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草”不得

方芳。

摘 要:“打草稿”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一种特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它能体现出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本文就学生在“打草稿过程中出现的几个普遍现象,提出了解决的参考意见,希望能促使学生规范合理地使用草稿本,形成良好的书写、验算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解题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关键词:草稿;习惯;规范;方法。

“打草稿”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行为,它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它满载着学生分析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痕迹。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说:“草稿纸是人们思考过程的履历表。”因而,草稿用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然而,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草稿用得不是很理想,大致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邋遢型”、“计算型”、“草率型”、“摆设型”。

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培养学生规范使用草稿呢?

一、改变观念,加强思想认识。

1.改变学生观念。

不少学生在碰到一些复杂的题目时通常不太习惯打草稿,除了觉得打草稿不重要,也是怕太麻烦。大部分学生草稿不太认真,写得乱七八糟,有些错题往往就是出在草稿上。也有同学认为草稿纸不必交,就随便乱写。思想上的忽视导致了行为上的不规范,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加强学生对打草稿“重要性”的认识。

2.改变教师观念。

作为数学老师,要不断去挖掘草稿本的作用及功能,通过对草稿本使用细化规范的要求,去进行细致的评价指导,以便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草稿本价值的同时,学会用草稿本、喜欢用草稿本

二、正确运用,培养良好习惯。

养成小学生数学草稿的良好习惯是其学好数学的保证之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打草稿习惯,可以用以下几点方法:

1.明确要用。

每学期开学初,规定每位同学必须备好草稿本,同时向学生明确要求:具有一定复杂度的题目必须要有草稿

2.主动想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在计算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就要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下次计算时想到要用草稿纸解决。而且也可以经常让学生讨论:单单靠冥思苦想与借助草稿,哪个效率高?长此以往,当学生遇到比较难一点的题目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用草稿纸了。

3.真正会用。

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草稿就是草稿,没必要写得特别清楚,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了。这样的想法导致他们的“草稿”常常杂乱无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如何用草稿,让他们意识到草稿纸的使用也应尽量规范,特别要注意容易写错的数学、符号等。

4.灵活巧用。

有些可以通過口算得出的题目,不少学生也都要在草稿本上算一遍才放心,其实没有必要。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要用草稿本胡同时,还要教他们如何巧妙地使用

三、适时指导,促进规范使用

1.使用指导——提出要求。

数学作业,草稿相伴”。很多同学为了匆忙地完成数学作业,往往是拿到题目就做,等到要打草稿了再拼命翻书包翻箱倒柜四处寻找,甚至于怕麻烦就干脆在书上乱画。为解决这类问题,我们给草稿安了个“家”,规定把草稿本一律夹在数学书里。

2.使用指导——教会方法。

(1)合理布局,有序使用。教育学生草稿要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书写要求,依次排列,字迹清楚、规范,特别要注意容易写错的数字、符号等,防止“因草出错”。同时还要注意书写的条理性,尽量合理安排空间。

(2)拓宽用途,发挥作用。草稿纸用途非常广泛,它除了可以用来计算外,还可以写一写、画一画、折一折等。

(3)重视检查,提高效率。一查数据有没有抄错,二查演算过程是不是合理,三查得数是不是正确。订正数学错题时,学会查找自己的草稿,并找出草稿中做错的地方,可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还能让大家发现学习中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避免重复性错误。

3.使用指导——积累经验。

优秀的草稿本,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历史见证”。经常翻一翻用过的草稿本,分析当时的思维过程,发现自己的学习优点与不足,还可以将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储存起来,使它成为个人学习的一份财富。

四、运用公约,注重结果监控。

通过学生自查、同学互查、教师检查等多种形式经常评价学生草稿纸,及时纠正不良习惯,表扬、评比、展览优秀草稿本,引发大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要求,就要有相应的措施。和学生商讨拟定“班级草稿本使用公约”,然后对照该“公约”展开各项评比活动。如:每天自查、每周互评、每月抽评等。

规范草稿本使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点滴抓起。如果老师一直能注重草稿本使用策略指导,课堂内外关注每一位学生使用情况,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打草稿的重要,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继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阮奕凡.草稿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8,02。

[2] 易秋香. 数学草稿纸的使用情况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1。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