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是基础技能是手段材料是媒介

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期间,我已经开始关注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的陶艺教学

2008年,当时川美的学生来景德镇雕塑瓷厂 “乌托邦”考察实践,这家陶吧正好位于我工作室楼下,所以我很方便观察到他们的学习情况。

2016年6月,我从景德镇陶瓷大学调入川美,目前负责陶艺教学工作。常年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川美陶艺要发展,必须构建独立的教学体系和学术主张,既要科学合理,又要切实可行。

一、关于教学体系的思考

(一)历史与现在。

川美陶艺专业始于上世纪 50年代, 50~80年代它与重庆荣昌陶瓷厂“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也十分成功,让川美陶艺在全国声名鹊起。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1985~1996年停止招生, 1997~2006年又恢复招生, 2008~2016年改成工作室选修制, 2016年划归手工艺术学院恢复专业。

(二)关于“培养目标”。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旨在培养:既有在本专业领域深入研究的能力,又有在其他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既可以满足就业与创业的需要,又能满足艺术创作的需要。

(三)关于“三个基础”。

目前,川美陶艺正在进行知识结构和教学改革的整合。由于每位教师有着不同的学习背景和知识结构,所以教学主。

张会有一些分歧,主要表现在:对造型基础的认知和造型训练所占总课时的比例。普遍意义上认为,陶艺专业包涵三个基础材料技能造型。也许很少有人思考材料技能造型三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并列关系、交叉关系、还是基础与上层的关系?

知识结构不同,认识的角度就不同,其结果就不同。站在综合的角度,它们是并列关系;站在造型的角度,造型基础材料媒介技能是手段;站在技能的角度,技能基础造型是形式,材料是装饰;站在材料学的角度,材料基础材料限制了技能技能限制了造型。这三者关系很重要,决定了学生的专业认识和能力培养的差异。

我的观点是:造型基础。就如同建筑的结构是基础,门窗是装饰,木石是材料造型是一个认识问题、审美问题、而非技术问题。它主要包括:平面、立体、色彩三部分。技能基础如:拉坯、模具、泥。

板泥条等是成型的方法,是实现某种造型的手段。材料基础如:制泥配釉、釉色装饰等是装饰的方法。釉色又被称为陶瓷“外衣”,如同人体的“衣服”,与陶瓷试片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陶瓷表面的装饰。

文化和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如果只是注重技能训练和材料知识,脱离了文化与审美教育,学生只能是一名合格的技师,而不是艺术家。造型训练目的就是提高造型能力,培养观察习惯,提高整体意识和审美素养。正所谓,训练一双“好眼睛”,“眼高手才能高”。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中国处在从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的转变中,我认为在陶艺教学上,既要有陶瓷基础,又要注重造型审美和设计思维,既要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艺术修养的提高。

(四)关于“三个方向”。

如何优化学科结构?

经过一年的教学和探讨,我们初步拟定了三个专业方向:日用陶艺、环境陶艺陶瓷雕塑

日用陶艺包含两大块:一是陶瓷产品设计,二是生活陶艺。《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是“教、产、研”相结合的应用型课程,

目的是让学生的陶瓷产品设计走进工厂、走向市场。教师、学生、企业三者紧密结合,重在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生活陶艺》课程是指在陶瓷领域中的个性化方式的创作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只关注创作者个人与作品之间的对话,重在培养学生对艺术创作的探索精神。

环境陶艺也包含兩大块:一是《环境陶瓷雕塑》,二是《环境陶瓷壁画》。这两门课程要求教学与环境空间紧密结合,让学生的环境陶艺走出课堂,为社会公共空间服务,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操作能力。

陶瓷雕塑主要是指具有时代审美与非实用性功能的当代陶艺。它的教学主要包括:《陶瓷雕塑基础》《具象陶艺创作》和《抽象陶艺创作》三部分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培养造型能力,又能培养在当代陶艺领域中具有时代精神的创作能力。

总之,川美陶艺教学体系概括为:一个目标、三个基础、三个方向。

二、关于学术主张的思考

陶艺教学特点而言,高校定位各具特色。中央美术学院是在当代雕塑语境下,立足于当代艺术的文化前沿,陶瓷作为雕塑的一种材料语言,所以它偏重于雕塑

造型和观念艺术。中国美术学院是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吸收了周边瓷区陶瓷文化,所以它偏重于传统器物上的审美追求。景德镇陶瓷大学是地处千年瓷都,有着数千年的陶瓷文化,同时也受西方现代陶艺影响,所以它关注于材料语言与形。

式语言。如果学术主张没有特色,就如同没有生命力的教学川美陶艺教学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我认为有四点值得思考:首先,传承性的思考川美是一所艺术思想活跃,重创作实践的美术学府,曾有 20世纪 50至80年代陶瓷教育的辉煌历。

史,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弘扬创新。

其次,地域性的思考川美位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它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散落于民间少数民族原始的各。

种制陶术,值得考察和学习,如何吸收和接纳,也是我们思考的一个方向。

第三,当代性的问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吸收国际与国内高校陶艺教学的经验,转化为川美陶艺教学的营养,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

第四,长期性的问题。任何专业的发展和学术的完善都需要时间的积淀,它有文化传承性和自身规律性,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言以蔽之,我的一得之见,旨在抛砖引玉,望各位不吝赐教,为此衷心感谢!

吾等将全力以赴,探索一条具有川美特色的陶艺教学之路!

孟福伟:四川美术学院陶艺系讲师。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