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村寨新生活

“ 毕业论文网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   “山山岭岭哎,歌声起红旗飘,闪闪银锄落……”   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传唱了40多年。

很多人都是通过它认识佤族的。

歌曲节奏欢快优美,歌词勾勒出令人神往的山水美景。

最近,记者来到这首歌诞生地――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又听到欢快的阿佤民歌,更在村村寨寨看到了佤族人民的新生活

佤族人口只有十多万,是从原始社会“直过”到现代社会的民族。

这个民族几十年变迁本身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

最近几年,脱贫攻坚给这里带来的生动变化,也是令人难忘的一章。

记者在翠绿掩映的山间沟壑中,走访了西盟县7个乡镇中的5个,先后到8个村、组采访百姓生活

那些天,记者一直被佤族的深刻变化所感动。

路通山间   西盟山多。

出县城不远,往哪个方向走都是山;比山更远的是路。

到最远乡镇新厂镇的路上,望见山坡上的村庄,记者举起相机已经能清晰地拍摄到村庄全貌。

但汽车却得绕到谷底,再盘旋而上,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达。

农民有句话“看山跑死马”,用在这里倒有几分确切。

初来佤山,惊叹于这山间的路;西盟本地人最想说的也是路。

新厂镇党委书记是一位拉祜族女同志。

她2014年到那里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主干道二级公路到镇政府所在地有28公里砂石路,她来了之后开始铺设水泥,2015年6月才完工。

新厂镇最远的村庄叫永广村,中缅边界线就从村边划过。

3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艾刀来说起变化,第一个谈的也是路。

2016年,全村7个村民小组实现水泥路入组,仅这一项就修了27公里;今年,他们正在修37公里的林间道路和断头路。

在勐梭镇班母村第十三村民小组,组长杨智城对路更有一段独特感受。

他的祖上从江西到云南来,先落脚澜沧县,再迁到西盟,住在班母村第十二村民小组,1997年搬到第十三组来。

搬迁下来“就是因为那里没有路”,他说。

现在,从十三组有一条路蜿蜒盘旋而上,已经通到了山腰的第十二组。

在这里,记者遇到了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浩。

这位云南农大毕业的干部曾经在勐梭镇担任多年副镇长,现在是西盟县农业局副局长。

他深切感受到,佤族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是从路开始的。

2016年每个村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这是佤族山乡一件大事。

这里每个村庄都有好几个村民小组小组其实是分散居住在不同山头的自然庄,相互之间相距远近不一,最远的有二三十里。

每个村民小组修通水泥路,可以说,路才真正通到农民家门口。

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佤族同胞,祖祖辈辈双肩挑扁担、两脚走山间,背负起千百年的佤族历史。

“病身最觉风露早”,山里人更懂得路重要。

最近几年,在脱贫攻坚和惠农政策推动下,西盟乡村公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如今,水泥路修到每一个村民小组,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深深地改变着这些村寨

余浩说:“路通了,就可以开发出很多优质土地,就能有更大效益。

”   班母村党总支书记岩上告诉记者,村组道路通了,他们耕作就用上了机械。

现在,村里有微耕机、拖拉机、割草机、耙地机等各种农用小型机械。

机械的使用提高了农田耕作效率,生产工具的进步从来就是生产力发展最显著的标志。

这种变化减轻的是人们的劳作负担,改变的是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

阿佤新居   伐木筑屋是佤族传统。

过去的住房都是竹木板挡墙、茅草铺顶,年深日久,竹木和茅草经雨水洇湿泛出褐色,远远望去,村寨暗黑一片。

但是,今天行走西盟乡间,总被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红瓦房或者蓝瓦白墙所吸引。

村寨寨展开的安居工程,让佤族山村脱去褐色,展现出靓丽。

鲜亮的村寨仿佛从缭绕的云雾间飘落的花瓣,随心所欲地散落在层层翠绿中,格外美丽。

住房变化对于佤族有着独特意义。

地基用料像历史的刻度计,形象地标示着佤族生活的变迁。

早年的佤族民居叫杈杈房,就是用两根长长的树枝交叉搭在一起,以茅草围起来遮风挡雨。

后来,佤族人开始盖起有地基的房屋,用四根粗壮的树枝支撑起四角,下面饲养家畜,第二层铺设木板,四周以竹板或者木板围挡成墙,用来居住。

这就是“木基”房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用土夯筑起地基的四角,叫“土基房”。

到了上世纪***十年代,土夯的地基被砖块和混凝土代替,佤族人住进了更加牢固的“砖基房”。

今天,已经很难找到“杈杈房”,连土基房也不多见,散落在村寨里的多是上世纪***十年代的“砖基房”了。

在勐卡镇班哲村第二村民小组,61岁的岩刀老人讲述了他几十年的“筑屋经历”。

1969年他们家从原来第三村民小组搬迁到这里,用茅草搭建起第一栋房子。

1976年,刚刚成家的他再次盖房子,修建的是“土基房”,黄土夯筑四根柱子作地基,上面搭建竹板房,下面一层饲养牛和猪、鸡等。

1983年,他们家翻修房屋,以竹篱笆挡墙,当地人叫“竹笆房”。

1988年,岩刀家又整修房子,这次虽然还是“土基房”,但房顶用上了铁皮。

这个房子一直居住了20年,到2008年他们住上了“砖基房”,房屋四角地基用上了空心砖。

2015年,政府安居工程实施,对农户住房改造给予补贴,岩刀拆除了“砖基房”,修建起2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的砖瓦房

房子总共花了26万元,政府补贴4万元,原有14万元积蓄都用上,又借了8万元左右,他们家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里。

“这两年砖瓦房已经十分普遍,几乎家家都要住新房。

西盟县委宣传部的佤族姑娘魏琳霞在中课镇驻村5年,感触很深。

她说,刚刚下乡的时候,一个村子里间或才能见到一两户砖瓦房,这两年每个村子都成了砖瓦房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2015年5月,云南省委提出,“情往边疆洒、项目往边疆放、资金往边疆流,先要把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居工程,民生事项办好”。

7月30日,西盟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正式启动,他们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11333户农村危房改造和1513户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

按照当地政策,农村居民危房改造每户可以得到4万元补贴。

这个标准保证最贫困的农村五保户能住进3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里。

记者走访了不同类型的8个村民小组,当地修建砖瓦房的成本价最高1300多元,最低1100多元。

这项政策激发起佤山村寨改善住房的积极性,在山乡看到的大都是60多平方米左右的新盖砖瓦房

西盟县以“安全、适用、经济、功能完善”的理念和传统佤族民居原型元素,设?出60—100平方米80种户型图和14种效果图供农户选择。

所以,在不同村寨看到的是各异的风景。

安居工程西盟近50年来从没有过的新跨越,整体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安居问题。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理解,这里说的“整体解决”至少包括几个方面含义:一是农村每户人家的住房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尤其是贫困户和最没有盖房能力的五保户。

4万元政策补贴可以保障他们都能住到砖瓦房里;再一个是所有村庄都实现了“居者有其屋”,2015年以来推进的安居工程几乎是普惠的;还有一个是住房结构和房屋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换代,“木基”“土基”“砖基”都已经不再是衡量标准,佤族同胞直接住进了混凝土结构砖瓦房里,房屋仍然有上下两层的,但下层已不再是牲畜家禽的“窝”,做到了“人畜分离、厨卫入户”。

不平衡性是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一个任务。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限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加严重。

在少数民族社会内部,也存在农户农户之间的差异。

扶贫攻坚政策推动下,西盟农村不仅每个村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而且家家户户住上了砖瓦房,这个历史性变迁有着耐人寻味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扶贫攻坚本身是少数民族地区赶上全国发展步伐的过程,更是各民族平等在更?V和更深程度上实现的过程。

村寨之变   路通之后,佤族同胞住进新居,佤山村寨发生了很多细小变化。

这些变化也许仅仅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状态,但其社会意义很值得观察和品味。

记者的感受是从村民小组打扫街道卫生开始的。

中课镇有一个窝笼村。

这个村第六村民小组以打扫街道卫生出名,他们已经坚持了11年,最近刚刚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记者穿过长长的橡胶林,沿着蜿蜒的水泥路来到这个小组,碰巧见到了最早倡议打扫卫生的村民小组原组长水拉。

这位51岁的佤族汉子2005年到2009年担任村民小组长。

那些年,他前前后后到过昆明、澜沧县、孟连县等城镇。

“最羡慕人家的干干净净,绿道上连一个烟头都没有。

”水拉说,他的愿望就是把家乡的卫生也搞得干干净净。

当时,小组街道都是土路,没有人愿意打扫。

“我先从自己的婆娘开始做工作。

”他给爱人打比方:早晨起来要先洗脸、梳头再做饭,这样做出的饭人们才爱吃。

村里的事也是这样,每天把街道打扫一遍,干净了人们就愿意来。

水拉动员群众,从2006年开始,每天安排三户打扫街道卫生,后来是六户一个组,保证天天有人清扫街道。

土路还没有硬化,扫地人必须忍受飞扬的尘土。

他们戴着口罩坚持了下来。

2007年,政府帮助小组进行道路硬化,村里人打扫卫生的劲头更足,也更认真了。

2009年,第六组被评为县级文明村,2015年被评为普洱市文明村,去年又获得云南省文明村称号。

第六组的面貌变了,其他组跟着学起来。

窝笼村委会副主任岩勇告诉记者,现在全村都学习这个办法,天天打扫街道。

其实,在西盟县这样的故事近两三年越来越多。

佤族村寨对于村落公共卫生的自觉性,主要来自于村庄的变化。

永广村第一组是在搬迁之后开始自觉打扫的。

原来这里只住了两户人家,2008年政府把移民小区建在这个组,一下子搬下来93户。

村党支部书记说,村里铺上了水泥路,路上再有牛屎、泥巴,看上去就很不舒服了。

村委会要求大家打扫卫生,几乎是一呼百应,这项工作就推开了。

刚开始还要村干部督促检查,保证每天打扫一次,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看见有脏东西,随时清扫。

尽管2009年永广村第一组就有清扫公共卫生的习惯,但全村7个村民小组并没有跟上来。

2015年全村按县里规划进行安居工程建设。

房子建成之后,其他村民小组都感到“乱”。

这时,村党支部决定推广第一组清扫公共卫生的做法,很快就推广开了。

佤族村寨千百年来散落在重重大山里,居住非常分散,村落人烟稀少,人们并没有公共卫生意识。

这几年,随着安居工程的推进,不仅异地搬迁形成了好多移民新区,就是原有村寨的住房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基础条件的改善给人们生活观念带来了极大变化,自觉清扫公共卫生就是这种变化的表现之一。

其实,居住条件改变而带来的变化远不止这些。

因为历史原因,佤族人积累意识并不强。

采访中记者曾经产生过一个困惑:一个农户养六头猪,按市场价格,每头猪至少可以卖一两千元。

他却坚持说没有收入,这个不能算收入。

后来,镇领导解释说,当地人的传统是谁家杀猪,全村人都来吃。

家家户户都这样,所以,养猪是杀给大家吃的,在当地农民意识中可能真算不上收入。

因为政府补贴之外,每个家庭都需要自己垫付一部分资金,所以,住进新居之后,每个家庭多少都有些经济压力。

这种压力改变了当地农民生活观念,外出打工的人多起来。

记者没有得到这几年西盟县外出打工人数增减的统计数据,但是,村里人普遍感到,出门打工的人多起来了。

永广村第五组的尼板耐就是得益于儿子夫妇两口外出打工的收入,才盖起了新房的。

他说,儿子打工5年都没有给他们带回来过钱,挣多少花多少。

去年安居工程给家里盖了新房,他今年就交回9万元。

“他们已经说好了今年春节不回来,”尼板耐说,“儿子计划明年在新房傍边加盖一个伙房,把现在的伙房也搬过去。

”   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是一个民族最普遍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反映,也是这个民族共同的遵循,反映着人们最普通、最广泛的思想意识。

刚刚几年工夫,住房结构变化和村寨面貌改善,就促使佤族同胞自觉形成清扫公共卫生的好习惯,正在改变他们的生活观念。

这种改变似乎难以说出有多大,却有着重大意义。

甚至可以说,这是佤族这个古老民族住进砖瓦新居之后,向生活文明现代化的再一次迈进。

产业成链   路通了,新居有了,接触到的一些乡村干部都说,现在考虑最多的是产业发展。

一个驻村扶贫的干部感慨,在这里扶贫一缺人才,二缺组织起来。

勐卡镇班母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同志认为,精准扶贫目前最难的是精准选择产业,产业选准了,才能保证稳步脱贫。

肉牛养殖西盟县正在推进的一项扶贫产业。

产业化形式依然选择了公司带动农户

他们引进云南省三江并流农业科技养殖公司,以“企业(三江并流公司)+平台(县扶贫投资公司)+贫困户”的组织形式养殖肉牛。

目前,已完成勐梭镇3个肉牛养殖小区、新厂镇3个养殖小区的建设,正在建设勐卡镇2个养殖小区和力所乡1个养殖小区,还规划翁嘎科镇和中课镇4个养殖小区。

现在,进场种牛、肉牛有1500头,种植饲草饲料7000亩。

肉牛产业化形式上看,是在传统养牛方式中增加一个企业。

农民过去是把牛直接卖到市场上,现在则由企业集中销售。

有了这个企业,农户收入不仅有卖牛钱,还会增加其他方面。

现在看,产业化养牛对农户带动作用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认养牛,就是农民认养公司的牛,按照自己的放养方式养殖;再一个是种植饲草。

养牛企业规定,建档立卡户认养一头牛,提供饲料收入2100元;参加养殖培训补助400元;加上入股分红,每年认养肉牛贫困户收入可达到2900元以上。

饲草种植主要是种植青贮玉米和皇竹草。

这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新厂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他们那里3个养殖区,养了907头牛。

他们的计划是养到1400到1800头牛。

养殖区带动2700多亩青贮玉米种植。

这里一年可以种植三季,每亩地一年收入2100多元。

目前,已有700多户老百姓种植青贮玉米,其中463户是贫困户。

西盟县乡村干部发展产业的眼光大都盯在茶叶、甘蔗、高山蔬菜和养猪、养牛这样一些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上。

简单看上去,工业化发展思路在这里似乎不明显。

但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这一方面与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农业发展水平决定的。

从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起步的产业化,在扶贫实践中发挥着独特而有效的作用。

勐梭镇班母村第十三村民小组杨智城多年前就养猪,一直想通过饲养业为乡亲趟出一条致富路。

他们饲养的是当地传统的“冬瓜猪”,学名叫滇南小耳朵猪。

2006年,他争取扶贫项目支持,给小组19户农户建设了砖砌的猪圈,养殖冬瓜猪。

为了能更好销售,他还联合其他几个村民小组养殖户,成立了“班母村养猪协会”,统一价格,统一收购,统一拉到普洱市找销路。

但是,养猪在这里最终没有发展成一个致富产业。

现在西盟县引进一个食品公司,对冬瓜?i进行精深加工。

杨智城又“重操旧业”,信心十足地发展起养猪来。

龙头企业把山山岭岭的农民组织到了产业链条上,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则成为组织农民的直接形式,支撑着脱贫产业的发展。

这是记者在西盟县看到的生动实践。

新厂镇永广村有2200多亩茶山,茶叶是传统产业。

但是,多少年没有品牌,没有集中经营。

2010年,一个外出打工者回村办起了茶业合作社,吸收327户农户参加。

他们对茶山实行统一经营管理,雇用村里农民劳动。

去年一年仅发放茶农劳务工资就有130多万元。

合作社对农民进行统一培训,提高了茶叶加工水平,使永广村的茶叶大大增值。

村里还有1700多亩核桃树,因为管理跟不上,现在还有挂果。

村党总支书记说,也要成立核桃种植的专业合作社,来管理这片核桃树。

产业成链催生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也初步尝到了合作起来的好处。

西盟县农村安居工程开展以后,建设单位遇到一个困难:找不到工人。

勐梭镇做了一番农村劳动力调查,发现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还是很多的。

建设单位和劳动力之间缺的是把劳动力组织起来。

于是,班母村成立了红太阳施工队,主要是为建筑工地寻找工人,承接建筑工程施工。

随着安居工程进展,建筑任务减轻,但组织起来的农民又找到了新的领域,他们把施工队拓展为红太阳农村专业服务合作社,开始参与农业开发和小型工程的承揽。

今年,村里第八村民小组1000多亩皇竹草需要收割,这个活就是红太阳合作社完成的。

村党总支书记说,合作社最大的特点就是“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脱贫才更有希望!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