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p21WAF―1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研究并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以期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诊断和病理危险度判断提供借鉴和帮助。

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3例胃肠道间质患者纳入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且胃黏膜无异常的50例胃肠道良性息肉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胃黏膜组织标本,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测定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统计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病例,比较两组患者的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率。

根据p21WAF—1蛋白检测结果将63例胃肠道间质患者分为阳性组、阴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胃肠道间质瘤中p21WAF—1蛋白表达临床病理因素。

结果:观察组患者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p21WAF—1蛋白免疫组化检测ki.cfmr.2017.25.0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5—0053—02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发病率为1%~4%[1],肿瘤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肿瘤细胞容易发生转移,5年生存率较低[2]。

临床上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方法主要为外科手术治疗、分子靶向治疗,而采取何种治疗方案,还需根据胃肠道间质瘤的侵袭性(即病理危险度)进行选择。

有研究报道指出,胃肠道间质患者胃黏膜组织中的p21WAF—1蛋白表达可能与其病理危险度有关。

可在一定程度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诊断和病理危险度判断提供依据[3—5]。

而本研究旨在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以期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诊断、病理危险度判断提供借鉴和帮助,为此,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3例胃肠道间质患者胃黏膜无异常的50例非胃肠道间质患者列入进行比较研究,具体报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P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3例胃肠道间质患者纳入作为观察组,年龄29~72岁,平均(50.69±20.17)岁,男36例,女27例,均因腹胀腹痛、胃部烧灼不适、反酸嗳气、触及腹部包块而就诊,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明确为胃肠道间质瘤。

另选取同期收治且胃黏膜无异常的50例胃肠道良性息肉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5~76岁,平均(49.92±22.35)岁,男29例,女21例,均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经胃肠镜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良性息肉样病变,胃黏膜未发现异常。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对研究知情了解,自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   收集组内胃肠道间质患者胃肠道良性息肉病患者的术后石蜡切片,采用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采用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p21WAF—1蛋白单克隆抗体试剂盒,采用已知组织表达抗体作为阳性对照,采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

1.3 观察指标   根据切片标本显色程度和阳性细胞数占比判断,显色程度包括无色0分、淡棕红色1分、棕红色2分、深红色3分,阳性细胞数占比分级包括≤10%(1分)、11%~50%(2分)、51%~75%(3分)、>75%(4分),两项得分乘积0~3分即阴性,达到4分即阳性,统计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病例,比较两组患者的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率[6]。

根据p21WAF—1蛋白检测结果将63例胃肠道间质患者分为阳性组、阴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胃肠道间质瘤中p21WAF—1蛋白表达临床病理因素,分析指标主要有年龄(≥60岁或0.05),见表2。

2.2.2 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P参考文献   [1]卜晓红.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与免疫组化表达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1):30—31.   [2]宋瑞红.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3):3—5.   [3]程新宇,孙洁,王翠芳.p53、p21WAF—1和p63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的相互关系及意义[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9,23(5):447—450.   [4]潘献柱,吴强.胃肠间质瘤组织中MMP—14与CD147的表达及其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7):401—403.   [5]王星辉,刘翠云.伴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间质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5):361—363.   [6]陈金培,刘国荣,杨耀湘.CD117、CD34、Ki—6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9):3043—3047.   [7]孙海涛,于汀,张艺,等.胃肠道间质临床病理免疫组化临床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6(6):658—659.   [8]杜娟,王彦荣,宋彬,等.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的表达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0):1389—1392.   [9]白聪,李岩,杨秀兰.胃肠间质瘤43例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50—52.   [10]许春雷,王淑秀,杨晓煜.胃癌组织P16INK4、P21WAF—1和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5,45(14):43—44.   [11]张薇,潘献柱,吴正升,等.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MMP—13与CD147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18(6):649—652.   [12]杨园.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实用肿瘤杂志,2011,26(1):65—66.   (收稿日期:2017—05—07)。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