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两工”对哈尔滨市农村基础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取消两工”对哈尔滨市农村基础建设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治理和监督管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困难。

在分析困难与挑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大宣教力度,调动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建立“一事一议筹劳监管机制、用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等对策建议。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哈尔滨市两工农村基础建设      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两工”?v义务工、积累工?w作为农村基础建设的主要筹劳筹资渠道,对农村基础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党和国家连续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先后实施了“一免两补”、取消两工”等惠农政策,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取消两工”对我市的农村基础建设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治理和监督管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困难。

农民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基础建设用工与取消两工”的矛盾日益突出。

据统计,2003年至2007年我市农民投工分别是208万个、172万个、154万个、106万个、85万个,2007年投工数比2003年下降了59.13%。

取消两工”推行“一事一议筹劳制度是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但“一事一议”方式组织开展农村基础建设又遇到很大阻力。

如何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切实抓好农村基础建设工作,是我市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的课题。

■一、“两工取消农村基础建设产生的影响   1.乡、村两级农村基础建设财力难支撑。

税改前,我市农村基础建设主要靠动员受益区群众出工(义务工、积累工)筹资来实施。

税改后,农民出工、投资需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而农村基础建设涉及面广、线长、见效慢,“一事一议”难度较大。

由于无资金,加之取消两工”后又组织不到修护所需的劳动力,有些县(市)、乡(镇)、村级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已陷入了无力维修和无人管护的窘境。

如遇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自救及恢复建设将得不到保证。

如大面积农田被毁,防洪堤坝被冲断,山体塌方,泥石流等,其救灾恢复工作量大,往往需要动用全村甚至全乡的劳动力。

取消两工”,救灾恢复工作依靠上级解决或者长期耽搁,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尽管省政府出台了“一事一议”出资补贴一半的优惠政策,但很多农民出资投劳积极性依然不高。

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收入减少,许多乡、村负债较严重,对于农村基础建设项目,乡、村两级财力难支撑,出现了“乡、村集体无钱可出,无工可用,欲治无力”的局面。

2.建设速度减缓,整体效益不理想。

取消两工”后投资减少,投劳的可能性和积极性也随之下降,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放缓,甚至停滞。

取消两工”后,部门间、区域间协调困难,不能做到整体推进,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由于群众各有想法,一些基层干部心存顾虑,上下沟通不易,从而难以形成合力,导致一些项目和建设工程难以有效组织和实施。

劳力调集难,使用成本高。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取消统一规定的义务工之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筹劳难度更大,成本也不断提高。

“马太效应”明显。

以前“两工”负担重的地方,往往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实力弱、债务负担重、建设任务大的乡村,且一般也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重点产区,取消两工”后,这些地区所受到的冲击较大,而较为发达的乡村所受影响则相对较小,从而导致了新的发展不平衡。

3.“一事一议”变成“事事不议”或“无事也议”。

一事一议”问题多,难度大。

一是取消两工”推行“一事一议筹劳制,国家暂时没有颁布相应的法规和条例,地方各级政府对筹劳数量也没有硬性规定,加上有些基层干部对取消两工”实行“一事一议筹劳农村基础建设的政策理解不够透彻,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一事一议筹劳认识不足,工作起来比较被动。

很多农村干部还不能从“老套子”中跳出来去探讨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措施和新办法,当需要“一事一议筹劳时,如果有部分村民拒绝和阻止,就会变为该议的事议不了。

二是乡、村两级政府可支配收入大大减少,财政、财务运转比较困难,“一事一议筹劳在有些地方就有可能成为乱收费的幌子。

大事议,小事议,甚至无事也要议。

三是大量劳动力外流使“一事一议筹劳难以落实。

在我市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的情况下,“一事一议筹劳政策的落实已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在家的劳动力对“一事一议筹劳有相当的抵触情绪,不愿接受筹劳任务。

四是现阶段农民自主决策能力不高,农民议事随意性较大,对“自己的事自己议,自己管理,自己监督”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4.“一事一议”方式组织开展农村基础建设遇到很大阻力。

取消两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是很多农民不愿参加议事、不愿承担义务。

呼兰区2004年水毁严重,许多农田灌排设施遭到破坏,有关乡镇组织“一事一议”,很多农民根本就不参加议事会,致使议事会无法进行,堤防工程不能得以及时修复,再遇洪水还要重复受灾。

二是农村基础建设具有利益不均衡性,组织“一事一议”,往往议而不决。

双城市兰陵镇兴建靠山村涵闸,一小部分村民认为与自己利益小,不同意出资出工,多次议而未决。

三是农村基础建设工程具有区域性,跨区域、跨乡村的建设工程难议。

阿城区河东灌区主干渠较长,穿越亚沟、阿什河、料甸等乡镇,由于上游亚沟主干渠较长,受益面积较小,干渠清淤段那里的群众在“一事一议”中就不情愿出资出劳,使该灌区干渠清淤受阻。

从很多地方实践看,农村基础建设农民出资投劳新办法有待进一步确立。

■二、取消两工”后开展农村基础建设对策建议   1.加大宣教力度,调动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

采取政府组织、舆论导向、教育介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基础建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进一步增强农民建设意识,提高农民投资投劳的自觉性。

农村基础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没有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农村基础建设就难以进行,特别是在国家投入不足、地方财力有限、“两工取消的现实情况下,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农村基础建设尤为重要。

因此,通过宣传教育,为保证“一事一议”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基础建设

实行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等“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政策,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

2.建立“一事一议筹劳监管机制。

有关涉农部门和农村干部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产权明晰的农村劳动积累新机制,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建设新的组织方式。

明晰产权和利益关系,实现劳动积累资本化,并作为要素参与分配。

建立“一事一议筹劳机制可从政策、政府、群众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落实政策。

加大“一事一议筹劳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党的政策落实到基层、进村入户。

二是加强政府监管。

强化政府对农村一事一议筹劳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尽快制定《哈尔滨市农村基础建设出资筹劳办法》,对“一事一议”的筹劳原则、筹劳方法和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做到依法办事。

三是注重提高“一事一议”的实际效果,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防止议而不决,错失良机。

同时,防止借农村基础建设之机搭车收费。

对于跨村、跨乡甚至跨县的区域性工程,县、乡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先通过县、乡人代会决定工程建设与否,然后在农业部门搞好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将效益指标、土方任务等分解到受益的乡、村,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由县、乡政府协调关系,统一组织劳力,统一开工、竣工时间,实行统一会战。

四是群众监督。

将“一事一议筹劳政策、筹劳方案及使用情况予以公示,增强农村基层组织依法行政的透明度,使“一事一议筹劳自动接受群众监督,做到让群众满意放心。

3.用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

为解决一村想办又办不了的农村基础建设问题,可采取政府组织,村与村之间自愿联合,以村、户为单位,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的原则,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由一两个村或三五个村联合,共融资金和组织农民投工

这样既解决了一个村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互配合、协调,团结共建的作用。

五常市二河乡小流域建设需用工3.76万个,按现有每个劳力投工15个计算,流域内农民只能投劳2.42万个,市水务局协助二河乡政府通过“一事一议”,协调其它村采取借工和换工的方式出工1.34万个,保证了建设用工的需要,并在工程竣工后,将投劳使用情况向村民张榜公布,收到了良好效果,起到了示范作用。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政府应及时出台或修订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和引导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如水利民营化、产权制度改革、专业协会组织等。

4.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是搞好农村基础建设的关键。

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项目支持,争取提高国家、省财政的投入比例,尽量减少县(市)、乡(镇)的自投比例。

二是坚持政府支持、民办公助为原则,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支持力度。

要把农村基础建设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建立农村基础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三是依法征收各种规费,增加农村基础建设投入。

抓好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江河堤防维护费、河道采砂管理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规费征收入库工作。

四是整合部门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整合国家及省级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标准化农田建设、重点旱片治理、土地整治等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是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建设

六是建立灾害风险机制,做到以丰补欠。

为了避免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被动局面,在丰收效益好的年份可以集中一部分资金作为储备,以应对农业旱涝风险。

参考文献:   [1]娄炳南.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J].江海纵横,2007,(03)   [2]刘书祥,王克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状况亟待改善[J].中国金融,2007,(06)   [3]周明军,张继国,李华. 面对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困境的对策思考[J].水利天地,2006,(11)   [4]付永,曾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激励问题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7,(14)   [5]“两工取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强五项工作[J].领导决策信息,2004,(34)   [6]取消"两工"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怎么办?[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4,(10)   (责任编辑:罗亦成)。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