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的文字

人民币上有五种文字,就是:汉字蒙文藏文维文壮文

下面以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为例略加说明: 毕业论文网   汉字是国家通用文字,是国内各民族间交际的工具。

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创造的文字,自殷商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四百多年,一直延续至今,未曾中断。

汉字记录的是汉语的语素,所以叫语素文字;构成汉字的字符主要是意符和音符,所以也叫意音文字

“万”,大写是“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f”。

人民币上用的是大写数字。

大写数字里的“贰陆”是简化字,相对应的繁体字是“?E?”。

新中国建立后,对汉字进行了简化。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里的“国”和“银”是简化字,和简化字相对应的繁体字是“??”和“?y”。

人民币背面的右上角有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意思是“中国人民银行100”。

这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左上是蒙文,右上是藏文,左下是维文,右下是壮文

从形体上,这四种民族文字比较容易分辨。

蒙文从上向下竖写,行款是从左向右。

藏文印刷体辅音的上部都有一横,基本齐平。

维文是流线体,从右向左书写。

壮文用的是拉丁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相同。

蒙文也叫蒙古文,用来记录蒙古语。

蒙文创始于13世纪,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款都和回鹘文相似,称作回鹘蒙文

蒙文经过陆续改进,字母数目逐渐增多,拼写法日趋严密,到17世纪发展成为现行蒙文

现行蒙文有29个字母,其中5个是元音,24个是辅音

蒙文字母的写法在词首、词中、词末各有一 定的变化,更便于连写。

藏文是用来记录藏语的。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派他的大臣图米桑布札赴天竺(古印度)学习梵文和佛法,学成回国后仿照印度梵文的天成体创造了藏文

藏文是表音文字,有34个字母,其中有4个元音和30个辅音

藏文自左向右横排。

词不分写,音节后加点表示音节界限。

藏文的正字法进行过三次大的变革,使藏文更加简明,最后形成了现在的藏文

藏文字母的数量和单词拼写法都适合藏语的特点,至今使用了1400多年。

历史上用藏文书写和编译的文献十分丰富,对于藏族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维吾尔文简称维文,是用来记录维吾尔语的。

公元7世纪,维吾尔族就用突厥文作为文字

到了10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回鹘文代替了突厥文。

11世纪,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阿拉伯文代替了回鹘文,成为现代的维吾尔文,自右向左横写。

维吾尔族在1965年至1982年间推行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主要在学校中使用。

1982年9月起恢复使用老文字

现行的维文有32个字母,其中有8个元音,24??辅音

为了便于连写,字母在独用或出现在字首、字中、字末时有不同的写法。

壮文,是用来记录壮语的。

壮族原有一种方块壮字,是借用汉字或者仿照汉字自造的汉字类型的字,有很多异体字,各地写法不统一,掌握的人数很有限,没有成为正式通行的文字

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壮文,1957年开始用来扫盲。

“***”时停止推行。

1980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积极筹备恢复壮文培训、出版和推行等有关机构,同时对壮文方案做了部分修改,废除26个拉丁字母以外的字母

修订后的壮文方案于1982年3月20日公布推行。

摘自《咬文嚼字》。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