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摘要 水稻插秧技术有节本增效增收的作用,对推动水稻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结合江津地区机插水稻生产实际,从培育壮秧、起秧插秧插秧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水稻插秧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插秧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重庆市;江津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2—0043—02  与传统的人工插秧方式相比,水稻插秧不仅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增产效果明显。

经过多年实践,一般可增产500 kg/hm2左右,增产幅度约为5%,经济效益可提高1 000元/hm2左右

早在2006年,江津区已经开始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当年推广面积为71 hm2左右,取得了增产增收的效果,得到了农民认可。

2008年,该区推广机插秧的面积就达到4 000 hm2;2010年机插秧的面积达到了近1万hm2;2012年,迅速扩大到1.2万hm2,产量比其他地区高1 650 kg/hm2左右

其中,一些乡镇推广基地的连片规模超过666.7 hm2。

20062012年连续7年,全区机插秧推广面积在整个重庆市均位于第1位。

现结合江津区水稻插秧推广的实际情况,将其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培育壮秧  1.1 育秧准备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便于机插、产量高、品质佳、对倒伏抗性强的品种。

育秧苗的田块,要求排灌条件便利,且排水与灌溉分开、地块平整、交通便利等。

秧田的面积要根据机插大田面积计算,一般按照大田与秧田的比例为1∶90左右备足秧苗

秧田在播种前1周左右,上水,进行犁田,提前开好沟,按照宽、沟宽、深分别为1.4~1.6、0.5~1.2、0.2~0.3 m的规格将秧板做好,并在周围将围沟开好。

秧板做好后,及时将水排去,以让秧板的表面泥浆能够充分沉实。

播种前,用锹将秧板上高低不一致的位置进行平整化处理,并充分地拍打,以达到平、实的目的。

育秧需要的材料要提前准备好,主要包括种子40~65 kg/hm2、规格为3.5 m1.6 m的无纺布、秧盘300只/hm2(按照大田的面积计算)、规格为8.5 m2.0 m的地膜(提前打好小孔,直径范围为20~30 cm,2个孔之间的距离控制在4 cm左右)[1]。

1.2 适时播种,覆盖无纺布  1.2.1 适时播种

按照机插时间,往前推18~20 d即为播种时间,如机插时间安排在6月12日,往前推,则播种时间宜在5月2224日;机插时间在6月18日,往前推,则播种的时间宜安排在5月2830日。

播种要分批进行,每3~4 d播1次。

一般选择的机械不一样,则效率也有所差别,高速机是步行式的2~3倍;播种前,先将种子浸没在使百克2 000倍液中,以使种子尽早出芽,一般浸48 h即可。

播种时芽的长度要适宜,不可过长,也不可过短,一般占谷粒总长度的1/3~1/2,以保证播种均匀一致,出苗整齐[2];机插秧播种方式常见的有3种,即大棚硬盘育秧法、双膜泥浆育秧、软盘营养泥育秧

大棚硬盘育秧法即为铺一定厚度(2.0~2.5 cm)的基质(或营养土)到硬盘中,在种子播下后,将硬盘转移至秧田上,并用无纺布覆盖上,或转移到大棚中进行育苗;该方式主要适宜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推广,不仅可以在田间育秧,还可以在自家院子里进行育苗,不受到地理位置的严格限制。

双膜泥浆育秧将事先打好孔(直径2~3 cm,孔与孔之间的距离4 cm左右)的地膜铺在做好的秧板上,四周用木条等隔好,再将一定厚度(2.0~2.5 cm,提前搅拌均匀)的泥浆铺在地膜的上方,待其充分沉实后即可播种,播量为芽谷1 kg/m2左右,结束后再覆上无纺布1层,不仅能提高土壤的温度、保持适宜的湿度水平,还可以对病虫害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该种育秧方式,成本很低,管理上也较为方便。

软盘营养泥育秧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育秧方式,其是将一定厚度的营养泥浆铺在一定规格的育秧专用软盘上,待其充分沉实后,即可播种、覆膜,保温的效果很好,具有较高的成秧率。

1.2.2 覆盖无纺布

该技术是近年来在水稻育秧上新采用的技术,可节约成本,一般大田上使用的成本在22.5元/hm2,可以持续用2~3年。

具体的无纺布覆盖操作:先按照稍微宽于秧板的宽度将无纺布铺上,两边用泥压住,由于无纺布保湿效果不好,过紧易对秧苗产生不利影响;在秧龄达到2周左右时,将无纺布除去,经过几天的炼苗(2~3 d),即可进行移栽[3]。

1.3 秧田管理  1.3.1 苗期管理。

秧苗生长至1叶1心前,要保证秧板上的湿度适宜,以防盘土发白;达到1叶1心,灌水1次,不可过深,宜浅,施入尿素187.5 kg/hm2。

移栽前3 d左右,要及时进行脱水蹲苗,保证苗床土壤的松软适宜,为起秧做好准备。

如果揭无纺布的时间早,需要在1叶1心做好灰飞虱的防治,移栽前2 d左右做好螟虫、灰飞虱的防治工作。

1叶1心后,要在下午灌跑马水,水深不能过浅,以防发生高温煮苗现象。

初春的温度不高,播种刚结束时,一定要及时将无纺布或者膜盖上,以保证温度在30 ℃左右,相对湿度超过90%。

对于早稻,正常情况下在播种后的3~4 d即可齐苗,此期一定要及时进行通风管理,以使膜内的湿度降低,改善膜内的环境,降低病害发生的几率。

换气时,需要注意的是:在阴天上午或者晴天傍晚,将膜的两边掀开,如果育秧的厢过长,可在厢的中间适当开孔。

当叶龄达到约3叶,或者日均温稳定在14 ℃以上时,要将膜及时全部掀开,以达到炼苗的效果。

切记,掀膜炼苗不可过急,要分步进行。

此外,在将膜掀开前,一定提前要将水浇足、浇透。

1.3.2 合理追肥。

如果育秧时使用了壮秧剂,则不用追肥。

育秧时没有施肥,或者发现1叶1心时秧苗叶片的颜色比正常颜色浅,则可在傍晚用尿素55~65 kg/hm2对适量的水施入,或用充分腐熟的清粪水7.0~7.5 t/hm2对适量水施入

肥料施入后,为了防止秧苗出现肥害,要及时喷洒清水。

移栽前3 d左右,于傍晚施尿素70~80 kg/hm2作送嫁肥。

1.3.3 病虫害预防。

对于一季中稻为了避免苗过高,促使秧苗长势健壮,可喷施适宜浓度的多效唑,或者用一定浓度的烯效唑与出芽的种子拌合均匀后播种

水稻秧苗期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纹枯病、青枯病、苗瘟病、稻蓟马等,要及时有针对性地选好药剂进行防治。

对于早稻,可用壮秧剂,在温度降低前,为了防止发生烂秧现象,可泼施敌克松1 000~2 000倍液等;对于晚稻,可用适宜浓度的吡虫啉等进行拌种处理,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较为明显[4]。

2 起秧机插  符合机插要求的秧苗标准为密度为2万~3万株/hm2,长势整齐、健壮,空穴率少,苗高在15 cm以上,最高不可超过20 cm,没有病虫害发生。

一般采取的育秧方式不同,采取的起秧、移栽等具体的操作也有一定的差异。

以双膜泥浆育秧方式为例,起秧时,要先将切秧块的架子准备好,长宽为58.0 cm27.5 cm,切秧时要垂直切,深度要达到底部的膜,工具可使用铁铲等,秧块切好后,轻轻拿起,码在运输秧块的车内,要保证随起、随运、随栽。

硬盘秧起好后,要水平放置,随盘一起运送到大田,也可将秧块卷起,成叠地码在车内运送,一般码的层数不能超过3层。

对于采取双膜育秧方式的,先结合机插的需要,根据事先做好的方格的尺寸,用长柄刀将秧板切成所需要的规格,然后卷起,运输到大田备用。

机械插秧的株行距控制在11~30 cm,插27万穴/hm2,每穴插植秧苗3~4株,基本苗的密度控制在105万~120万株/hm2。

对于栽插过程中出现的缺苗,要及时采取人工的方式进行补苗,以保证基本苗的数量充足。

3 机插后管理  3.1 肥水管理  一般机插秧秧苗较小,肥料施用上坚持的原则为:基肥要适量施入,分蘖肥及促花肥要加量施入,保花肥尽量减少施入

可施碳铵250~400 kg/hm2作为基肥,施入尿素180 ~225 kg/hm2作分蘖肥,8月上中旬施钾肥150 kg/hm2、尿素180~200 kg/hm2作促花肥。

移栽后要保证大田内有较深的水层。

秧苗成活后,及时将分蘖肥及除草剂施下,然后降低水深,保持3~4 d后,将水排干,持续5 d左右,待大田泥土充分沉淀,以促进根系生长,使秧苗分蘖的速度加快。

够苗后进行适度轻搁田,以减少无效分蘖的数量,7月底可重搁田。

3.2 病虫草害防治  机插秧苗一般长势较小,长势属于中等水平。

在病虫害的防治上,与一般的常规水稻生产一致。

在草害防除上,第1次在移栽后5~6 d进行,可施一定浓度的抛栽宁适量;7月上中旬根据大田内杂草生长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第2次除草工作。

4 参考文献  [1] 孟斌,崔淑华.水稻插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4—35.  [2] 俞中才.水稻插秧育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5(13):30—31.  [3] 茅玉兰,周铭成,彭华梅,等.水稻插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J].江苏农业科学,2006(2):29—30.  [4] 杨福荣.水稻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要领[J].上海农业科技,2014(2):120.出处:现代农业科技作者:卞浩。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