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的两次分流与合流

摘要:本文从学说史的角度考察了价值问题,价值现象具有多面性,因而价值理论研究的角度也有差异性。价值理论的研究角度很多,本文仅从和需求的角度分成两派,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由于这两个角度的差别形成了两次理论分流合流。关键字:价值理论;成本法则需求法则

在学说史上,价值理论是个迷人的领域,历代经济学家不断探索价值价格问题的本质及形成机制,并沿着两条不同的路线——成本法则需求法则——为价值价格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价值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两次分流合流趋势。一;价值理论的第一次分流合流——从亚里士多德到奥多尼斯 亚里士多德最早对价值作了模糊的说明,在古希腊的思想中,一个物品价值应当是指属于物品本身的某种属性,即物品有其自然价值。柏拉图说“一个人从事某种劳作,对他的忠告同对卖者的忠告是一样的,即他不要试图抬高价格,而只能问价值;这条法律对契约双方都是有效的,因为工匠无疑知道他的劳作的价值。”亚里士多德在自然价值的思想上有分析了需求价值的影响。他认为交换缘于人的需求,即有些东西太多了,另一些东西太少了。为了交换,物品就必须彼此相等,由此而来的等式就是价值的体现。不过价值的的基础在于效用。对相互服务的需求就是决定物品和服务的价值的力量。货币价格则是这种价值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明的模糊性给后来的学者讨论价值留下了空间。中世纪的经院学派在整理和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形成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就价值理论来说主要分成了两派。 沿着成本法则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一位著名学者马格努斯从劳动和花费角度阐述了价值理论。马格努斯是一位主教和教会医生。以注释《论》闻名世界。他认为存在一种自然秩序和一种经济秩序,依据这两种秩序对物品的评价是不同的。他坚持认为,按照经济秩序,产品是依据同劳动的关系来测量的。更一般的讲,他归结于“劳动和花费。”同时他还注意到当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生产就会停止。 沿着需求法则,首先登场的是马格努斯的学生,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试图通过强调人的需求来改进其老师的理论。他认为价格随需要而变动。因此,需要是价值的调节器。他的讨论主要是把市场力量与公平的自然价值对立起来。 阿奎那的需求概念本质上是以个人的方式理解的需求,但是包含了市场所有购买者的需求,才是解释价格的比较科学的概念。在这个方面,另外一位主教亨利作出了贡献。亨利提出了价值是由对稀缺的东西的共同需要决定的。 巴黎大学的校长让·布里丹为需求价值论作出了主要贡献。他把贫困描述为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不用有他所期望的东西,因为他没有支付该物品的能力。只有交易双方都满意对方的物品时,期望才能满足。这样,他就把需要理解为了一种以支付能力为后盾的欲望。 在整个中世纪,对价值理论的讨论不断使成本概念与需求理论相对抗,二者经常发生摩擦,发生对于一件事各执一理的局面。人们就希望一种综合的出现。神学家奥多尼斯把两种理论结合在了一起。奥多尼斯反对简单的劳动数量价值论,认为稀缺性,人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对价值有着影响。他提出一种工资差别理论,该理论承认不同技能的相对效率和获得这些技能的相对成本。稀缺的劳动,通过产品的稀缺性,决定一个较高的产品价格。二;价值理论的第二次分流合流——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 在人类上,亚当·斯密是为数不多的得到泛赞誉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系统地探讨了劳动价值论,并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相当完备的价格理论。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有下列重要具体论述:“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等量劳动,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对于劳动者都可以说有同等的价值”。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即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价值”。在商品价值的构成上,亚当·斯密更陷入了他自己难以摆脱的混乱之中,即大卫·李嘉图所谓的“斯密教条。”从亚当·斯密两元的价值论开始,价值理论又沿着成本和需求两个法则形成分流。沿着成本法则大卫·李嘉图,萨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沿着需求法则,效用价值论从戈森,杰文斯、瓦尔拉、门格尔一直发展到庞巴维克,到达顶峰。 1成本法则的道路 大卫·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在资产阶级所能容纳的范围内,将古典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推向了其可能发展的最高阶段。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既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劳动价值理论,并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价格理论大卫·李嘉图吸收了亚当·斯密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价值论成份,但坚决抛弃了亚当·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大卫·李嘉图批评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的矛盾之处:“亚当·斯密如此精确地说明了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他要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就应该认为一切物品价值的大小与他们的生产程所投下的劳动量成比例,但他自己却又树立了一种价值标准尺度,并说各种物品价值的大小和们所能交换的这种标准尺度的量成比例。”;“商品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取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在抛弃了亚当·斯密元劳动价值论之后,大卫·李嘉图提出了自己的底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大卫·李嘉图认为:“体现商品中的劳动量规定商品的交换价值”。;“劳动用的节约必然会使商品的相对价值下降,无论这节约是发生在制造这种商品本身所需的劳动方,还是发生在构造协助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本所需的劳动方面。”在坚持一元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图创造性地解决了商品价值构成问题,从而破了“斯密教条”。李嘉图指出:“影响商品价值的不是直接投在商品上的劳动,而且还有投在协助这劳动的器具、工具和工厂物上的劳动。”;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并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构筑起自己独特的大厦。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1价值的质的规定。商品价值实体是社会必要劳动。在经济学中,任何经济范畴都具有物质实体;将价值归结为人类的物质劳动,不仅确定了价值范畴的物质属性,同时也为各种经济范畴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商品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代表着一定量的劳动,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认识到并承认这一点并不难。无论在现代生产中生产资料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但只要能将视野追溯到足够长的历史时间,生产资料本身也是劳动创造的。 2价值的量的规定。商品价值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又加入了市场供求的影响。认为商品价值又由社会总劳动分配给本部门的劳动时间决定。 一些经济学家从另一个角度也在研究价值问题。但他们并不关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刻意回避和掩盖这种关系,他们关心的是要从价值的研究中,力图把他们所认为。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