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视角下的遮放镇新农村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历史研究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农村概念的历史发展做了梳理,从而推出遮放镇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依据,并得出新农村建设是以人为归属点的社会建设活动。

在此基础上文章在最后提出了关于遮放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对策:正确疏导,破除陋习;发展本地文化特色。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新农村遮放镇;乡风文明   一、遮放镇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素有农业大国之称,农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民在中国历史的跌宕起伏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三农问题一直都被党和政府视为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农业丰则根基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稳”。

这种新式的农村发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和景象,笔者想从农村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谈起。

农村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性概念,它与社会发展成现今生活形态的城市这一概念是相对的,是指由城市以外的地域(不包括海洋、太空等一般人能够接触的地区)内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组成的复合体。

在人类发展初期和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农村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宗法制度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单位和组织单元。

建国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是由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耕地,政治上有了主人翁的角色,农村的文化氛围也开始活跃起来。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触动了农村古老的神经和僵老的体态,农村成为我国改革的先行区、实验田,以及最难攻克的堡垒,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红手印”为里程碑,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开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中的“大锅饭”,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激起了投资开发的热情。

改革开放后的部分农民开始摒弃农业,面向市场,走出农村,进厂务工,进城经商,强烈冲击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同时也促进了城镇二元分化的快速发展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农村的新式发展必然是我国实现社会发展和稳定和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题中之义。

农村这一概念又是相对于传统农村、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以及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农村而言的,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新内涵和新风貌的农村

农村与其他历史阶段的农村内涵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具有新的居住环境

有学者将新的居住环境界定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农村域内和农户的房屋前屋后院内的环境整治”。

而笔者则认为,新的居住环境是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和良好服务,提高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幸福感的环境

(2)新的技术环境

现今的农村技术环境一般包括通讯技术环境,交通技术环境以及农业技术生产技术环境等。

(3)新的体制环境

这个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户籍分割体制、城乡统一的教育、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障体制等。

(4)新的分工环境

这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立足于促进农业生产,而必须参与到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去。

在现今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的分工环境将会导致农民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变化。

(5)新的居民主体

农村的整体建设格局要得以实现,农民应当具备时代的新观点、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新型“居民”。

农村的居民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主体;同时应当具有流动性,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合理转移。

只有在上面的四大新环境中,培育出新的主体(居民主体),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

其四大新环境和一个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下图①所示:   同时,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在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还在扩大,农村建设仍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部分农村乡风社会秩序较差,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度较大,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恶劣,环保意识淡薄,农村生态呈现恶性循环,大部分地区农民小农意识重,主人翁观念不强,民主法制工作开展不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因此,建设农村必须要确立一个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有部分人赞同用中央的“20字方针”作为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而美国学者罗吉期等人认为美国乡村社会变迁主要受7个方面的影响,即“人均农业生产能力,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联系,农业生产专业水平,乡村价值观的转变,农民社会关系的开放程度,乡村制度的集权化趋势以及乡村社会组织的变迁。

”② Inayatullah,把乡村发展着眼于三方面:传播适当及改进农场技术的过程;产生新技术与新态度的过程;包含技术、社会、文化与政治等因素的过程。

林毅夫认为生态县可以作为建设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子系统层次由五个方面组成,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

从不同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分析和上图的五个要素以及五个要素的内容论述中,我们可以做如下归纳:首先是四个环境都是为了发展新居民主体,强调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出发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

其次,既然新农村发展主体是培养新居民,其实质是人的发展和培育,而人的培育又是关于其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培育。

二、遮放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对策   (一)正确疏导,破除陋习。

从“遮放镇2014年移风易俗树新风民意调查报告③”中发现,从婚丧喜庆事宜这一项中就能发现漏风陋俗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有很多,如铺张浪费问题、封建迷信问题、攀比严重问题、和礼金过高问题比较严重。

而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移风易俗的建设,同时也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必须对这些陋俗加以引导,才能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培育。

(二)发展本地文化特色。

可以发展当地的民族特色以及有利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积极的风俗习惯,这样既有利于人们分散对原来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陋习的注意力,也可以促进当地健康的风俗上面来。

从长期来看,还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可能性发展提供铺垫。

当地的旅游业一旦发展起来,就可以促进当地与外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样就必然会使得当地人们的观念得到改变,从而又缓和了城乡差距,实现新农村建设指标的完成和人的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校2012级研究生德宏州教学班)   注解:   ① 吴艳.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西为例[D].厦门大学,2009.   ② 罗吉期等.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1一12.   ③ 该问卷调查及其中关于婚丧喜庆事宜调查报告内容如下:调查组向全镇13个村委会120个村民小组共发放“遮放镇2014年移风易俗树新风民意调查表”500份,收回500份。

关于婚丧喜庆事宜调查结果如下:“婚丧喜庆事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铺张浪费,208份,占41.8 %;封建迷信,174份,占34.8 %;攀比严重,253份,占 50.6%;影响交通,3份,占0.6 %;深夜扰民,2份,占0.4 %;礼金过高,398份,占79.6 %;借机敛财,96份,占19.2 %;污染环境,5份,占1%;其他,4份,占0.8 %。

”   参考文献:   [1] 过建春,刘艳.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J].发展,2006:59―60.   [2] 李忠富,邹心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田建设管理现代化2006:5―7.   [3] 罗吉期等.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1—12.   [4] 王学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