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多元化浅谈

经到南京审计学院培训学习,从陈思维教授的《政府绩效(效益)审计》讲座中,通过理论阐述多角度全方位系统的诠释了绩效审计的定义、对象、主体和目的、范围、评价标准。并通过实例分析了绩效审计的类型和方法。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绩效审计提供了好的思路和框架。

从理论上说我国的效绩审计可定义为:由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它们所管理、实施的预算支出项目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性进行独立监督和评价的活动。

从做法上 陈思维 教授提到现在推进绩效审计,似乎除了打造“优秀绩效审计项目,别无它法。可以理解为推出“优秀项目”是为了推进绩效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但大部分优秀项目均为“独立型项目,做一个优秀的“独立型绩效项目必须具备很多必要条件,消耗极大的精力与人力,同时也会受很多非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在县区一级审计局人少事多,每年要完成的常规的审计任务已很繁重,如果片面追求优秀项目,势必力不从心。县级绩效审计一定要立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关注当地发展规划实施中的重点领域,重点内容来开展工作。在对绩效审计概念的认识上要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不要把绩效审计看得很神秘,很难做,应主张揭开绩效审计的“神秘面纱”,用“绩效审计多元化”的理念来提高基层绩效审计的普及面。  首先是消除对绩效审计的畏难情绪。为什么大多审计人员认为绩效审计很难做,主要原因是被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要求吓到的。其实审计报告中只要不是单纯的反映的财务核算情况,都有绩效审计的成分在里面。审计人员常说“审计绩效了”主要是受过高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这个“面纱”制约的。揭开了这个“面纱”就没什么难了。我认为,基层绩效审计要抓的首先是拓宽我们的审计思路,不局限于会计核算的框框。平时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存在用很多的财务数据来说明领导的履职情况,事实上这些过细的数据恰恰冲淡了审计报告对领导评价的份量,取而代之的是突出了财务核算。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有其主要职能,无论是人员经费,事业经费,在他们履行职能中,最终总是体现在工作的质量上。因此,通过人员经费养人,通过人来做事,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如何,同样也是绩效审计的目标。我们不能把绩效和财政财务、经济责任审计割裂开来,而是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做到客观评价一个干部。  其次是作为上级审计部门对基层审计不能片面追求“优秀项目”。要纠正“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优秀的”错误想法。在基层首要的是根据职责完成日常的审计任务。基层审计项目不大,各方需求的是对每个项目实实在在的评价,关注了面上的绩效,一些问题能及时得到预防和遏制,就是关注了大绩效。假设一个地方做了一个“优秀项目”而忽视了众多的项目绩效审计工作本身就没绩效可言了,就得不偿失了。因此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衡量绩效审计的成绩,不能搞“一刀切”。  三是既要重视做“独立型”的项目,更要提倡做“结合型”的审计项目。把绩效审计与“经责审计”“财政财务审计”结合起来,与专题审计结合起来。通过集中力量找准切入口,选择一个方面的主题立项,有重点地开展绩效分析,同时利用审计中取得的其它数据,派生出与专题有关的内容的延伸审计,反映多个分支的绩效,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四是探索捆梆型的绩效审计项目。也就是把多个审计项目捆梆在一起做。如把年初计划中同类型、同级别的审计项目(如一级预算单位的经责审计)合并制定实施方案,审计结束后除单独出具结果报告外,可根据方案中设定的目标把单个绩效合并汇总成一份综合报告,加大绩效分析的份量,就是一份很好的绩效审计报告了。  五是不拘泥于完整的绩效审计报告形式。绩效审计难以推开的另一因素是审计人员对如何写绩效报告有畏惧心理,一提绩效,似乎就要有一套繁锁的审计格式,而地方政府领导往往只关心结果,并不需要长篇大论。因此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作专题分析,通过审计信息,审计专报等形式同样也是绩效审计的展示方式。  总之,在绩效审计中,审计自身也要讲绩效,从上到下要克服好大喜功的心理,从实际效果出发,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绩效审计工作这篇大文章。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