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髓核退变

椎间盘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单元,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三部分组成,由于生理性及病理性因素的影响,腰椎间盘容易发生退行性变,其中髓核的退变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更明显,主要表现为水分含量的降低、蛋白多糖浓度的下降和成分的改变,其生物力学特性也随之发生改变,引起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像学上也出现相应的表现。如何正确地认识髓核的退变,关系到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估计。

1 髓核退变的病理形态学特点。

正常髓核位于椎间盘中央偏后,横段面上占椎间盘面积的50%~60%,呈胶冻状,触之有弹性。髓核被纤维环和上下软骨终板固定,儿童时髓核和纤维环界限清楚。随年龄的增加,髓核变得坚硬而发白,蛋白多糖和水分含量减少,胶原增粗,髓核与内层纤维环分界不清。髓核内有脊索细胞和软骨样细胞二种类型,胚胎22周前脊索细胞占优势,26周以后至成人以软骨样细胞为主,随着退变增加,髓核功能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坏死细胞比例增加,从胎儿的2%到成人的50%以上。Moore等[1]认为髓核退变起始于人生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后,髓核水化程度明显下降,髓核皱缩,内层纤维环出现裂隙,并伸入髓核,随后髓核出现裂隙甚至碎片。Thompson等[2]将髓核退变病理分为5级:1级:蓝白色胶冻样髓核肿胀,纤维环尚完整;2级:纤维带伸入髓核,纤维环板层间软骨样物质出现;3级:髓核纤维组织增多,纤维环板层间软骨样物质增多;4级:髓核出现与终板平行的水平状裂隙,纤维环局部塌陷;5级:裂隙扩展至整个髓核和纤维环。Hansen等[3]发现狗腰椎间盘髓核退变有两种不同病理类型:一型表现为髓核和内层纤维环进行性胶原化和钙化,常发生椎间盘突出症;另一型表现为髓核缓慢胶原化,至成年时仍保持黏液样外观,常单纯发生椎间盘退变纤维环肿胀,很少发生椎间盘突出症。Lowell等[4]建立了狗急性椎间盘髓核退变模型,分为六个类型:1型:髓核半透明,灰白色,与纤维环分界清楚;2型:髓核失去半透明外观,变为无色泽,纤维环撕裂,髓核邻近裂隙处皱缩;3型:髓核区变暗,内层纤维环内折,在髓核上形成缺口,椎间高度常有降低;4型:髓核区灰暗,且有明显纤维层与内层纤维环相连,椎间盘常变窄,向后膨出;5型:髓核被混乱的纤维或颗粒组织所代替,灰暗,有不规则腔隙;6型:髓核组织钙化白垩化,与纤维环分界清楚。

2 髓核退变的生化改变。

髓核由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细胞外基质主要为水、蛋白多糖、胶原和非胶原蛋白。蛋白多糖(PG)是由许多共价键连于核心蛋白的糖胺多糖(GAG)所组成的大分子家族。PG有两大亚群,为小分子非聚合PG和大分子聚合PG,有许多GAG链与核心蛋白相连,连接蛋白稳定。GAG成分主要有硫酸软骨素(CS)、硫酸角质素(KS)和透明质酸(HA)等。与关节软骨PG相比,髓核的CS链较短,KS链较长,仅小部分以多聚体形式出现。PG具有固定负电荷密度,对水有较强的亲和力,可维持髓核中的水分含量。PG水化后以凝胶状态填充在胶原纤维的网眼中,其分子体积可压缩至疏松状态的20%,产生一种抗压强度,使髓核具有膨胀性与弹性,维持髓核在压力作用下不被压缩,在承受外力时有吸收震荡作用,是髓核负重载荷的基础。椎间盘细胞有合成PG的能力。髓核是全身最大的无血管组织,其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除主要依靠软骨终板的渗透作用,许多因素可影响髓核的营养代谢,首先是年龄因素,从小儿至成人的生长过程中椎间盘体积增大、外周血管数量进行性减少和软骨终板逐渐钙化,阻止了髓核营养物质的进入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同时乳酸含量也增加,pH值降低,因而影响了髓核细胞的代谢和基质的生物合成。其次,强制性体育活动、制动、振动或脊柱变形等均会引起椎间盘负荷增大,通过间接改变髓核的营养状况而加速退变;吸烟、血管性疾病和糖尿病也可降低髓核的血供而加速退变。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在PG含量及CS、KS成分的改变[5~7]。

3 髓核退变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在脊柱的运动节段中,纤维环抵抗张应力,髓核抵抗压应力。正常髓核含有较高的水分和蛋白多糖成分,使其在静态载荷下主要表现出黏性液体功能,可提供高水平的流体静力学载荷支持。髓核在承受载荷时稍变扁平,流体静力压均匀向纤维环各个方向传播,起吸收震荡作用;外力除去后,又恢复到原来高度。髓核出现退变后,CS含量下降,KS/CS增高,水分含量下降,使得髓核的流体静力压降低,组织硬度增加,并造成其在承受载荷时采用更类似于弹性固体的反应方式,直接导致了髓核将压应力均匀转化为纤维环张应力的能力减弱,使得纤维环在承受张应力时受力不均。杜东鹏等[8]发现在载荷状态下,退行性腰椎间盘各结构应力均大于正常模型,矢状面上椎间盘高度下降,横切面上纤维环半径增大。因此,在反复的应力作用下,纤维环某一薄弱处破裂,髓核组织突出。

4 MRI评价腰椎间盘退变

MRI已逐渐成为腰椎间盘退变最简单最精确的检查手段。正常髓核信号均匀,与纤维环分界清楚,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在T1WI上信号强度比椎体稍低。在椎间盘退变早期,由于纤维环内折,T2WI上即可出现髓核中央水平状低信号区,随着退变进展,T2WI上髓核信号普遍降低。严重者髓核皱缩,间盘内积气,出现“真空征”。髓核退变时,T2WI较T1WI改变更明显。目前MRI评价腰椎间盘髓核退变程度,绝大多数为主观指标。Tertti等[9]将髓核在T2WI上的信号分为正常(白色)、降低(灰色)、缺乏(黑色)三级,依次评价髓核退变程度;Gibson等[10]将T2WI上的信号强度分为强信号、较强信号、中等强度信号、较弱信号和无信号五级,依次评价椎间盘从正常至退变轻至重程度。Thompson等[2]将髓核退变分为五级(1级髓核均质,明亮,与纤维环界限清楚;2级髓核中心出现水平状黑带,与纤维环相连;3级髓信号降低,灰白区内出现黑点;4级灰色信号区比例减少,黑色区增加;5级椎间盘高度降低,黑色信号区占优势)。Edward等[11]加入了功能因素,分为四级(1级髓信号正常;2级髓核低信号;3级椎间隙狭窄和髓核低信号;4级软骨终板改变和椎间隙狭窄及髓核低信号)。但以上这些分级均为定性分析。Videman等[12]对髓核退变进行了半定量分析:1级:髓核无退变征象,显示为高强度信号(0分);2级:轻度退变信号强度轻度降低(1分);3级:中度退变信号强度中等降低(2分);4级:严重退变信号缺失(3分)。退变分数为髓核前中后三个部位分数之和,0分无退变,9分最严重。在此基础上,还以相邻脑脊液(CSF)为参考标准,以髓核脑脊液信号强度比值作为校正值来定量分析退变程度,能提供更详细更准确的退变信息,特别是在退变早期。楼才俊等[13]提出了相对信号强度(RSI)四级定量分级法,是目前评价腰椎间盘髓核退变的较好方法。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