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粥,他最深层的幸福与骄傲

【编辑留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新时代强调的是更均衡的发展,若“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得以实现,还需从小事、实事一步步做起,就像有人坚持了5年的早餐粥。

这是来自民间的一份公益样本,呵护的岂止是环卫工人的冷暖,还有一位创业者对这一群体深深的不了情。

毕业论文网   当晨曦将油城唤醒,已完成第一班清扫的环卫工人,收拾好工具,纷纷来到就近的爱心早餐点,喝上一碗热乎乎的大米粥,吃上两个雪白的馒头,再配上三样可口的小菜,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

这样的习惯,已伴随盘锦市5000多名环卫工人5个春夏秋冬了。

说起免费爱心早餐,大伙儿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老郑――郑光柒。

5年前,老郑自筹资金,发起一个纯粹的公益项目――为盘锦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

在外人看来,这个多少有些费力不出彩的主意,其实已在老郑心里酝酿良久。

30多年前,辽河油田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使盘锦这座新兴的沿海城市声名远播。

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流动和商贸浪潮,也正是在那个时候,18岁的郑光柒揣着几十块钱,带着倔性情,和同乡从浙江辗转来到盘锦,铆足劲想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

那时老郑还是小郑,没钱没学历没技术,稍有成就的同乡都替他发愁,但他自己却不愁,因为有资本――能起早

4点起床,5点和面,6点出摊。

老郑第一份工作是推着三轮车,在马路边卖炸麻花。

1995年之前的盘锦,早点行当还没麻花这项,他的出现可以说是垄断式的。

一根麻花成本4毛钱,售价1块,3个小时就能卖掉300根,每天如此。

卖光不等于下班,而是一天工作的开始。

白天,老郑在商场里做工,晚上又干着另一份零工,“卖过鞋、卖过菜、搬过货、理过发……在工作工作中挤时间,只要赚钱啥都干,早于晚上10?c都不回家。

”   和每一个创业者一样,万事的开端总是艰难。

老郑很幸运,因为有环卫工人同作息,让他觉得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相比于同样的早出晚归和辛苦付出,我积累了创业财富,他们则甘于默默无闻,这也给我很大触动和动力。

”   老郑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创业,是从承包一家医院食堂开始。

那时,常有环卫工人来买早饭,“只买一个包子,连粥都不舍得买,倒一杯开水,这就是一顿饭。

环卫工人的勤俭老郑看在了眼中,便动了为他们提供免费早餐的念头。

可跟院方请示,却被一句“你还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给否决了。

老郑要积攒能力,没承想风生水起后的2003年,创业惨败了,不仅赔光200多万元,还欠外债70多万元。

在痛苦与彷徨交织的日子里,老郑常常一个人徘徊在清晨的街头,朝阳下城市的美丽朦胧,环卫工人忙碌的身影和安然的笑容,如同丝丝春雨,带给他难以言说的平静和力量。

“微薄的收入,危险的环境,辛苦工作,却依然干得热火朝天,活得有滋有味,我还有啥理由不能从头再来。

”这也更加坚定了老郑最初的想法,等自己有能力了,为他们打造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经过多年努力,债还清了,老郑有了自己的企业,且小有成就,当年那个埋藏在心底的想法再次萌发。

2013年,想法变成现实――盘锦市第一个环卫工人爱心早餐点在兴隆台区开设,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可以容纳近百名环卫工人同时就餐。

也是从那一天起,每天3000多个馒头,数百公斤的米粥,都会在4点开始制作,6点之前配送到爱心早餐点,端上环卫工人的餐桌。

老郑火了,但这并非初衷。

就像刚认识老郑时,他总说:“我又不是名人,有什么好采访的。

”的确,与许多名声显赫的人相比,他犹如沧海一粟,然而,又有多少人拥有他那份执念,并努力兑现。

“做饭,扫地,种草。

老郑幽默地概括了目前从事的餐饮、物业和绿化行当。

尽管人设版本更迭,老郑身上有一条始终贯穿着的轴线:给环卫工人免费爱心早餐

按照朋友的说法,他的公益项目从一开始就“精准投放”。

2013年3个,2014年5个,2015年8个……时至今日,环卫工人爱心早餐点已有21个,基本覆盖盘锦市内各个主要街路。

早餐点多是临街门市,有在超市辟出一角“兼职的”,还有单独门市“专职的”。

室内一排排桌椅摆放整齐,配备一位女工负责打扫卫生、刷洗碗筷。

这还不够。

2014年,在全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老郑突发奇想在县郊租了块地,盖起了爱心早餐的“中央厨房”。

购入馒头花卷成型机、全自动包子机、保温运输车等现代化设备,为盘锦6000多环卫工人中,5000多人次吃到免费早餐提供保障。

起初,来吃的环卫工人并不多。

因为免费,有环卫工人担心食品卫生,甚至部分还担心会秋后算账。

“每天都见到上百份免费早餐没人吃,比浪费粮食更五味杂陈的,是无法言说的心痛。

”家人建议找媒体报道,但老郑拒绝了。

他只想默默回馈当初的陪伴之情,不想被认识,更不想被围观,“报道后反而让我压手,甚至无从下手。

”   换位思考,老郑想出了妙招:邀请吃过爱心早餐环卫工人参观食品加工车间。

“实地看过早餐制作的环境和流程,知道食物是干净卫生的,自己可以放心吃,还能让身边的工友能放心去吃。

”   在环卫工人口口相传中,爱心早餐不仅没剩饭了,还越做越多。

“不用起早做饭了,更不用买早饭,给我们和家里减轻多大负担”“冬天起早最冷,一口热乎的粥比给钱都实惠”“不用站在路边就着风咽馒头了”……一间不算大的早餐店,50多平方米里近100位环卫工人,边说家常边喝着热粥,让老郑从心底感到幸福。

站在人群中,老郑也与许多环卫工人成为熟悉的朋友,早餐合不合口味,工人们有什么需求,谁家里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老郑关心的话题。

有人表示戗面的馒头更好吃,有的反映咸菜别太辣,还有一些环卫工人对食品的保温措施提出了完善建议,“和厨房主管研究后,决定订制新型保温箱,代替以前的泡沫箱,保住热乎劲。

”   为保证每天的爱心早餐及时到位,制作早餐的时间被确定在凌晨两点半,常年起早制作和配送的压力,就落到了老郑自己员工的身上。

他曾经想给大家一些补助费,但当员工得知早餐免费环卫工人时,都主动放弃了经济补偿。

然而,让老郑和他的团队没有想到的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人们的质疑。

曾经有人给老郑算过这样一笔账,为这么多人常年提供免费早餐,意味着每月投入的资金将达到数十万元,这对于一家规模并不很大的民营企业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在环卫身上有所图”“利用环卫来作秀”等言论不胫而走。

面对质疑,老郑不屑于反驳。

“真正想做事,做就好了。

至于回报,等于心里值就够了。

”若非要扣上有所图的帽子,老郑也承认,因为每当工作或者生活不顺时,他就去早餐点和环卫工人一起吃早餐,看着大家一碗碗热粥下肚,精神饱满地去干活,啥烦心事就都不算事了,“有早餐吃,他们幸福;早餐被吃,我很幸福。

这就是我所图的回报。

”   当然,老郑也有难心的时候。

记得刚做爱心早餐时,朋友和同乡轮番劝阻,甚至有人扬言:“肯定三个月都坚持不下来。

如果能坚持住,自己月月免费供应大米。

老郑一面是理解,大家心疼他的辛苦钱只进不出;另一面,老郑又是费解的,因为最贴心的人对自己的不理解,犹如一盆盆凉水,泼得他真真是透心凉。

不可否认,好人难做。

就像年初热映电影《芳华》中反复的追问: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好人?好人难做,可就因此不做了吗?为何要做好人,老郑心里有答案。

去年,老郑被邀请去上海参加一个中小企业交流会。

“虽说是中小企业,但那可是能在上海立住脚的,咱哪能比得上。

老郑略显自豪地笑谈,虽然谈财富谈运营比不上,但我谈幸福感,爱心早餐项目的幸福感,“光这一点我就秒杀全场了,不少人还和我取经,也打算做点事儿呢。

”   在公众语境里,承??危险和辛苦环卫工人被赋予各种“最美”称号,但一份在最低工资标准边缘挣扎的收入,一口粥折射出的生存现状,无疑是这个社会的羞愧。

还好,关爱特殊群体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无论是老郑一碗热粥,还是盘锦市政府与北京环卫集团签署《大环卫特许经营协议》,通过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提高环卫工收入为税后2000多元的举措……一双双援手,暂时补齐了城市体系中的部分短板,但若“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得以实现,还需政府、社会多方合力,从改善工作和生存状态的实事入手,给制度“补血”,为呵护支付成本,搭建温暖的后盾。

他们没有能力拯救自己,社会也没有权利选择性遗忘。

对于未来,老郑想做旅游,还想从事教育,但无论做什么,爱心早餐都不会停。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