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影:犹太难民在上海

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

为了纪念70年前“上海犹太人故事,陆志德,曾经生活奥地利的中国画家,深入观察了上海犹太人的历史,以他自己的艺术方式呈现了当时动人的故事

毕业论文网   那些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上半叶定居在中国的犹太人由于没有受到宗教信仰的歧视,得以积极地融入中国的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区生活中,并且与之成为一体。

就在世界的另一些地方,犹太人不断遭受着屠杀及反犹主义迫害的同时,中国,向犹太人提供了一个避难所。

历经多年,犹太人在如哈尔滨、上海一些城市的存在,使得犹太人与中国人民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纽带。

这一纽带力证了历史,也力证了那一独特的共存关系。

――以色列驻华大使 海逸达博士   画,是艺术,也是心声。

总有一些朋友问我,怎么会想起以犹太难民故事为题材来创作的, 其实,这是一种缘分,也是我心中的一个情结。

1989 年,我从留学多年的日本来到奥地利

一天,在维也纳的一家超市,我正与同伴用上海话进行交流,突然一位老者来到了我的面前,“阿拉也会讲上海闲话,大饼、油条、荡马路……” 就这样,因着一句上海话,我,一位来自上海的青年画家,与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海因茨?格林伯格奇迹般地邂逅、相识。

海因茨奥地利犹太人,五岁时曾随父母一起在上海度过了八年的避难生活

他说,正是因为上海的接纳,才使得他们一家免遭纳粹的屠杀,所以一看到中国人特别是上海人就感到分外亲切。

海因茨的邀请下,一有时间我便参加维也纳上海犹太难民沙龙,老人们热情地帮我提高德语,让我尽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我则教他们说一些上海话,陪他们一起沉浸于对上海的回忆。

在那里,我又有幸结识了奥地利艺术大师埃尔恩斯特?福古斯

埃尔恩斯特的父亲也曾在上海避难,他同样对上海充满着感情。

2004 年,我的第一次海外画展在维也纳开幕, 格林伯格特意组织了一个犹太艺术乐团前来助兴,福古斯也前来祝贺。

“作为一名中国的画家,你可以从历史题材着手,用作品给后人以启示和教育。

”这是埃尔恩斯特?福古斯这位艺术大师对我的教诲和启发。

将西方画法和中国画技法相结合,用手中的画笔讲述犹太难民上海故事,这是我心中的一个情结,也是我的一份荣幸。

雪泥鸿爪,愿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画面,能激起你心中的片片涟漪。

(摘自《善良与包容:犹太难民上海生活绘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编辑:沈海晨。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