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型产业化道路发展研究(1)

[摘要]安徽要立足于产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走新型产业化道路。

研究安徽产业化进程,分析判定安徽产业化程度及所处阶段,对加快安徽产业化进程,促进安徽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文研究以为安徽新型产业化的发展要在产业结构演进中大力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协调并进。

[关键词] 安徽省;新型产业化产业结构; 发展战略      一、安徽新型产业化道路进程评价      产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高度发达的产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我国在较长时间内选择了一条传统的社会主义产业化道路。

在当前情况下正确熟悉安徽省的产业化进程对安徽如何营造大产业格式,实践产业立省使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从就业结构分析安徽所处的产业化大致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中等收进国家水平   从就业结构看,安徽产业化大致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第二阶段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的观点,依据若干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进水平的进步,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进水平进一步进步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

该定理通过产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分向生产率高的部分的转移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安徽三次产业从业职员构成,从1978年的81. 7: 10.3: 8转变为2005年的48.6. : 21.3 : 30.1,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33.1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1和22.1个百分点

从城乡结构看,安徽人口聚集呈现产业化早期特征。

(二) 从产业结构分析,安徽正处于由产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   从产业结构看,安徽正处于由产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

我国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变动状况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2002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4. 5:51.8:33.7,第一产业比重已降至20%以下,目前正处于产业化中期阶段

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自1978年以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大跨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2005年安徽省生产总值(GDP)53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9.6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2234.2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亿元,增长9.9%。

从2001年安徽三次产业结构看。

从每一产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看,第二产业占43%,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一、三产业比重占57%。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第一产业最低,第二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第一产业的6.3倍。

在三次产业当中,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仅为0.396。

处于由产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

(三) 从城乡结构分析看,安徽的人口聚集程度呈现出产业化早期特征   1996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测算的中低收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为53%,甚至低收进国家也在32%。

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安徽的城镇化水平都明显偏低。

2001年,我省城镇人口占比为29.3%,而全国城镇人口占比为37.7%,充分显示出我省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全国一般水平,我省城市化水平仅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

进而可以判定为,现阶段我省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发展加速增长阶段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2. 6%上升到2005年的35 % ,年均进步0. 82个百分点

安徽城镇人口比重比中部均匀水平低于1—2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全国均匀水平

从过往5年城镇化率提升速度看,安徽相对较慢,5年中安徽城镇化率累计上升4.2个百分点,上升速度分别低于全国均匀水平和中部均匀水平0.6个和1.4个百分点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