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正常人群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的增龄变化

作者:尹曙明 郑松柏 周骅 高臻晖 李茹 于晓峰。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正常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增龄变化特点。方法 将我院2008年健康体检人群中年龄≥20岁,且符合入选条件者分为8个年龄组,并分层随机抽样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各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其增龄变化规律。结果 健康正常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测定水平均呈正态分布,并随增龄出现下降趋势,三者与年龄间的相关分析Pearson系数(r)分别为—0.502(P<0.01)、—0.225(P<0.01)、—0.241(P<0.01)。结论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是人类血液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基线水平对于诊治临床相关疾病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增龄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是人类血液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就其功能而言,血清白蛋白球蛋白组成一对缓冲对,维持着血浆胶体渗透压平衡,并在营养、运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而血红蛋白是一种能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铁蛋白质,红细胞的机能主要由血红蛋白来完成。机体发育成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出现退变,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研究健康正常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增龄变化特点,对于正确评估上述指标基线水平在各年龄段的临床意义、临床诊治相关疾病及判断预后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我院体检中心2008年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8年健康体检人群中年龄≥20岁,且符合以下条件的健康正常人列为研究对象:①体重指数(BMI)在正常范围(18.5~22.99);②无营养代谢性疾病;③无造血系统疾病;④无急、慢性感染性疾病;⑤无恶性肿瘤;⑥无急、慢性肝脏疾病;⑦无急、慢性肾脏疾病及阻塞性肺病(COPD);⑧无自身免疫性疾病;⑨排除其他可影响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的疾病。符合上述条件者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89岁、90~99岁共8个年龄组。各年龄组中随机抽取10%样本量作为本次研究对象,90~99岁组因例数少,故符合入选条件者全部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分析各年龄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其增龄变化规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的测定采用ALCYON300(雅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雅培生化试剂,血红蛋白测定采用CellDyn1700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进口试剂。

1.3 统计学方法。

正态分布采用1Sample KolmogorovSmirnov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性别间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按年龄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数据统计由SPSS13.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 果。

2.1 各年龄组分布情况。

8个年龄组健康正常人共计1 471例,其中20~29岁205例,30~39岁202例,40~49岁213例,50~59岁196例,60~69岁208例,70~79岁207例,80~89岁189例,90~99岁51例。男性857例,女性614例,男女之比为1.39∶1。男性年龄21~98岁,平均年龄(57.18±19.92)岁。女性年龄22~99岁,平均年龄(52.18±19.69)岁。健康正常人年龄组分布情况,见表1。表1 健康正常人年龄组分布情况(略)。

2.2 各年龄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增龄变化情况。

所有研究对象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测定值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并经1Sample KolmogorovSmirnov检验均呈正态分布。健康正常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增龄变化情况见表2。健康正常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与年龄间的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502(P<0.01)、—0.225(P<0.01)、—0.241(P<0.01)。男性白蛋白平均水平与女性相近〔(46.76±4.16) vs (46.79±3.58) g/L,P>0.05〕。在同一年龄组白蛋白水平对比中,5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为男性高于女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50岁以上各年龄组男性女性近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血清球蛋白平均水平与女性相近〔(28.50±3.00) vs (28.50±3.12) g/L,P>0.05〕。在同一年龄组血清球蛋白水平对比中,50岁以上各年龄组,均为男性略高于女性,其中70~79岁、80~89岁2组性别之间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50岁以下各组则女性略高于男性,其中30~39岁组性别之间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女性〔(148.36±12.81 )vs (133.66±7.81) g/L〕,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5.27,P<0.01)。在同一年龄组血清球蛋白水平对比中,各组均为男性高于女性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健康正常人男、女性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增龄变化均数图分别见图1。表2 健康正常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增龄变化情况(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