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准则的效率与公平(1)

摘 要:本文在会计准则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会计准则效率公平理论基础及影响会计准则效率公平的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新旧会计准则制定目标分析会计准则效率公平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会计准则效率公平  一、会计信息市场失灵会计准则制定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外部性、“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导致了会计信息市场失灵,即市场力量不能生产从整个社会而言的“适当”数量、质量的信息,不能使会计信息的生产达到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

会计信息生产的市场力量主要源于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

如果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能够正常运转,在市场力量的激励下,经理人员将使信息生产符合对公司而言的会计信息生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却使会计信息生产的市场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因此必然要求政府或相关主体对会计信息的提供进行干预,即制定出公认的会计准则来弥补会计信息市场失灵的缺陷,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正如Lev(1988)所认为,市场经济下的会计政策的公平性是其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而有效性则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基本途径,因此会计政策只有做到公平、有效才能促进市场繁荣。

论文网 二、会计准则效率性1.会计准则效率性的理论基础——公众利益理论  强调会计准则效率是以公众利益理论为基础的。

公众利益理论下的会计准则制定被认为是公众对纠正会计信息市场失灵的需求所产生的,是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的。

理论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被假定为大公无私的“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只要存在会计信息市场失灵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就会采取行动,维护公众利益并防止低效率资源配置现象的发生,力求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公众利益为目标进行会计准则制定制定会计准则已经成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一项措施,可以比较好地控制市场失灵所造成的市场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

可以说,这种理论更多注重会计准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会计准则效率性的影响因素首先,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角度看。

公众利益理论认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但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并不是抽象地存在,而是由一些具体的人所组成的,每个成员都可能有独立的利益

为什么单个“经济人”组合而成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就成了“社会人,’?显然,这种观点是比较牵强的。

另外,由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使得外部对其的监督也很难做到或是具有极高成本,那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会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这样,就有可能合理推断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以自身利益为标准行事,而不是按公众利益为标准行事。

再者,即使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规制目标是公众利益最大化,但是并不能说明会计准则实际的规制效果也是符合公众利益的,即规制者的愿望是一回事,而规制是否能对被规制行业产生预期效果又是另一回事。

代写论文 其次,会计信息生产本身的复杂性也使会计准则制定并不可能达到公众利益理论所说的“帕累托最优”。

这是因为会计信息两个使用者—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需求的差异。

就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有决策价值的会计信息以满足其决策需要,这样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利于控制管理层的逆向选择问题。

然而,相关的会计信息对于满足有效契约的需求却是不够的,因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并不一定会是有效激励管理层、控制管理层道德风险的最优信息;就管理层而言,他们则希望具有较强的契约灵活性,而这同投资者的有效契约需求是相矛盾的。

正是由于这样的冲突存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可能无法计算出投资者和管理层所需信息的最佳均衡点,而这样的均衡点恰恰又是会计准则制定公众利益理论所要求的。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