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营养因子及钝化的分析

摘要:抗营养因子能破坏或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对动物健康和生长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对大豆中的几种重要的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及其钝化处理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抗营养因子 大豆 钝化大豆作为植物饲料蛋白质源,被广泛应用于饲料行业中。

大豆粕粗蛋白含量为35—42%。

大豆粕以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较平均而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植物蛋白质饲料原料。

大豆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严重影响动物的消化、吸收。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大豆抗原蛋白( 致敏因子) 、脲酶胀气因子、植酸及致甲状腺肿素等多种抗营养因子

一、抗营养因子1.蛋白酶抑制因子 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有KTI(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BBI(弓手抑制因子)两类。

KTI主要抵抑制胰蛋白酶,而BBI同时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质酶。

蛋白酶抑制因子,它能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性,促进胰腺分泌、胰腺肿大,造成必需氨基酸内源性损失的结果;生长停滞、生产性能下降。

其中重要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影响胰腺的分泌功能,它与胰蛋白酶在小肠中的浓度相关。

肠道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结合,然后经粪便排出体外,因此降低了胰蛋白酶的浓度。

大量胰蛋白酶的大量补偿性分泌,造成内源性含硫氨基酸的丢失引起体内氨基酸代谢不平衡,特别是蛋氨酸的不足引起生长受阻,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和紊乱(Callaher和Scheeman,1986)。

论文代写 2.植物凝聚素 植物凝聚素主要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免疫系统和器官具有一定的毒害,对肠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A有显著的拮抗作用;能影响家畜的生产性能。

植物凝集素是一种对某些糖分子具有高度亲和力的蛋白质,其中大多数是糖蛋白。

植物凝集素和糖及配糖体(糖脂、糖肽、低聚糖、氨基葡聚糖)的结合,类似于酶和底物的结合或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3.多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如单宁、酚酸单宁属于水溶性的酚类化合物,主要作用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酶形成复合物干扰猪消化过程,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与消化酶形成复合物,使酶的活性下降,养分消化率降低,影响适口性。

Wijavila等(1977)报道单宁等多酚类化合物和钙、铁、锌等多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化合物,降低其利用率。

4.致甲状腺肿素 这是一类有机小分子,在豆粕中含量极微,其前体物是硫代葡萄糖苷,单个硫代葡萄糖苷是无毒的,但在硫代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会产生致甲状腺肿的一系列小分子物质。

在豆粕中硫代葡萄糖苷与硫代葡萄糖苷酶是内源性的,只有当组织破碎并在合适条件下(水、温度等)才能起系列酶解作用。

所以杀灭尚未酶解的硫代葡萄糖苷酶,则有利于阻止致甲状腺肿素的产生。

5.大豆抗原蛋白 Castimpoolas等从大豆中鉴定出4种球蛋白,即大豆球蛋白、α—伴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γ—伴大豆球蛋白,并证明它们是大豆蛋白中的主要抗原成分。

大豆蛋白抗原进入动物体内主要引起动物发生过敏反应,造成免疫损伤主要在肠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参与了这一过程,但绒毛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细胞免疫引起的,这种作用使小肠结构受损,食糜滞留时间缩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出现紊乱,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现象的发生。

毕业论文 6.脲酶 一般脲酶本身并没有毒性作用,但在一定温度和pH值条件下,生大豆中的脲酶遇水迅速将含氮化合物分解生成氨从而引起氨中毒。

由于大豆及其制品中脲酶含量与PI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常以脲酶活性用来判断大豆的受热程度和估计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

7.胀气因子 大豆中的胀气因子主要是棉籽糖、水苏糖和毛蕊花糖。

棉籽糖在大豆含量约为1%;水苏糖在大豆含量约为4%。

棉籽三糖和水苏四糖不能被胃和肠上段的消化酶消化,而是被结肠中的细菌发酵产气,引起胃肠胀气,是大豆中的胀气因子

二、抗营养因子钝化的物理方法大豆营养因子的存在阻碍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引起各种不适反应,因此,要采取措施使抗营养因子失去活性或去除。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