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民俗会何处春光好

三月三”不是独属于壮族的节日,它属于整个华夏民族。在遥远的商周时代,“三月三”节日的雏形——上巳节就已经出现,并在中原大地繁荣了数千年,而宋代以后,上巳习俗渐渐凋零,但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影响深远,“三月三”作为一個传统节日在西南地区完整地保留下来。

侗歌·春歌斗牛。

在曾经的楚越之地,生活着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民族——侗族。他们心灵手巧、崇拜自然,对“三月三”有着特殊的感情。

自古以来,侗族便有“桐树开花为农时”的说法,传说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侗族人民只得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他们便会吹起芦笙唱着歌,走访亲友,相互提醒农时已到,祈求风调雨顺、一年丰收,这样的行为逐渐演化成当今侗族三月三”的习俗。

侗族的“三月三”一般持续5天,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开始,各家各寨欢庆气氛浓厚,捕鱼捉虾、广邀亲友;清溪边上的少女娇羞地偷看,等待山坡上翩翩少年郎前来“讨篮”;还有侗族特色大歌相伴,唱出一段段佳话。

农历三月初三是最热闹的日子,平日里悠闲的侗寨挤满了前来庆贺的人们,欢歌狂舞、鼓锣喧天,芦笙悠扬的曲调萦绕在寨子的每个角落。最热闹的要属寨子中心,在3声铁炮轰鸣之际,人潮中心有“猛兽”嘶吼,只见它们尾上火花渐渐,奔跑带动魁梧的身姿热汗淋漓,当它们犄角相触,人群中便爆发出周遭的鞭炮声都掩盖不住的助威声,场面一时难解难分,待到分出胜负,胜方的姑娘们就欢呼着“抢走”败方的彩旗,给己方的“兽王”挂上红彩,献上全寨的荣耀——这便是侗寨最激动人心的斗牛。

侗族的传说中,是水牛相斗启发了他们的农事,教会了他们插秧,为纪念这一农活大事,人们以两牛相斗,从此延续成习。此外,还有对歌、踩堂、抢花炮等活动。

布依祀·祭蚕扫寨。

布依族三月三”活动时间大概是少数民族里最长的,前后约持续30天。春雨缠绵的季节,空气里弥漫着炒包谷花的香味,田坎间行走,满地雪白——这是布依族祭祀“地蚕”的祭品。在布依族的传说里,“三月三”是“影山神”的生日,每年这个时候,人们为了避免山神放出“天马”(蝗虫)祸害庄稼,都会举行很多祭典。

在“三月三”这天,天才蒙蒙亮,布依族人就整齐地集合在村寨的中心,他们神情肃穆,带着敬重的眼神投向寨中心那个德高望重的寨老,听他那带着岁月的语调宣读着古训——议郎古规,在话语中传承民族的魂。

待旭日升起,“扫寨”就要开始了。寨门前设坛,由村寨中的“老魔公”带领大家摆设祭品,血祭纸旗、纸马,挨家挨户开始“扫除”妖邪。只见布依寨子中家家户户门前设凳,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每路过一户人家,“老魔公”便会在门口咒念“魔经”,手指挥舞,打几个“农阳卦”,再将瓦砾石粒和水撒入房屋,而后掀翻门前的长凳,扣下水碗,意为“扫魔”。最后,“老魔公”会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挂上纸马,以求平安。直到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老魔公”便回到寨口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招来全寨男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

布依族的传说里,“三月三”是“影山神”的生日,每年这个时候,人们为了避免山神放出“天马”(蝗虫)祸害庄稼,都会举行很多祭典。

布依族的“三月三”风俗大体是一致的,但也因地域有些许差异,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德卧镇称“三月三”为“赶毛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3天,聚会者达数万之众;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则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罗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3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贵州望谟县布依族特别重视“三月三”,近几年来每到这个时节都会举办隆重的布依族文化活动节,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参观。

布依族三月三”的核心文化价值是祭祀和感恩。该民俗布依族传统生活中集中又充分的体现,从中可以发现布依族的价值观、文化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2014年11月11日,“三月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猎·激情干巴。

瑶族的“三月三”与盘古有关。相传在远古时候,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守猎、捕杀猛兽,然而,盘古在捕杀途中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三月三日。为了纪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取名为“干巴节”,在这节日前上山狩猎,将猎物烤成“干巴”带回家中献祭盘古

在过去,上山围猎的大多是成年男子,瑶族里称呼为“门胞”。每年三月三”到来的前1个星期,他们便会呼朋唤友,手持弓弩、火枪准备上山狩猎。待到第二日天破晓,他们便吆喝着瑶家歌谣在寨门集合,留在寨中的妇孺们前来相送,他们带上家人包好的粑粑和祝福踏上狩猎的征程。山中多浓雾,猎物不好捕捉,每当狩到一只野味,大家都会共享,其乐融融。

到了“三月三”这天,瑶族人民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集体休息一天,以祭奠盘古。妇女们相约成对,在某家某户一同拿出针线绣起精致的花样;男人们有的捧起经书诵念,有的会叫上自家兄弟好友喝个饱;未出阁的姑娘和潇洒的少年郎此时则相约到寨子周边的山林上,说起绵绵情话。

苗情·马为情斗。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有这么一句说法“人以马为乐,马为情而斗”。与其他地区的猛兽角斗不同,斗马在融水苗族并非只是个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作为一种婚姻裁决行为存在的。在过去,如果几个后生(少年)都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姑娘不知道选择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苗王就会组织斗马比赛,看哪个后生养的马斗赢了,姑娘就嫁给谁。

随着时光的变迁,融水苗族的斗马也已渐渐削弱了“婚姻裁决”的功效,成为了一种群众性的节日娱乐比赛活动。现在,每年苗族的传统节日里都少不了斗马活动。这种充满民族古朴风情的斗马活动,也是“三月三”的重头戏。

这一天,斗马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两匹公马随着主人的牵引踏入场地,只是两两相视的一瞬,整个斗马场原本紧张凝固的气氛即刻点燃,人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迂回,踏步,奔跑,接近!相撞!撕咬!伴随着惊呼声越来越大,两只公马在场上也越来越悍勇。忍耐,踢撞,搏斗,受挫,不敌,反抗,倒下……终于,有一方招架不住,前腿跪地后,开始后撤败逃出场。经过两两相斗,最后留在场上的,就是这一期的“马王”。

苗族的歌舞当然也是“三月三”不可错过的一环,青山绿水间,银饰簌簌作响,色彩艳丽的盛装点缀期间,伴着欢快的舞步,苗家姑娘与苗家少年或是歌颂山河江川,或是传达爱意,或是纪念先人,整个场面极为热闹,让人忍不住也加入其中,品味“三月三”的民俗魅力。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