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宏观调控的新特点及其面临的新挑战

摘 要: 宏观调控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最近五年来,我国宏观调控不断改善,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2008年,在经济主体多元化、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开放型经济深入等新的经济背景下,宏观调控也出现了新特点:主要调控手段采用市场化,重点把握潜在经济增长率并多次小步微调,调控开始具备开放的大视野和调控指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本文认为,虽然本轮宏观调控面临包括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际的外部经济冲击、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挑战,但全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宏观调控的“双防”基调不会改变,本轮周期尚不会结束,还不能断言经济增长率由升转降的“拐点”已经出现。

关键词: 宏观调控,开放型经济市场化,可持续发展,通货膨胀,经济周期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绩效为世界所瞩目,这与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宏观调控的不断改善是紧密相关的。就近五年来的宏观调控来说,在新的背景下表现出许多新特点。进入2008年,宏观调控又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包括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冲击等,但全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宏观调控的“双防”基调不会改变,本轮周期尚不会结束,还不能断言经济增长率由升转降的“拐点”已经出现。    一、本轮宏观调控的新背景    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与以往相比,面临的经济背景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体制基础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经济活动的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了;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各类要素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体制基础的这些变化,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使经济的供给能力大幅增强,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煤、电、油、运、材(重要原材料)等瓶颈明显缓解。与此同时,体制基础的变化,微观主体行为的市场化,以及市场机制的完善,也为市场化调控奠定了基础。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继2001年突破1000美元之后,2006年又突破2000美元。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这些因素相互推动和促进,加之上述体制基础变化使经济的供给能力大幅增强,都使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加快时期的情况也表明,这一时期也是产业结构变动较大、经济波动幅度较大的时期。这为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近五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对外经济关联的广度与深度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顺利度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投资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资本账户有序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顺利推进,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这些既为我国经济发展拓宽了空间,同时也给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我国经济30年来的高速增长,在显著提升经济总量规模、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也存在和积累了一些突出问题。诸如投资与消费之间、一二三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加大;影响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还不少;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等等。这就要求宏观调控在实施总量调控的同时,要与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密切结合,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本轮宏观调控的新特点    宏观调控背景的新变化,引起了宏观调控操作上的新特点。    (一)宏观调控主要采用市场化手段。体制基础的变化为市场化调控创造了条件。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基本上是以市场化调控为主,即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外汇政策等多种政策的组合效应。同时,综合运用多种市场化工具,如在货币信贷政策中,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工具。    (二)宏观调控努力把握潜在经济增长率并多次小步微调。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时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会有所提高,但经济波动幅度可能会加大。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努力把握好潜在经济增长率,既要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不大起、不过热,又要防止经济增长速度严重下滑。为此,宏观调控要适时适度,采用多次小步微调方式,使市场活力得到有效保护。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正常限度被充分利用且不引发严重通胀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现实经济运行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如果现实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就会过热;低于潜在增长率,就会偏冷。使现实经济增长维持在潜在增长率周围而不发生大的偏离,这是对宏观调控的重要考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长达十年的“新经济”繁荣,一方面体现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体现了美联储所采取的适应性、多次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我国本轮宏观调控也是认识到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水平,采用多次小步微调方式,以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至2008年5月,就货币政策而言,共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7次,每次一般是0.5个百分点。2007年内加息6次,每次一般是0.27个百分点。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