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临床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临床医学医学伦理意识教育现状  1.缺乏参考资料与师资力量  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发现,极少有论文涉及临床医学医德养成、医学伦理教育

与此同时,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团队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不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造成医学医学伦理教育陷入困境。

2.重专业知识,轻医德教育  长久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度重视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培养,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非技术型人文素养的培养都不太重视

3.考核检测重技能,轻医德评估  不少医学院将考核内容的重点放在专业技能操作上,目前涉及临床医学生的各种考试均着重考核医学生的技能操作,缺少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缺乏医学伦理方面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的考试与考核

二、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策略  1.系统做好临床医学生德育工作  (1)重视入学教育及德育宣传。

只有抓好入学教育,为新入学医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铺垫,才能更好地培养未来的医学人才。

我们应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统一印发关于医学伦理学方面的宣传资料,组织新生学习。

(2)加强临床医学学生会建设,将伦理观念融入学生社团工作之中。

临床医学学生会是在团委指导下,由临床医学生自己组织构建的学生组织。

应当充分发挥临床医学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1]。

学生会应当积极组织鼓励临床医学生参加医学伦理道德有关的活动、讲座,调动同学们学习医学伦理学知识的积极性。

2.重视医学伦理学教育,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重视医学伦理学教育可以满足我们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时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最终达成培养临床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学人才的目标。

但是目前医学伦理学教育方面存在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

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多种教学模式。

开展多种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更加贴合临床实践的需要。

如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  就经典医学伦理学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加大学生的思考力度。

同时可以设立模拟病房,让学生分别饰演“医生”“患者”角色,就一些医学伦理案例进行临床实演,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医学伦理学的内涵。

(2)加强带教导师言传身教。

相关调查显示,导师与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的医德教育成效最好(成效显著的占63%)[2],表明临床医学生非常认可带教老师言传身教在医学伦理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尽可能重视带教老师在医学伦理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督促带教老师在日常临床实践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灌输医学伦理学知识,将枯燥的知识灵活化、实践化。

3.重视临床医学医学伦理学意识考核  改变原先仅有的书面考试模式,更多考查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医德知识。

考核形式可以采用模拟情景进行考核考核分数以一定的比例纳入出科考试总成绩。

以此来增强学生重视提高医学伦理学意识。

总而言之,医学伦理学教育致力于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医学道德,其内容随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给医学伦理教育带来许多挑战,也带来了更多活力。

学习、研究医学伦理学是临床医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医学生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工作(高教版),2002(10):40—42.  [2]王巍巍.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