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持续推进,有效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摘 要:秦皇岛市在持续推进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中,构建教学管理新机制,建立并有效实施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估制度、导学制度,保障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深化校本教研,建立市、县(区)两级校本教研管理机制,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加强针对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指导,逐步构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新型教研文化;加强课程领导,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坚持区域推进、以点带面、经验分享的工作推进机制,建设充满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探索中考改革,为学生全面发展导航。

关键词:秦皇岛市;教学管理新机制;校本教研;课程改革;中考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3—0010—03。

自2002年9月,秦皇岛市海港区中小学校率先进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秦皇岛市课程改革已历经七年的实践探索。作为河北省第一个整体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市,秦皇岛市始终将课程改革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作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积极谋划、稳步实施。七年来,秦皇岛市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一、构建教学管理新机制,保障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

在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秦皇岛市从构建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管理的决策、执行、管理机制入手,致力于教学管理机制与制度的创新,以行政推进为主导,以教研引领为主体,使全市的课程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1.建立联合视导制度。成立由基教、督导、师教、教研部门组成的联合视导组,从2004年开始,围绕课改目标坚持开展年度全面视导和调研工作,将新课程推进与管理列入对县区目标考核及政府交换意见的重要内容,并以下发督导通报的形式,强化对县区政府推进课改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2.建立并有效实施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估制度。秦皇岛市改革了对县区、中小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由过去的常规管理转向目标责任管理,由单项工作管理转向以课改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建立教学评估制度,先后制定了《秦皇岛市关于开展县(区)教学管理评估工作的办法(试行)》、《秦皇岛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规范》等五份教学评估文件,指导学校的教学改进。2004年至2009年,秦皇岛市持续开展四年评估实践,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制度引导,激励各县区及中小学校加强新课程的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将课程改革作为主要评估指标纳入县区整体评估体系,提高了各级行政领导对课程改革的深刻认识,对整体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全市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和行动上的有力保障。

3.建立导学制度。导学制度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成的由市县两级教研人员及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实施的,旨在解决学校及教师在实施课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一种教学指导行动准则。为将导学制度落到实处,秦皇岛市成立了“骨干教师导学团”、“新课程专家指导团”,创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模式。2004年后,市导学团根据县区需要、分别生成了200多个面向义务教育学段、13个学科的导学指导菜单,开展了送讲座、送研讨、送课例等活动200多场,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与专业引领。

4.推进机构整合,构建教研新机制。为充分发挥市级教研部门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研究、指导、服务作用,市教育局将局内设置的中学教研室、小学教研室、教育科研室合并重组,于2003年课改伊始,成立了秦皇岛市教科所,并赋予教科所教学管理职能,具体负责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工作,以保证课改工作的整体推进与有效实施。同时,建立以师为本的教研新制度,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教研方式,探索市县互动、区域协调、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在区域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推广海港区研训一体工作经验,积极推进县区教研、培训机构的整合与互动,加强研训队伍建设,探索区域内研训一体、服务课改、建构有效培训与研究的工作机制。到2009年,继海港区之后,北戴河区、山海关区及昌黎县等已实现教研与培训机构的整合与重组,形成以校本教研为重点、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的工作格局。

七年的课改实践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秦皇岛市的课改工作之所以得以全面推进,关键是抓住了制度建设这个核心。截至2009年,全市各县区在推进课改的管理措施上都做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索。

二、深化校本教研,提升新课程实施质量。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秦皇岛市从2002年底开始谋划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历经广泛宣传、深入学习、多方研讨——扎实培训、深入实施——面上推进、点上深化——专题研讨、常态实施四个阶段,已建立起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形成了具有学校特点的组织与教研文化。

1.建立市县(区)两级校本教研管理机制,形成四级校本教研网络。四级校本教研网络即市级教研专业引领——县区级教研持续跟进——区域内学区联动——学校教研组全面推进。市县两级教研人员在四级教研网络运行中,发挥组织、协调、专业引领作用,推动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

2.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秦皇岛市坚持教研人员重心下移、深入学校和课堂,强调教师要基于本校及自己的问题,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以学校和课堂为阵地,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活动,逐步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市教育局先后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智能大赛、中小学校长优质课展评等活动,持续引领、激励广大校长及教师提高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能力。与此同时,秦皇岛市连续开展以“科研走进课堂、课题走进教学”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课、讲、听评活动,以评选优质课为途径,加强对课题研究课的视导,不断促进各级各类校本课题的深化研究,。

3.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加强针对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指导。几年来,市教科所坚持每学期深入县区及学校开展课例研究,持续开展面向农村学校的导学送课和农村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中小学优秀教研集体评选标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意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全面、可持续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奠定基础。

4.坚持区域推进,逐步构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新型教研文化。校本教研活动已成为全市中小学校常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些县区及学校由此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教研文化。联片教研、课例研讨、专题研究、教学反思、同伴合作、网络研修等新型教研形式已稳步走进学校,校本教研实现了常态化。

校本教研的有效推进,促进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课改以来,秦皇岛市共有400多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奖励,一些教研骨干成长为特级教师或国家级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学校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例如北戴河区实验小学、育花路小学,山海关古城小学,昌黎县第一小学、靖安镇中学,抚宁县石门寨镇中学,青龙县龙王庙小学、祖山兰亭中学、马圈子中学等学校已形成了基于反思、研究、协作、引领、示范的教研文化。

三、加强课程领导,建设充满活力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1.加强组织建设,为课程实施提供政策和组织保障。2003年,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全面推进,市教科所专门成立了综合实践室,具体负责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实施,配备了专职教研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县区教育局积极谋划,结合县域实际,逐步组建区域内专兼职相结合的课程研究队伍,市县两级课程管理与研究组织初步建立。

2.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深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推动全市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使学校逐步走上规范实施课程的轨道,市教科所先后确立“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实验研究”立项课题,激励学校及教师深入开展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008年,秦皇岛市申报并全面启动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校本课程的区域推进与有效实施研究”的实验研究。2009年,在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秦皇岛市又申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研究”子课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研究”,并被确定为立项规划课题。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以来,秦皇岛市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定期组织课题研讨与交流活动,逐步明晰了课程理论,深化了课程研究,规范了课程实施,提炼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在全市逐步推广。

3.坚持区域推进、以点带面、经验分享的工作推进机制。秦皇岛市依托海港区先期开展课程实验的工作经验及各级课题实验校的实践探索,实施区域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策略,以此促进教育行政管理与研究部门尽快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实践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快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同时,研究提炼典型学校的典型经验,探索不同区域内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途径和方法。2003年以来,昌黎县、山海关区的课程基地建设,青龙满族自治县的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北戴河区的多领域整合实践和海港区的项目设计与实验探索等初具形态。

坚持以点带面,通过定期经验交流、扩大研究成果,提升全市中小学校课程实施水平。2005年,河北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现场会在秦皇岛市召开,秦皇岛市向全省推介了青龙县双山子中学、山海关六中、北戴河育花路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经验做法以及青龙县龙王庙小学、海港区燕秀里小学的校本课程实施经验。2006年,秦皇岛市召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现场会,进一步深化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研究,为中小学校提供经验分享的平台。2008年,市教育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的评比展示活动,全市有59位中小学校长走上讲台,介绍课程实施经验,展示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2009年,市教科所分别召开农村小学和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现场会,使全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进入深入实施、走向常态的发展阶段。

4.建立评价监督机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从2004年开始,秦皇岛市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纳入教育督导综合评估范围,2005年、2006年持续深化评估指标,加大评估权重。各县区教育局由此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推进质量,作为评估学校的重要指标、表彰先进的重要依据之一。2007年,我市依据河北省教学评估标准,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开展了基于课程规范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实施评估。至2009年,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已初步进入依法实施的良性发展轨道。

通过七年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区域推进研究,秦皇岛市课程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大部分学校课程模仿走向了课程创生,形成了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模式有以下多项:山海关六中、昌黎靖安中学以劳动基地为切入口、以研究性主题活动融合其他学习领域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昌黎一小、山海关兴隆小学挖掘地域资源,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主题实践活动重点的课程开发模式;青龙县双山子中学、海港区十九中的以项目设计和制作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模式;北戴河育花路小学多领域整合的主题教育活动模式等。

校本课程开发由必修走向选修,初步统计,全市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学校开发了五门以上的校本选修课,校本课程质量不断提高,新编校本课程教材占开发课程的50%以上。校本课程实施,提升了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实践支点。

四、探索中考改革,为学生全面发展导航。

从2006年起,秦皇岛市课程初中毕业生开始进入中考,从2007年始,我市即启动初中毕业生的探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我们将各县区省级示范性高中50%的公助生招生指标,按比例平均分配到区域内每所初中学校,2008年和2009年又分别增加至60%和70%。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和高中招生指标的再分配,为实现区域内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面对一些县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停留于形式、难于深入的现状,基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评价在一些县区始终没有实现与中考改革真正对接的现实,秦皇岛市以寻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中考改革的良性互动为突破口,2008年依据河北省教育厅冀教基【2008】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课程实施实际,提出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之“创新实践成果”加分项目的政策构想并付诸实施。明确规定学生在初中阶段所获市级“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成果奖,依奖励等级分别计入学生中考总分,并做为高中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确定此项加分最高分值为4分。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纳入中考加分项目的探索实践,激发了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情,规范了学校课程管理,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指导水平,促进了区域课程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此项目的实施,使全市的中考改革进入了新的探索阶段,对提高学生中考综合素质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方向与可能。

迈克·富兰指出:“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秦皇岛市推进课程改革的点滴经验与收获,仅是基于我市教育教学现状而进行的致力于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的初步探索,在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研究的深化、课程的开发和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需不断完善的问题。伴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我们将继续研究、潜心实践,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冯荣光】。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