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缺钱?真不可想象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数年后,全国财政收入从宋初的1600多万贯增加到6000多万贯,“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但是国富了民没富,老百姓不高兴了,期间还有东明县一千多农人进京上访,在王安石宅子前闹事儿。

末了,宋神宗不得不下诏停止新法,社会不和谐,一切免谈。

下载论文网   铁路真的让人无语,尽管有国家做后盾。

按照年初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计划,2016年计划开工项目45个,包括一些客运专线,计划投产新线3200余公里。

但在这45个项目中,有些没能按期开工,如原定于一季度开工的安庆到九江铁路、川南城际铁路等都未开工或推迟。

2015年底,国家审计署点名批评了12个铁路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偏低,其中有两个铁路项目为零。

审计署在公告中提到,据铁总称,投资计划完成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批复、初步设计、施工图以及工程招投标等环节需要较长的周期,个别项目地方资本筹集及银行贷款落实较慢。

资金没备好?这钱不是国家背书了吗?但如今铁总负债不断增加,经济又低迷,只有中央政府一家积极,这事不好办。

高铁除了京沪等少数线路外,其他绝大部分都亏损,谁敢跟进?   不就是缺钱嘛,千多年前,有位大人物位尊势沉,有的是钱,举一国之力,要和市场较量,此人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曾被尊为法家的代表,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极具正面形象。

然而,王安石除了没什么绯闻,也没因贪腐被调查外,但他最看重的改革,实际上是失败的,他一定此恨绵绵。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过去的说法是由于保守势力和地主阶级的阻挠所致,这是传统的阶级论。

后来各种史料证实,反对王安石新政的不仅是地富反坏右,不仅是官僚阶层,还有农民。

大家都不高兴,这事就成不了。

当时北宋都城汴梁有人口百万,惊得马可波罗合不上嘴。

据估量,按购买力而言,宋朝的人均GDP达到520美元,是中国古代历朝中最高的。

王安石还不满足,他想富上加富,当然他是想让国家富,让皇家富,让百姓富,他的品格还是不错的。

王安石的手段是官府主导,诸如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等都是这路数。

王安石变法最重要的内容是青苗法,“摧兼并、济贫乏”,共同富裕,具体做法是: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以低于市场借贷利率向农民贷款,农民以地里的青苗为贷款抵押,秋后农民连本带息一并归还官府

这不是双赢吗?却很不接地气。

虽然利息低,但并非农人都需要贷款,而王安石为了证明新政的正确,给地方政府下达了贷款指标,地方官只好硬性层层摊派。

偏还有那无良官员,拿着令箭鱼肉百姓,把官府的惠民政策生生变成了强制的官府垄断的高利贷,有的利息竟达原先设定的35倍。

1069年,在首都汴梁延和殿有一场政策辩论,辩论的双方是改革派王安石与保守派司马光,史称“延和殿廷辩”,类似今日林毅夫张维迎之辩。

王安石认为,中央要实行经济集权;司马光认为,要以农为本藏富于民。

从这里可以看出,保守派和改革派、左派和右派的标签,有时候是乱插的,是不符合实际的。

争辩归争辩,结果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数年后,全国财政收入从宋初的1600多万贯增加到6000多万贯,“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但是国富了民没富,老百姓不高兴了,期间还有东明县一千多农人进京上访,在王安石宅子前闹事儿。

末了,宋神宗不得不下诏停止新法,社会不和谐,一切免谈。

千年前,王安石想用低利率来推动青苗法,注定没戏;千年后咱,想用行政低利率资金推动铁路跨越式发展,遭遇窘况,都是一个道理:便宜没好货,便宜大家就群起而糟蹋之。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