例为43.9%,霍金芝的研究对象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3类被试,发现性别角色错乱的比例高达41.7%。

4项研究的结果不太一致,仔细比较,不难发现,大学生与高中生性别角色混乱人数差异并不太明显,但若被试中含有初中生,则性别角色混乱的人数就会明显增多,仅性别角色错乱人数都与另外3项研究的性别角色混乱的人数接近。

这说明高中生阶段是个体性别角色定位趋于稳定的时期。

这也证明了我们选取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是合理的。

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进行比较,发现单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错乱人数的百分比显著大于非单亲家庭的,前者为12.90%,后者为4.84%,但是单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未分化人数的百分比却小于非单亲家庭子女,前者为24.2%,后者为50.8%。

我们认为,子女家庭中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方式,以及父母对待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去体验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不同要求,子女在形成性别差异认知之后,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性别角色

然而,在单亲家庭中,父母一方的缺失导致子女对某一性别的观察、模仿对象的 缺失,使他们难以形成良好的两性差异的认知,也缺乏对对立的性别角色行为的模仿机会,因而他们的性别角色表现容易失衡,易出现性别角色偏差。

单亲家庭相比,非单亲家长虽然给子女提供了两性的角色模仿对象,但并不代表父母各自的性别角色行为都是符合标准的。

从传统的社会标准看,父亲应该是家庭的主导者,表现出刚强、有力的特点,母亲则是温和、顺从的代表。

但是很多现代家庭中父母的分工、角色都不再明显,很多家庭中,母亲成为主导者,父亲反而比较温和、顺从,这就和传统的性别角色行为标准不吻合。

在这样的矛盾中,子女就较难建立两性差异的认识,因此出现了较多的性别角色未分化现象。

此外,我们的被试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达84.17%。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性别角色意识比较淡化,而且。

独生子女们的心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这导致他们在特定的年龄阶段,还没有完成性别角色定位的任务,从而出现性别角色未分化的人数较多的现象。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特殊的家庭结构使之比非单亲家庭子女更容易出现心理早熟、敏感等现象,这种心理发育滞后导致的性别角色未分化现象也会相应减少。

3.2 不同性别单亲家长的子女性别角色错乱人数百分比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单亲家长为父亲子女出现性别角色混乱人数的百分比边缘显著少于单亲家长为母亲的情况。

在我们的样本中,单亲父亲家庭明显少于单亲母亲家庭

使得结果出现了差异不明显的情况,但这一结果基本验证了“父亲子女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具有更重要的影响”这一推论。

如前所述,社会结构假设认为,父亲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明显的差异,父亲除了提供男性的性别角色行为表现的信息外,还向子女提供了相关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期许的信息。

因此在子女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尤为重要。

此外,从婴幼儿到青少年,个体除了家庭以外,接触最多的是学校,而幼儿园和小学中80%~90%为女老师,中学的男女教师比例为4:6,一些中学的男女教师比例达到2:8,甚至1:9,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在从小到大的成长期里,周围基本上是女教师,这就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女性角色的模仿对象。

当然,女教师也为由父亲抚养的单亲子女提供了女性角色榜样,相对减少了这些儿童性别角色错乱的可能;然而,那些由母亲抚养的单亲子女却更加缺乏观察和接触男性角色的机会,他们性别角色错乱的倾向就会更严重。

单亲父亲家庭中,父亲必须照顾子女,需要表现出温和、细心等女性特征,这与传统的性别模式有较大的冲突,使子女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模仿都无所适从,所以在单亲父亲家庭中,子女比较容易出现性别角色未分化的现象。

当然,不同性别子女单亲母亲或单亲父亲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定位也会有差异,但是本研究限于样本量未能考查这一问题,也许将来应该进一步研究之。

3.3 BSRI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BSRI,大量的研究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目前使用最广的性别角色量表,但我们仍发现了BSRI的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平等运动的开展,社会赋予了两性更多的新内容,但量表对这种变化体现不够。

这种不足在中国青少年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中国的独生子女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发展中国背景下,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性别角色量表也迫在眉睫。

(注1)资料来源于钱铭怡,罗珊红,张光健,陈萍,姚萍,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应用心理学,1999,1(14):81―85   (注2)资料来源于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张莘,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心理学报,2000,32(1):99—104   (注3)资料来源于张丽华,试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37―39。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