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 本文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趋向,探索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经管类人才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经管类专业 实践教学      本文以经管类专业为视角,从人才供需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把大学毕业生培养成“准熟练”人才是问题解决之道。

一、应届毕业生的供需失衡   从知识的更新性看,应届毕业生应该更具有优势,他们有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

然而在对江浙千家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中,“多数企业普遍看重的是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实践经验”,“八成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所学知识实际用处不大,需要在岗位上重新学习”。

根据人事部对北京、广州等城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查,2006年用人单位毕业生的需求比往年下降22% ,而高校毕业生人数是逐年攀升,从2001年的114万到2005年的338万,2007年将达到495万人,创历史新高。

应届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导致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5年的待业人数达79万人。

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整体状况如此,作为其中一部分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其就业形势更不乐观。

值得深思的是,用人单位在降低对应届毕业生要求的同时,仍在抱怨招不到既懂先进理论又有工作经验的满意人才

二、应届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分析   1.用人单位倾向于有经验的人才   用人单位人才来源主要有应届毕业生、社会待聘人员、其他单位在职人员,也就是说,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是同整个社会在进行竞争。

专业技能上,应届毕业生实际工作还是很陌生。

从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看,应届毕业生还缺乏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踏实肯干、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为此,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培训,而人才流动性的日益增强,使用人单位担心为他人做“嫁衣”。

市场经济讲求的是效益,用人单位最终会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

2.育人单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   现有经管类专业设置实行宽口径原则,体现了大而全的特点,这种教学有优势,为大学生构建了较宽的理论体系,适应面广,但也应看到,在一个具体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应届毕业生能遇到的经济事项是很有限的,能运用的经管理论知识也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了学与用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现有经管类专业教学普遍侧重热点和难点的经济事项,轻视实际工作中常见事项。

以会计为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和外币折算等知识教学重点,而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又有多少公司会遇到这些经济事项?即使遇到,又有多大可能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做?   (2)讲授知识重长远、轻当前。

现有经管类专业学生学到的很多知识要到毕业后多年才有可能用到,而对大学生一进入社会就可能遇到的或运用的知识,却因理论含量少和难度低,讲得少。

如会计专业教学强调成本核算并单独开设成本会计课,而成本数据属企业核心财务数据,刚毕业的学生很难接触到的。

(3)师资力量有理论、无阅历。

现有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多数没有实际工作的经历,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师资不足,只能从应届毕业生补充,与社会脱节严重,加上教学重心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