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好胃口

张学良一生漂泊,却酷爱美食。

他早期的饮食习惯,受父亲张作霖的影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到了北京和天津,他的饮食更加开阔,几乎尝遍了天下美食。

毕业论文网   张学良在沈阳的时候,喜欢去大东区的宝发园用餐。

这里的招牌菜叫四绝菜,分别是熘肝尖、熘腰花、摊黄菜和煎丸子。

四绝菜由名厨国钧瑞亲自主厨料理,共同特点是嫩,却又嫩得各有千秋。

其中熘肝尖是滑嫩,熘腰花是脆嫩,摊黄菜是软嫩,煎丸子是焦嫩。

这四道菜鲜香可口,深受当时食客们的欢迎。

张学良慕名而来,吃后赞不绝口,特地见了掌勺国钧瑞,并赏给他10块大洋。

张学良酷爱红烧肉

一次中国银行沈阳分行总经理卞福孙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特别邀请张学良出席。

席上张学良很少动筷,于是卞福孙特意让家厨做了一盘红烧肉上席。

张学良夹了一块放进口中,但觉甜软香糯、肥而不腻,赞不绝口。

回到府中,张学良意犹未尽,向赵四小姐称赞晚宴中的红烧肉

赵四小姐当即提出欲以帅府大厨与卞福孙交换那个家厨。

清末民初之际,家有良厨是一个人身份显赫的象征,张学良明白这样夺人所爱非常不妥。

但最后还是给卞福孙写了一封信,提出很想再吃一次“那盘红烧肉”,所以要借家厨一用。

卞福孙当然晓事,立即将家厨赠予帅府。

此后,张学良很长时间都把这名家厨带在身边,据说当时这名厨师的身价已经高达月薪60大洋。

赵四小姐是浙江人,所以也十分喜爱这道口味偏甜的红烧肉

张学良对宫廷菜很感兴趣。

当时北京有些御厨得知,纷纷表示愿意一展厨技,依照早年宫廷传统工艺来烹制一桌仿膳菜。

张学良顾及影响,认为过于奢侈,因此拒绝了御厨们的美意。

后来,张学良的五姨娘寿氏过寿,张为给其祝寿,专门邀请御厨在北海办了一席寿宴。

地点是在假山黄塔下的四合院,一共摆了3桌,完全仿照慈禧60大寿时的席面操办。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在宁波奉化雪窦山。

蒋下令一定要保障好张的生活,因此那时张还有自己的厨师,每顿饭至少也有七八道菜。

宁波靠海,因此张每顿必有一道海鲜烹制的主菜。

在奉化为张学良烧菜的家厨,是他幽禁前在西安金家巷官邸的崔师傅,蒋特意派专机将其从西安接到雪窦山,以保证张能吃到北方口味的饭菜。

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1940年,崔师傅年老退休,才换了其他厨子。

抗战时期,张学良幽禁在湖南湘西

湘西贫穷,交通不便,吃肉很成问题。

为解决这个困难,张学良常常亲自上山打猎。

打回野味,厨子就将其做成张学良喜欢的菜肴,比如熘野鸭片、酸辣野鸡片、香酥斑鸠、黄焖田鸡、红烧野鸭、椒盐兔片等等。

也正是在湘西幽禁的那段日子,张学良养成了用豆豉下饭的习惯。

随着战事的变化,张学良湘西转移到贵州深山中的阳明洞。

在那里,张学良不得不在山洞内生活,靠油灯看书。

在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他身体没有被拖垮,除了精神上的达观,也和他爱吃野味、野菜有关。

在住处附近,张学良偶然发现树上有黑木耳,又嫩又脆,就常常亲自去采回来做菜。

自己吃不完,还给随从。

采来的木耳,他喜欢用当地的小葱小蒜拌着吃,或素炒,或炖野味

有条件时也炒木樨肉。

木樨肉是用猪肉、木耳、鸡蛋炒制的,木樨又称桂花,因为鸡蛋的颜色像桂花,所以鸡蛋炒饭又叫桂花炒饭。

在贵州的几年里,张学良爱好钓鱼,常把钓来的鱼让厨师红烧、清炖。

赵四小姐结合当地的烹饪手法,创制了一道拿手菜――豆腐炖鱼。

她把张学良钓来的鱼去鳞、除内脏,切段,入油锅烹炸,用鱼头、鱼尾和豆腐一起煨成鲜汤,然后将炸好的鱼段放入汤中,再放入笋片、木耳,煮成雪白、鲜美的鱼汤。

对于这道菜,贵州桐梓县县长赵季恒有着深刻的记忆。

赵季恒探望隐居中的张学良,张留赵吃饭,又没什么菜,就拿出套筒鱼竿,邀客人一同去钓鱼。

赵回忆:张学良钓技非凡,一会儿就钓上来四五条一尺上下的大鱼,回家后赵四小姐将新鲜的活鱼拿进厨房,十几分钟后,一盆热腾腾的泡菜豆腐炖鱼就做好了。

赵季恒吃后念念不忘,多年后都对人说:“那滋味真是酸爽。

”   1949年后,张学良到了台湾。

张群每次宴请张学良,必上水煮鱼。

张学良对这道水煮鱼的做法感到新奇,特别是把辣椒先在油中烹炸,再加料加汤,这是他以前没见过的做法。

张学良夫妇还特别喜欢油爆双脆,这道菜以猪肚头和鸡胗为原料爆炒而成。

张学良评价此菜色泽洁白、鲜嫩脆香,将不入流的食材做成席中上品,实在难能可贵。

席间,张学良与张群经常探讨对川菜的看法。

张学良认为川菜主要特点有三:一是辣味诱人,二是菜式多样,三是清新淳厚。

上至高官、下至百姓,社会各阶层都能接受,这就是川菜了不起的地方。

张学良的好胃口,其实和他的性格有关系。

因为太固执的人,总是喜欢吃他认准的几样,吃到其他的就说不好吃;而心胸宽广的人,相应的食域也更宽广。

由此可见,张学良是一个心胸宽?V的人,这也是他活到101岁的重要原因。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