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 [武术大使]

编前语:学识丰富,精力充沛的廖国存先生是香港八卦掌的重要人物之一。

精英意识和实干精神使他获得了令人尊重和重视的武术生涯。

他为八卦掌在香港的“诞生”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任凭时逝如水,毅力惊人,以陈公哲为榜样的廖国存,执着弘扬中华传统武术的信念,依然不变,对曾经雄踞武林霸主地位多年的精武会的前景抱着更加乐观的态度。

闻听2008年北京奥运胜利闭幕之时,即是先生启程传播中华武术之日。

本刊不轻易赞许武道中人,但无法不慨叹这是一次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光明之旅,廖先生的新西兰、马来西亚之行将使更多人更加关注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

一面鲜艳红布,书写“2002年新西兰精武功夫之旅”的横幅,出现在隆冬季节的南粤大地,红艳艳、暖融融,格外引人注目。

这个有别于纯属观光、游览的旅行团体,此行目的是了解、学习盈溢阳刚之美的中国武术文化,全团由23位香港新西兰人士组成。

年龄最大的五十多岁,还有些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成员中绝大部分是来自新西兰的“老外”。

他们第一次来到心仪多年的中国,心情格外亢奋。

首站参观香港精武会、深圳民俗村,最后一站到广州、佛山祖庙,拜会当地精武会体育馆,在参观广州二沙岛武术培训中心时,还听了中国当代十大武术教授之一的陈昌棉讲授的“武术与人体健康”课。

初悟领队的香港精武会长廖国存,我怎么也没料到他竟是享誉香港、海外的武术界名人。

年逾五旬的廖国存,中等身材,形象清秀,谈吐淡定,浑身透发一股学者的儒雅气度,细心观察,历经多年武术熏陶的形态――轻步无声,身手敏捷,气定神闲,锐利、活跃的眼神。

使人感知到他的精明、睿智。

廖国存向我述说与拳结缘的人生历程,各种艰苦甘甜,使人感悟到他的生命律动――   从小好动的廖国存香港中学毕业时,十七岁的他,听说香港精武会有一位亦文亦武的八卦掌名家孙宝刚师傅开班传艺,廖国存无心练拳,带着看热闹的心情,陪伴同学去报名,目睹师傅那气蕴存内、寓刚于柔的铁拳飞腿,一招一式,美不胜收,使廖国存入了迷。

于是,也跟着报名,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廖国存从此师从孙宝刚。

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

不同门派拳术约四百种,“学千家百派不如精一派,学千套拳不如精一套拳”,廖国存便选学内家八卦拳。

当时全班共有四十多人,有些人没有耐心、恒心,中途退学,不到一年,只剩下廖国存遵从师训。

练拳先立品,他专心致志,视中国武术文化如生命,坚持不懈,不弃不离。

每次在天台练拳时,师母便煮咖啡给他。

廖国存经常与孙师傅饮早茶,师徒俩的共同话题都离不开拳术

孙师傅逢人便夸赞廖国存有悟性、韧性,虚心勤奋。

有道是“师傅领入门,修行在自身”,廖国存不负师傅厚望,刻苦练拳,为了琢磨如何练好腰腿手部内劲,有时竟至废寝忘食。

师徒俩相依相携17年。

孙师傅谢世后,廖国存仍与孙家保持密切联系。

年轻力壮的廖国存学习“内家拳”意犹未尽,还向张俊庭师傅讨教少林鹰爪翻子门的“外家拳”。

谈及缘何钟情于拳术?廖国存直言当年学习“内家拳”,仅仅是从兴趣出发,没想要矢志不移,以发扬光大中国武术文化为己任;也没想过练好武术后设帐授徒或当一名威风凛凛的“侠士”,只是想学几下功夫好防身,不怕别人欺负。

后来,经师傅言传身教后,逐步认识到中国武术文化,是一门穷其一生也咀嚼不尽的大学问。

追根溯源,早在1911年,精武体育会就在上海成立。

继后,天津、广州、香港、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瑞士、新西兰也先后成立精武会。

老外”热衷于中国武术文化,是受李小龙的影响,因为他们在李小龙身上看到中国武术界刻苦拼搏、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

廖国存听前辈忆述,清末期间,俄罗斯有一名大力士到上海挑战中国武术界,竟无人应战。

当时,不甘受辱于“老外”,要为中国人争口气的霍元甲挺身而出,力挫对方。

武术界中人为之振臂欢呼,兴奋不已,从中切感强国先健身,始能摘掉“东亚病夫”帽子,精武会遂应运而生,霍元甲为精武会创始人。

不少海外华侨当年是被“卖猪仔”而飘洋过海,备受凌辱,因而冀盼成立精武会,振兴中国武术文化的心情尤其迫切。

廖国存不仅精于武术,投身商海也游刃自如,得心应手。

然而,他始终不舍弃苦练多年的拳术

香港现有三千多名精武会会员,廖国存由于众望所归,先后担任精武会副主席、董事长、会长香港武术联合会副会长

廖国存教授拳术细致、耐心,讲课深入浅出、生动具体,不少人慕名前来讨教,其中80%是教练级别的。

廖国存曾赴日本横滨弘扬传统中国武术文化,筹办亚洲武术联合会等事宜,并在北京参加世界武术联合会筹备工作。

1989年,中国武协委托廖国存带领香港精武会教练到台湾与大专体育总会文化大学合办武术教练员训练班,参加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亚运会武术项目比赛,廖国存承担训练重任,中国武术文化在台湾得以继承、发展,廖国存功不可没。

1991年,廖国存家属定居新西兰,由于廖国存知名度较高。

不少“老外”与他联系要学习中国武术,加上他要兼顾生意。

便留在香港,但他仍腾出大部分时间在新西兰

廖国存除担任武术总会全国执行委员会特别顾问兼奥克兰分会副会长外,并在新西兰创办精武体育总会,被授予永远会长头衔。

新西兰共有4间精武会,会员数百,总会设址奥克兰,学生中有工程师、医生、记者、学生等,他们不单纯是学几下拳术功夫,而是怀着虔诚之心感悟中国武术文化内涵。

老外”们的执着,使廖国存深受感动,他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循序渐进,悉心指导拳术动作要领,鼓励他们要多练、多思。

老外”们对廖国存十分尊重,彼此亲密无间,亦师亦友,无话不谈,每逢中秋佳节,“老外”们都按照中国习俗,向廖国存敬送月饼。

当地举行大型演出活动时,廖国存和学生献演的拳术节目,常令举座沸腾,由于廖国存传授、指导中国武术文化成绩显著,新西兰政府授予他东方文化奖。

廖国存翘首切盼2008年中国武术文化能在奥运占有一席之地,今年8月夙愿得偿,他将视之为人生一大快事……   廖国存先生武术工作业绩   (1)1965年参加香港精武体育会。

数年后被推为董事会成员。

上世纪70年代初,任副主席,后因商务繁忙,改任永远名誉监督。

1985年被精武体育会元老力邀出任董事会会长以振兴香港精武会。

十余年会长任内,香港精武会发展迅速,极受香港武林人士尊重,更大力支持国内友会复会及发展。

1995年被选为永远会长

(2)为推展八卦门武术,上世纪80年代初与恩师孙宝刚先生成立八卦拳国术研究会,任主席、会长至永远会长

(3)1986年应邀出任香港武术健身协会会长,与香港武术界开始筹组香港武术联会。

更是开始培训武术教练员及裁判员,为日后培养香港武联骨干人员打下基础。

(4)1987年成立香港武术联会筹委会,任副主任。

香港武联成立后,任第一、第二届副会长,选委会主任,香港武术队领队等。

(5)1988年受中国武协主席徐才先生委托,带领香港精武会代表团及教练胡桂珍、郑凤池、陈鹏飞等到台湾,与台湾文化大学及大专体育总会开办武术教练员训练班。

为台湾训练出第一批武术教练。

现今台北武术教练及重要委员,多为该训练班学员。

廖国存在台期间,拜会台湾国术总会,并改变其对中国武术发展新方向之态度,进而该会派遣三十余位运动员到香港接受武术训练。

经中国武协派出吴彬、徐向东、叶书勋三位教练来港协助训练,中国台北武术队终能参加1990年北京亚运武术赛,并荻取成绩,其后更在各世界武术赛中迭取佳绩。

(6)1989年协助新西兰武术界成立新西兰武术总会及加入国际武联,被委任为新西兰武术总会全国执委会特别顾问。

(7)1990年北京亚运会,任香港体育界代表团武术界代表。

(8)1993年以香港精武会名义协办嵩山少林寺武僧团首次来港表演。

(9)上世纪90年代侨居新西兰期间,协助新西兰武术总会成立奥克兰分会,任副会长

(10)应新西兰武术界要求,成立新西兰精武体育总会,被选为永远会长

(11)上世纪90年代末,协助成立大洋洲武术联会,任执行委员。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