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暴穷到暴富的创业传奇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经济正遭受着一次低潮,和许许多多的淘金者一样,潘石屹冯仑几个人成天混迹于海口的街边排档、沙滩浴场。

“无聊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绕岛一周,回来时已经满脸胡子了…… 下载论文网   有一段时间,一位女士和他们几个人走得很近,大家自认为意气相投,常常一块喝酒聊天。

直到有一次,这位女士有机会来到冯潘注册的“万通公司”办公室参观了一番,从此不辞而别。

多年以后,当潘偶然再次遇到这位女士时,不忘对此问个究竟。

女士坦言,“你们惟一的一张办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层尘土,和这样的人交往,我实在怕惹是非!”   在成立海南万通之前,冯仑潘石屹等人的计划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国有小企业,双方约定,冯潘每年向原来的厂长缴纳几千元的管理费,大地公司冯潘经营。

合同签订,冯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兴致勃勃正准备开展业务,不料第二天,老厂长便骑着自行车赶了过来,要回了印章,撕毁了合同。

原来,经过一夜反思,想到冯潘的境况,稳重的老厂长还是觉得不妥,“不能因为几千块钱惹了大麻烦!”这样一来,才有了后来冯潘无奈之下注册的“万通”。

多年以后,这位老厂长特地跑到已经发迹的潘石屹的办公室里叙旧,“早知道,当年要是让你们干了,那现在大地也就成大企业了!”双方相视大笑。

潘石屹的人生转折点      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为了让一家人都能活命,家里曾决定把他的一个妹妹送给别人抚养,这件事成为潘石屹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

但在当时,作为长兄,潘石屹所能做的也只是在上学之余尽量地帮家里做事,实际上也是部分承担起了养家活口的重担。

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潘石屹忆苦思甜地给我们讲述了其中的一个窘迫情景:回城之前,潘家必须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甘肃省粮票,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子潘石屹的肩上。

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几,对当年14岁的“小潘”来说,这趟送粮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边等人帮忙。

”   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

潘石屹认为,这才是他人生的开始。

一年后,潘收到来自省城兰州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潘石屹不忍心从那个早已家徒四壁的家中多带走一件东西,临走之前,老父亲将自己头上还不算太破的帽子戴在儿子头上,然后把儿子更为破旧的帽子留给自己,并说:“孩子,你要出门了,不管在什么时候,没事不要惹事,有事不要怕事。

”   当潘石屹拿着录取通知书一个人踉踉跄跄来到兰州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

站在教学楼前,望着满眼规整的教学楼,干净美丽的校园,背着一身行囊的潘石屹竟然忘了报到的事。

也许是意识到了从此能过上美好的生活而过度兴奋,也许是赶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的缘故,潘石屹一屁股坐在大楼的台阶上,睡着了。

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被人推醒过来。

“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的是他的辅导员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

“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

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无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业了我还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楼。

潘石屹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在很多人眼里,对于农村来的孩子而言,他们生来就该背负着众多城里孩子不屑的眼光。

但对于潘石屹而言,他却一刻也没忘记过家里的那种窘迫的情景,那个窘迫到不得不抛弃自己亲生妹妹的艰难家庭。

两年后,在全年级600名学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进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之后,他被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一个农村孩子抓住了少有的能到城里读书的机会,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一份不错的岗位,在当时实在难得,因此,潘石屹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

他的聪明和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

潘石屹似乎看到了农村孩子命运从此改变的曙光,直到一个女孩的出现让他顿时从对这份工作的憧憬中惊醒。

那是办公室新分配来的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

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

”听者有心,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潘石屹:难道这一生将与这套桌椅共同度过?正在思辩的时候,他遇见远在刚刚开放的深圳创业的一位老师。

老师告诉他在深圳有很多机会,也能赚到很多钱。

潘石屹问:“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由于很难回答这个本来属于常识性的问题,老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就说你身上的衬衫,如果你有钱,你就可以买两件,这样一件穿脏了你就可以换另外一件。

”这也许就是他第一次了解到财富是怎么回事。

80元钱“偷渡”到深圳闯世界      1987年年底,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来到鸟语花香的广州,突然觉得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那里的每个人都过得那么开心。

”揣着80元钱来到广东,这80块钱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

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潘石屹从这笔“创业资本”中拿出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就这样,潘石屹偷渡到了梦想中的天堂。

现实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马观花时看到的那么美好、温馨。

潘石屹为了找口饭吃,四处找活干,没过多久就进了一家咨询公司

所谓的咨询公司其实就是个皮包公司,搞电脑培训、给香港人当跑腿的、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潘石屹怀揣对“天堂”的美好憧憬,硬是委屈了自己的才学、能力。

在这个人间天堂里,潘石屹遭遇了“天堂”生活中现实的一面: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这些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

两年后的***年,公司正好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能错过历史机会”的潘石屹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抓住机会挣脱狼狈人生      潘石屹初到海南,第一感觉就是热闹。

街道上谈恋爱的、作诗的、弹吉他的,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梦想,而每个人也就是没钱。

没钱却有着执着梦想的心情潘石屹至今难忘,回想起这些,他眼里放光,似乎还是当年那个轻狂少年。

当时海南潘石屹的感觉就是夹杂着走私货的 一个相当原始的荒岛。

这段岁月在潘石屹的记忆中还是相当美好的,至少自己可以做主,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一支队伍。

不久,公司海南中部接收了一个砖厂,潘石屹出任厂长

这个厂高峰的时候有400多名工人,少的时候也有lOO多号人,地处山区,管理起来并不容易。

小偷经常光顾这个砖厂,这也印证了“这里的人只有梦想没有钱”的说法,就算那个夜里提供照明的小发电机一个月内被偷过三次。

潘石屹像讲电影故事一样:“人刚刚躺下,电灯突然灭了,那肯定是发电机被偷了,于是提起裤子便狂追,直到小偷抬不动了、丢下机器逃跑。

”   更麻烦的是民工情绪问题,有一天,潘石屹正在自己的卧室――个废弃的水塔里休息,突然一块砖头破窗而入,水塔下面,聚集了上百位谈工资的民工,想跑都跑不了,只能硬着头皮下去跟他们谈。

半年后砖厂停产,潘石屹重回海口。

随着经济低潮的来临,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决定留下来碰碰运气。

时候理个发两块钱还要砍价砍成一块;晚上睡在沙滩上,还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在别人房间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了一半,便被人家赶走了……   就这样奔波辗转,到了1990年,潘石屹冯仑等人在海南岛成立了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简称“农高投”。

潘石屹做梦都想摆脱这样的生活,他开始想念那个研究室的工作,他觉得如果他还没走,至少是安稳的,至少还有个像样的窝落脚,但这些只能想想,既然走出来了,就得坚强的走下去,就算撞个头破血流我至少经历过。

机会到来时不会给你提前打招呼,所以人们才说“机会总光顾有准备的人”。

一天,潘石屹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时,无意中听旁边吃饭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四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

潘石屹深圳待过,他知道指标就是机会就是金钱,就是那个通俗的“能买两件衣服换着穿”的财富比喻,于是他主动跟怀柔县体改办主任接触:“我们来做一个行不行?”   很快,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进入设立程序,正在潘石屹暗自欢喜的时候,却接到了有关部门的一个电话:“你们捅娄子了,几个部委领导要联合听你们汇报工作!”   潘石屹来到国家体改委,一进门,几十位“大人物”排成一排,我在前面讲,一边念一边豆大的汗水不停地滴在材料上。

一位领导提醒潘石屹:“小伙子别太紧张,我们只是来听听新政策的实践情况的。

”最后,一位司长拿着潘带过来的“股权证”样本称赞道,北京人做事就是规范,一张股权证都这么正规,外地企业有的就拿收据代替,这算是对北京万通的一点正面表扬。

北京万通抓住了这次机会,挖到数亿元的利润,潘石屹开始崭露头角。

如今在中国,谈论房地产风云几乎不得不谈到SOHO中国公司潘石屹,他开发的楼盘占据了北京CBD地区将近一半的销售额,他的招牌形象不间断地出现在各种论坛、媒体、户外广告上……。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