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根据有效需求理论,需求决定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者应以农民的有效需求为依据,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

因此,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离不开对农民需求偏好及影响因素的考察与识别。

本文以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为例,基于对河北省644个农户需求偏好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相关因素。

结果表明,农户收入水平农民的文化程度以及村干部或普通农民身份等因素,对农民需求产生一定影响影响程度及方向则因具体的公共产品项目而异。

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着力点,以期为构建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启示。

农村公共产品种类繁多,涉及面较广,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主要选取关系农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作为调查与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等。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假设      2006年7~9月暑假期间,笔者组织河北农业大学50名学生,对河北省农村展开了一次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需求为重点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648份,实际有效样本644份,覆盖了河北省11个市、42个县(市区)、51个乡镇和54个行政村的644个农户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根据理性判断和感性认识,本文认为村庄特征、家庭特征和个人特征等变量与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均存在相关性。

本文主要对具有数据可得性并可能存在重要影响的典型变量进行验证。

(一)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   根据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3236元),结合河北省(3481元)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农民对收入问题调查的敏感性,本文将受访农户划分为高、中、低三种收入水平:低收入(2000元以下)、中等收入(2000~3500元)、高收入(3500元以上)。

(二)受访者文化程度   调查问卷将文化程度细分为没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等5个等次。

统计分析时将文化程度划归为三类:一是没上过学,二是小学和初中,三是高中以上。

(三)受访者身份   特指受访者的普通农民和村干部身份。

二、影响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因素的实证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设置“您觉得农民在生活中最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题,设定交通、饮水、教育、看病、环境、养老、治安及其它等8项公共产品作为选项。

结果统计的排序方法是赋予各位次降序分值,以各位次被选频次乘以其相应分值,依累加总分由大到小排列。

为了更好地观察上述假设因素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影响程度,本文设定需求强度(%)作为衡量农民需求程度大小的标准。

需求强度的计量方法是单项需求分值与总需求分值之比。

(一)收入水平农民需求的位序结构   通过赋值统计,得出三种收入水平农户对非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位序结构和需求强度(见表1)。

由表1可见:(1)三种收入水平农户均对教育和医疗表现出强烈需求需求强度基本一致,且远高于其它公共产品需求强度

这一结果表明,教育和医疗因关系着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而受到普遍关注,收入水平对此没有显著影响

(2)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交通、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强度,客观上反映了此类公共产品供给状况。

低收入农户更注重交通,这意味着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乡村道路的供给匮乏;三种收入水平农户对饮水方面的需求强度较低且基本一致,表明饮水难问题在调查区域已基本得到解决。

(3)公共安全是农民深层次的基本需求收入水平农民的安全需求影响较小。

(4)收入水平农民的环境需求产生一定影响

环境问题成为中、高收入农户关注的重点,而低收入农户对此反映相对淡漠,正如一些低收入受访农民所言:“连饭都吃不好,还关心什么环境”。

(5)收入水平农民的养老需求具有正向影响

收入水平越高,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观念的转变也会较快,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程度越高。

(二)文化程度农民需求影响   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如下表所示: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