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时缩减背景下动物学及其实验课程教学改进尝试

学时缩减背景下动物学及其实验课程教学改进尝试。

动物学是一门具多种分支学科的基础学科,除了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之外,也是很多综合性院校及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通常是学生进入大学首先接触到的专业课[1],包括动物学理论与实验课程。近年来在全国高等院校大幅度削减学时的大环境下,动物学教学也经历着学时逐年缩减的境况[2]。从过去有的院校全学年开设,到现在单学期仅三、四十学时的理论课,学时数大幅缩减。面对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要求,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十分必要。同时,作为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高质量的动物学教学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3]。为探讨如何在学时缩减的条件下,既保证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专业综合素质的目的,笔者近两年来在动物学及其实验课程中分别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尝试。  一、动物学理论课调整  1.突出教学内容主线。首先在原动物学教学大纲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精简与主线的突出。以动物演化为线索,突出进化历史中发生重大质变的事件,例如细胞、体制、胚层、体腔、体节、脊索、脊椎等的演化或飞跃及其演化意义,强调不同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意义,使学生能结合动物个体和系统发展的内在联系来掌握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秉承上述总体授课思想,对动物结构特征的讲述要注意横向、纵向两个联系,横向联系动物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让学生理解动物体所有的形态结构特征都是为了适应其特定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纵向联系其他近缘动物类群,让学生理解新结构特征出现的重大演化意义,以及动物是如何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到最终演变为复杂而高级的脊椎动物的整个演化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除系统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及地位,动物在工、农、医及环保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在讲授每个类群的分类及代表动物时,随时联系实际应用、联系最新学科发展、联系媒体关注的动物方面焦点新闻等,可补充仿生学(例如鲨鱼服、雷达)、动物生态学(例如生物入侵)、保护生物学(例如濒危动物成因、保护措施)等多方面的应用或研究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眼界,同时也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意识。  2.加强启发与探究式教学。因为动物学授课对象一般为低年级本科生,理论课授课方式不要完全颠覆传统的讲授方式,但要增加启发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比重。根据授课内容特点,例如大量动物形态结构特征知识,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使授课内容更加直观,形式更加多样化[4]。动物学课堂要多使用图片和多媒体视频,可通过大量浏览国内外著名的动物纪录片,将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片段剪辑成独立小段落,以利于课堂使用。将传统的由教师给学生灌输的讲述方式,转换为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讲授动物形态结构特征前,可先不直接给出知识点,而是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去推测,或提前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去户外或实验室观察,由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出该类群动物是如何在其形态结构上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同时增设问答、讨论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纠正,最后再讲授书本上的知识点并总结。  还可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了解最新研究进展。例如在讲授爬行动物一章时会涉及恐龙及其灭绝原因的探讨,讲鸟类一章时会涉及鸟类的起源,这些均可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最新研究文献,撰写读书报告,甚至让学生自己来做报告。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眼界,锻炼了综合能力。  二、动物学实验课改进  1.精简重复性实验操作,增加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对实验课程内容及其相应教学方式也进行了改进,主要体现在整合或精简实验技能重复要求的内容,增设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环节。首先,整合并精简以显微镜观察装片为主的实验内容精简部分解剖实验,这些实验学生操作技能上的训练存在雷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太多新意,可通过其他教学方式部分取代。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适当将其中的部分内容调整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例如将小鼠的解剖与观察实验进行调整,仍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将内部结构的解剖观察调整为小鼠习性与行为观察,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小鼠的学习行为。  进行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提前向学生布置好实验任务,讲清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也可适当给出建议方案。学生的设计方案需提交老师审核,经老师提出意见,确保方案合理可行后才可实施。学生提前自行制作相应实验装置。实验课上各实验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教师整体辅助和监督,最后检查、总结即可。学生完成实验后要求按照科研小论文的结构完成实验报告,要用图表形式呈现实验数据,要交代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基本科学论文要素,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科研训练。同时通过自主实验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寻找科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进行实验记录。过去动物学实验的报告很多要求以绘图方式呈现[5],但绘图耗时长,当堂绘图所占时间过多,会挤压动手操作时间,且学生绘图水平参差不齐,绘图结果往往并不能真实体现学生掌握情况。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拍照或拍摄视频,因此可利用拍照来部分取代绘图。例如在鲫鱼、牛蛙等动物解剖实验中,可不再要求学生绘制内脏原位示意图,而是让学生拍摄动物体解剖原位照片,后期在照片中标注和说明各部分结构。还可拍摄器官组织的细节放大图,或记录解剖不同阶段内部结构所呈现的不同状态,此外,也可用视频记录器官、组织运动,如心脏搏动、血液流动等,这些仅靠传统的绘图手段均无法获。

本文由收集整理。

得。通过多媒体手段记录实验结果,能极大地丰富和扩展实验资料。学生也通过记录、标注、说明过程巩固了实验教学内容。曾有学生提交含有说明字幕的实验记录视频,经过精心剪辑,制作精良,效果非常好,可用于课堂教学推广。同时学生仍要上交纸质实验报告,部分实验内容根据要求保留传统绘图。这样传统与现代记录手段相结合的实验报告完成方式能达到充分提高学生积极性、强化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