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总结了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在分析近年来地下害虫发生量增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为地下害虫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地下害虫是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生活在土壤中、为害植物地下部分、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的杂食性昆虫。

地下害虫种类很多,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蝽、根蚜、拟地甲、蟋蟀、根蚧、根叶甲、根天牛、根象甲和白蚁等10多类,共约200余种,分属8目36科,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发生种类因地而异,一般以旱作地区普遍发生,尤以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和根蛆最为重要。

作物等受害后轻者萎蔫,生长迟缓,重者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以致减产。

有的种类以幼虫为害,有的种类成虫、幼(若)虫均可为害

为害方式可分为3类:长期生活在土内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昼伏夜出在近土面处为害、地上地下均可为害

1发生规律   1.1沟金针虫   沟金针虫又称土蛐蜓,属鞘翅目叩头虫科。

幼虫土壤为害块茎

金针虫对地温较为敏感,其活动和为害的适宜地温为15~23 ℃,所以沟金针虫对蔬菜的为害主要有2个时期,一是在春季3月底至6月中旬,二是在秋季9—10月。

为害特点是在种子或根系中窜食为害,或是蛀入主根或地下茎的髓部取食为害,造成种子被食或植株严重生长不良。

1.2蛴螬   蛴螬是金龟甲幼虫的统称,也叫白土蚕,属鞘翅目金龟科。

蛴螬主要取食种子,其次是须根和块茎

因为蛴螬为害,豆科蔬菜很少能够一播全苗。

另外,在马铃薯块茎的表面啃食或进行坑状为害,甚至吃去半个块茎,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1.3蝼蛄   蝼蛄又叫拉拉蛄,属直翅目蝼蛄科。

以成虫和若虫进行为害,主要发生为害的是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

蝼蛄在4月初开始活动,昼伏夜出,于地表下潜行咬食种子或将嫩茎咬断。

另外,蝼蛄在地表下潜行常把根割断或对根造成机械损伤,受害根系呈麻状,最终造成缺苗断垄。

在温室,由于气温高,蝼蛄活动早,加之幼苗集中,受害更重。

1.4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又名切根虫,属鳞翅目夜蛾科。

幼虫为害为主。

该虫1年发生3~4代,以第1代幼虫为害最大。

4月上旬开始出现被害症状,即蔬菜秧苗在地表处被啃食,地上部萎蔫,甚至经常把幼苗从地表处咬断。

此虫夜间出来为害,白天钻入土中,不易被发现。

2发生量增大的原因   2.1耕作方式的改变   以临泉县为例,自2000年以来,旋耕机械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犁耙机械,而较之于犁耙整地而言,旋耕造成土壤孔隙过多,给地下害虫提供更多的人造窝穴,使地下害虫的生长繁殖有更好的空间条件。

2.2作物残体回归土壤的过程转变   改革开放前,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民在收获作物主产品时,会同时收回作物秸秆,甚至还收回大量的落叶和枯根,作为燃料或饲料,通过燃烧分解或消化分解,变为畜粪或灰烬后再返回田地,在此过程中作物虫害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害虫繁殖受到抑制。

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植物残体被大量遗弃田间,一部分通过旋耕机粉碎直接还田,给地下害虫提供了充足的有机物质作为养料,造成地下害虫大量发生

2.3灌溉方式的改变   以前农田灌溉以大水漫灌为主,可在一定期程度上淹杀一部分害虫

现在实行农户承包经营制,生产规模小,用小水泵采用喷灌的方式,小量的灌溉水不足以杀死地下害虫,变相地改善了地下害虫的生活条件。

2.4人工捕捉害虫的劳动减少   现在很少有人通过饲养鸡鸭去捕捉蛴螬成虫、蝼蛄害虫,使得地下害虫的生活更“安定”,种群更“昌盛”。

此外,随着人们对无公害蔬菜和绿色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广大菜农也越来越重视有机肥的施用,但是有机肥的施用常常导致地下害虫的增多。

3综合防治技术   3.1农业防治   (1)土壤旋耕后进行镇压,减少土壤孔隙,恶化害虫生活条件。

蛴螬大量发生的地块,冬初翻耕土壤,直接消灭一部分蛴螬,同时将大量蛴螬暴露地表或浅土层中,使其被冻死、风干、天敌啄食[1]。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