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主导型现代价值创造模式探析

摘 要:现代社会科技创新劳动成为第一价值创造力,形成了科技创新主导型现代价值创造模式

科技创新主导型现代价值创造模式具有与传统劳动价值论不同的全新的结构和特征。

毕业论文网 /2/view—461417.htm  关键词:科技创新劳动价值创造模式模式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F062  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3)01—0009—03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学说。

然而,建立在19世纪科学技术基础上有着鲜明的目的性和历史规定性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已无法简单套用于鲜活的现代经济实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情况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发生了变化。

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经济发展中最为引入注目的现象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持久动力。

劳动创造价值来说,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就是现代科技创新导致了价值创造的结构性变迁,科技创新劳动成为第一价值创造力,从而形成科技创新主导型现代价值创造模式

实事求是阐明现代科技创新主导型价值创造模式的结构和特征,对于充分认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以及创新的重要性,牢固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正确处理利益分配中各种关系,充分调动一切因素积极参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技创新劳动成为第一价值创造力,引领出全新的价值创造结构, 使整个创造价值劳动科技含量和范围都大大增加,导致价值创造量急剧增长      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主要是要坚持其"理论硬核"活劳动创造价值,然而,人的活劳动形态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等等之区分。

随着现代经济演变成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建构起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生产方式,生产劳动形态、形式也因此相应地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其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劳动科技化使得科技劳动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劳动形态和价值源泉,使得科技劳动成为第一价值创造力,从而也使得价值创造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迁。

价值创造结构,关键是要说明,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何种活劳动以什么样的方式构成价值的主要来源及其演变趋势。

科技劳动都是创新劳动

广义的创新劳动是指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包括管理)、新设计和新产品的劳动

所有创新劳动的结果是旧的均衡态势被打破,于是推动了社会生产结构、技术结构和价值结构的重大的或本质性变迁。

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所反复强调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弄明白现代科技创新劳动成为第一价值创造力后所形成的价值创造结构特征,诸多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之谜"就会迎刃而解,诸多原有的错误认识就会冰消瓦解。

首先,科技原创劳动成为价值创造的最重要源泉。

人类科技进步的源头、科技劳动创新程度最高的是科技原创劳动

它与一般劳动甚至是一般创新劳动相比属于不同质劳动,从而在量上不能通约。

例如,推小车的劳动和送宇宙飞船上天的劳动就是不同质劳动,因为无论多少推小车的劳动,也不能把小车推到太空去。

科技原创劳动创造价值即原创价值简直是光热无穷的"价值太阳",其价值辐射和无偿赠与泽被万世。

这里的关键是,劳动力消耗和价值创造不能混为一谈,越是复杂程度、创新程度比较高的劳动,其所创造价值超过其劳动力消耗价值的超量(即剩余价值)就越大,有时这个超量是不可估量的。

社会提供了科技原创劳动企业和个人因为创造了巨大的原创价值,通过专利转让和产业化等适当的途径就会获得巨大的"超额剩余价值"或"垄断利润"——注意,这是由他们自己创造的,而非从别人那里转移或说"剥削"来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理解,像微软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或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个人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聚敛"起天文数字般的财富或价值

我们就可以消除这样一种错误观点:发达国家、科技先进企业拥有的大量价值,并非主要是其本身创造的,而是从落后国家、落后企业转移过来或"剥削"过来的。

因为根据此观点的逻辑进行推论,比尔?盖茨及其微软公司所拥有的巨额价值竟然是从全世界最落后的非洲农田里"搜刮"而来的,现代社会价值量的巨大增长竟然是由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所创造的,岂不荒谬之极!我们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看法;现代社会价值的巨大增长是由先进生产力所创造的。

科技原创价值向一个社会直至整个人类的辐射、扩散、转移和无偿赠与的过程,使得采用尤其是率先采用先进科技企业或经济主体有条件甚至无条件地获得大量的原创价值,这就是从表面上看来是无中生有的采用先进科技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其实体是由科技原创劳动凝结成的积累劳动

而发达国家较少的活劳动投入却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也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普遍比较高,其劳动者普遍提供的是创新水平比较高的科技劳动,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科技原创劳动

其次,一般科技创新劳动成为价值创造的普遍形态。

现代科技活动从观察实验与理论建构扩展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创新、新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等;科技主体由科学家或科学家"共同体"转向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联合、研究机构的科技工作者与现代生产机构的研究开发人员的联合、非赢利性机构的科技人员与赢利性机构的科技人员的联合。

现代科技创新也发展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这样,现代科学技术就使生产劳动主体的组成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发达国家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白领阶层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体力劳动者,且一直在上升。

价值创造的角度看,他们所提供的一般创新劳动,都在单位时间内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从产业特征来说,就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时代强大的增长点。

再次,配合创新劳动进一步拓展了价值创造的范围边界。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科技创新劳动的规模,使科技创新劳动之间需要配合,而且还由于创新创新体系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配合,如金融、教育甚至生活服务等,从而使更多传统劳动价值论中认为不创造价值劳动成为创造价值劳动,甚至比过去认为的创造价值劳动更加重要和更富有意义。

正如OECD所指出:"创新是不同行为者和社会建制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就使大量的第三产业甚至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务劳动成为重要的创造价值劳动

最后,整个创新劳动使简单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

现代科技的大背景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人们的自觉创新活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函数发生嬗变、知识含量与日俱增,传统产业中的劳动者也不得不学习和重新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现代科技知识水平。

这就要求他们接受越来越长时间的正规教育和培训,还要在"干中学"、"干外学"以致"终身学"。

这就使传统产业的劳动复杂程度提高,提升了传统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由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科技创新劳动成为现代社会第一价值创造力,才导致了目前大家都已公认的生产劳动范围的扩大、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范围的扩大。

二、经营管理成为高风险、高收益的团队高科技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中居于主宰 创新组合和价值创造效率的关键性地位      经营管理是支配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组合方式的软科技经营管理劳动是特殊类型的高科技劳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经营管理的作用也愈加显得重要,经营管理劳动价值创造的贡献也愈加突出。

现代社会经营管理活动日益成为高复杂性、高风险性、高创新性的团队协作科技劳动

随着生产科技的高度发展,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生产主客体要素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而管理所面对的又日益超出企业内部,越来越多的面对充满不确定性和机遇的企业外部环境,管理劳动从而成为经营管理劳动,成为越来越高级的科技劳动

现代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与该企业有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现代化信息手段;市场知识;领导艺术等。

现代经营管理是软科学创造活动。

它意味着必须为改变已有的习惯、规则做出艰巨的创新努力,并面临巨大的风险。

"实现一个新计划,和根据一个习惯的计划去行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就像建造一条公路和沿着公路行走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一样。

"经营管理者必须预测生产和消费变动的趋势,要知人善任、协调好人际关系、启发人们创造力,要不断抵制来自受到创新威胁的各个集团的压力、来自难于找到必要合作者的压力、来自难于赢得消费者的压力和来自新产品本身固有的高风险及其附带的其他后果的压力,这些都既要创新,又有风险。

经营管理本身不断发生着创新、革命,步入知识管理新时代是企业管理的又一场革命。

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系,以知识为纽带,将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生产过程、市场开发乃至企业经营战略等协调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使整个企业生产经营高效地运作。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发展为经营管理体系,其主体也演变成为一个体系、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所从事的经营管理活动也演变成为系统的创新活动。

管理团队要善于实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等,通过系统的创新企业推向前进;否则,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被兼并、破产。

所以现代经营管理劳动又是团队的高科技创新劳动

所以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工作一样在创造价值方面具有生产劳动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劳动的异质性。

其所创造价值要远大于普通劳动,同时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

因此经营管理者或企业家的收入中还包括与高风险对应的对实现和超额实现商品价值所做贡献的收益。

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研究一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应给予更多的激励,比如企业高层经理的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对科技人员则应该实行专利制度和技术入股等)。

三、现代科技创新使社会分工和协作关系的扩大和深化不断加速,导致价值链不断 延伸形成全球网络,产品价值创造过程日益凸显全球化特征      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已远远高于马克思提出"总体劳动"概念时论述的情况,其生产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种劳动形式的"个别分化"和总体"结合"的情况也更加纷繁复杂;创造价值的方式也进一步社会化、复杂化,由局限于直接物质生产领域单个生产细胞内"结合"的"点"范围创造模式发展成为全球化创造模式

假设由于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而发明了一种新的生产工艺,使得同样工人在劳动时间和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全社会可以生产出数倍同样的产品。

那么根据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分析,这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后果是单位产品的价值下降,而总价值并未发生变化,其隐含假定是生产这些总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相同的。

但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增加了,这种增加源于产品的生产链的延伸,也就是说,此时生产过程的分工更加细化深化了,并使整个过程和大部分环节劳动的复杂程度增加了。

这就使社会必要劳动发生了变化。

现在借助于科技创新已经使分工和生产链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也使价值链包括价值创造链、价值实现链延伸到全球。

分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产业国际化,随着产业国际化,产业内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也实现高度的国际化,同时,产业内主要企业生产经营已不再以一国或少数国家为基础,而是面向全球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生产体系,是由遍布全球的各国企业,包括跨国公司、生产关系企业群以高度专业化分工为基础而共同合作完成的。

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1986年,其Escort型轿车的生产就广泛分布在15个发达国家,在众多的零部件及总成中,由美国本土生产的零部件只有4种。

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最主要推进主体的跨国公司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最主要推进主体,跨国公司综合世界各地的资源、资金、劳动力和专业人才等条件,组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要素最佳配置,从而使生产经营全球化,极大促进了生产在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

通常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其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是同一定的范围相联系而存在的。

这个范围取决于市场范围或商品流通范围。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国际范围或世界范围形成,商品也必须从尽可能广阔的市场寻求新的价值生成和增殖空间。

任何科技创新成果,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先发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输出,产业转移,或产成品的外销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其价值生成空间,在国际价值规律的支配和作用下,使其创新劳动价值得以最大实现。

总之,科技创新劳动成为第一价值创造力,导致价值创造的结构性变迁,形成科技创新主导型现代价值创造模式,它具有与传统劳动价值论不同的全新的结构和特征。

值此人类历史发展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门槛这样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深化认识,逐步树立起牢固的"科技创新劳动是第一价值创造力"的观念,并建立与之相应的具体的分配和激励制度等,才能在参与全球化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中加快科技进步,加快发展自己,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江泽民?中共十六大报告[R]?   [2]OECD.National innovation of Systems[R]?   [3]Josehp A.Schumpet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4]责任编辑:延河责任校对:蜀丹)。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