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下里巴人_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演“真人秀”

真人秀”又叫“真实电视”,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加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

真人秀节目是以“平民化”的姿态出现的。

观众不仅是节目的接收者,而且是节目的参与者,甚至观众在一些节目中还拥有淘汰参赛者的权利。

我们当代电视节目中有太多的“真人秀”。

而每个“真人秀”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亮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节目观众都买账,收视率都高。

今天我们就拿以戏曲为中心内容的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和以选秀为中心内容的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作一下比较。

看看“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如何利用“真人秀”来达到收视高峰的,并且分析一下戏曲节目是否可以依此渡过难关。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屈原的大弟子宋玉曾著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一词后来被用来泛指通俗和高雅的文艺作品。

在如今的艺术阵地中,戏曲可称作是阳春白雪,阵地越来越小,关注的人数也越来越少,而当代流行音乐,犹如当初的下里巴人,喜欢的人却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明星的八卦新闻甚于关注戏曲的消失与败落。

艺术差别如此之大的节目却在表现模式上同时采用了真人秀的方式,它们的异同到底在哪里呢?      受众主体      《梨园春》是河南电视台创办的一个以播放河南地方戏(兼及其他戏种)为基本内容的综艺专题栏目

自1994年10月开播以来,经过几次改版,现已成为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的名牌栏目

梨园春》在对河南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戏曲传播的现状等的准确把握上,将栏目定位为:一个以戏曲为主的面向农民和市民的民俗化栏目

这个定位决定了《梨园春》的受众主体群主要是成年人,同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受众。

这种定位+既符合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省情,又符合河南老百姓的文化欣赏习惯。

同时,河南深厚的中原文化内涵、本土大量的高素质剧团和专业戏曲演员也保证了《梨园春》的丰富资源。

而《快乐女声》的宣传主题是“想唱就唱,我最响亮”,这个主题延续自《超级女声》的“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喊出了当下年轻人的心声――为梦想而奋斗,其受众主体明显地指向了年轻化。

它的主要受众多为25岁以下的年轻人。

他们不是主持人、不是明星,他们的名字前几乎没有任何光环,是同守候在电视前的观众一样的普通民众。

2009年的《快乐女声》,虽然没有了短信投票,但它仍是无数草根女孩追逐梦想、期望实现梦想的舞台。

节目定位      《梨园春》成功的要诀,就是突出了河南的本土特色,注重挖掘中原文化的内涵,走平民化路线,使栏目贴近时代、贴近群众。

梨园春》的定位“以戏曲为主的面向农民和市民的民俗化栏目”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戏迷擂台赛”。

这是一种群众的自娱形式,参赛者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有工人、农民、干部、教师、军人、学生、个体经营者、离退休职工等,只要你是戏迷,有一定的演唱功底,都可以上台表演、打擂。

在参赛选手中,农民占了很大比例,经常能听到“我是来自某地的农民”这样朴实的自我介绍。

今天是观众,明天就可能是演员,观众走上舞台成为节目的主角。

这个曾被专家认为是“土气”的节目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拥戴。

说明它的生命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中。

但这种形式也带来了擂台赛唱段的短暂性和重复性的缺点,有的观众总结为:骂不完的法海(《白蛇传》),洗不完的衣裳(《小二黑结婚》),登不完的龙位(《三哭殿》),当不完的红娘(《西厢记》《拷红》)。

无论《梨园春》怎样模仿西方的“真人秀”,无论它怎样强调“平民化”,都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戏曲艺术的传播。

梨园春》区别于其他戏曲栏目而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让戏曲电视联姻,通过对电视娱乐元素的运用恢复了戏曲作为民间通俗文化的大众娱乐本性。

但豫剧的地域局限性,决定了《梨园春》注定不能像《快乐女声》一样“倾城倾国”。

快乐女声》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场平民歌唱选秀大赛,它延续自2005年开始的《超级女声》。

它的口号是“没有门槛。

没有距离的大众歌会”,不设参赛门槛,不分年龄、职业和地域,不论嗓音和外形,只要你愿意。

“自由”、“平民”、“梦想”是《快乐女声》的灵魂所在。

从这个节目中我们体验到最简单的快乐,学会追求梦想,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

当看到这些女孩儿站在舞台上,分享她们的梦想时,还有谁能拒绝呢,所以,就算仅仅以“快乐”的名义,“快女”也注定会感动我们。

有媒体在报道《快乐女声》中写道:可能再也难找像《快乐女声》如此老少通吃的节目了。

上自60岁的老人,下至8岁的顽童,都为之疯狂。

快乐女声》对于中国社会的诱惑不在于其参与者的年轻化与个性化,最根本的一点是它掀起了“大众娱乐狂欢”的风潮,这种“全民动员”的表现方式。

它放下过去电视高高在上的身份,强调平民化和鼓励“意外”,甚至强调各种“卖点”。

这就是《快乐女声》与《梨园春》的最根本不同,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梨园春》最终需要关注的是其戏曲艺术本身,而《快乐女声》不同。

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这种“大众狂欢”、“全民动员”的表现方式本身。

传播方式      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相结合,是根植于戏曲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河南卫视品牌节目梨园春》走向成功的关键。

借助电视这一现代传媒,《梨园春》先后推出了戏曲MTV、戏曲小品、戏曲晚会等多种方式。

使其吸引了众多的戏迷和电视观众

梨园春》还借助DVD、期刊甚至是品牌商品(“梨园春”酒、“梨园春”矿泉水,还有一家德克士梨园餐厅)来传播其理念,进行市场化运作。

十年辛苦不寻常,经过15年发展,《梨园春》已经基本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不但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推进了《梨园春栏目向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它的影响力。

2009年5月,《梨园春》的市场版《盛世梨园》公演,承载了将豫剧艺术推向高端文化消费领域的历史使命。

《盛世梨园》延续《梨园春》的文化内涵,是电视荧屏与戏曲舞台之间一个全新的结合模式,也是传统戏曲与剧场经营的一种全新探索。

除此之外,《梨园春》还专门设置了梨园春梨园网站。

开创了“节目专区”、“梨园剧场”、“梨园资讯”、“戏迷乐园”、“戏曲宝库”、“各地宝库”等专栏,想用网络的力量,加大《梨园春》的传播力度,然而除了最新资讯和动态之外,《梨园春》的页面却很少更新。

无论是《梨园春》的传者还是受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的巨大潜力。

快乐女声》也是一次传统媒体与新技术的成功结合。

去年的活动收入虽然大部分还是来自广告,但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品牌衍生,去年的彩铃下载决定人气和去留,还在同类节目中开了先河。

跟《梨园春》的网站更新缓慢相比,《快乐女声》相当重视网络的力量。

除了授权在金鹰网建立“快乐女声”专题之外。

其他国内各大人气网站如百度、搜狐等也都成立了快女论坛。

除此之外,《快乐女声》还把网络作为分赛区,与包括腾讯在内的六大网络合作,为节目输送选手。

这可能是电视节目与网络的一个大的形式突破,算是一个全新的媒体合作体系。

在《快乐女声》的传播媒介中,电视是主力军,网络和手机是重要的“两翼”,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合作成就了湖南卫视及其《快乐女声》,这或许是对《梨园春栏目最大的启示。

从以上三点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梨园春》在运用新兴媒体上的不足,但是《梨园春》多次到海外的演出,还有在国内的“少儿擂主”、“青年擂主”的设置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悉了戏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无论如何运用传媒,传播戏曲仍然是《梨园春》的本位,偏离了这个航道,那所有的做法都没了意义。

而对于《快乐女声》来说,热闹之后,没有留下太多值得大家期待的东西,更别说是沉淀,那只是一场狂欢,狂欢背后,只有碎片。

但是湖南卫视用所有的节目为《快乐女声》造势,并在节目设置的每一个环节都为提高收视率而设下亮点,跟知名网站合作设立分赛区,这些做法都是需要《梨园春》借鉴的。

传统戏曲不是没有生命力。

只要随社会变革而变迁,运用先进的传媒手段,让传统的优秀节目吸纳新时代、新生活的内容,就一定能吸引观众

从这个角度看,《梨园春》的成功更显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梨园春》对中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最终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007FXW006)。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