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_立言名字过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古圣先贤在世间立德、立功、立言,尤其学富五车的读书人、修行者。

教书育人,讲习说法,言传身教,这些古老的立言方式,在远古时代的文明传播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老子出函谷关作五千言而传世,孔子著《春秋》而亘古流传,马克思著《资本论》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司马迁作《史记》名垂千古。

文字的作用,尤其参透世间万相的经典,是人类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璀璨明珠。

一九六三年,“中国文化大学”聘请南师担任教授,这是南师在台湾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南师接到聘书后,他写了一首诗:   门外忽传走转车,   聘书递送却愁余。

自从长揖山林后,   又向人间填表书。

后来,辅仁大学也邀请南师学生讲哲学讲禅宗

辅仁大学和中国文化大学都是私立大学,规模和名气都相当大。

后来,南师名气越来越大,教课很受学生的欢迎,教育部想给南师特批一个教授资格,几次派人登门,请南师在一张表格上签名盖章,给他颁发教授资格证书。

南师就是不签名盖章,他对来人说:“麻烦你跑了好几趟,真对不起部长和你,并非我不识抬举,不通人情,无奈我从来不想取得什么资格,我不想把我这些不成文的著作拿去请人审查,我当然不能在申请表上签名盖章。

”这就是南师!   大约在一九六六年,应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邀请,南师到台湾三军各驻地巡回演讲。

在高雄冈山空军基地演讲,蒋介石亲自聆听,有所感悟,回台北后即命令成立“复兴中华文化委员会”,蒋介石亲任会长,请南师主持实际工作。

但是,面对送上门来的这份厚礼,南师婉言谢绝了。

因为,一方面,那样做不符合他一辈子做人的理念;另一方面,是他对蒋氏父子有看法,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后来他同别人谈起这件事的时候说,“以保持超然身份之故,婉辞美意”。

南师并不要求他的那些成年学生背书,但他要求学生在读古书时,要“以经解经史合参”,从原书里找答案,而不要被前人的注解套住了。

南师讲课,先是逐句逐段解释原书。

有些字句,千百年来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南师也会点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他经常说:“至少我今天是这样看的,也许,明天我发现自已错了,再改过来。

”   解释完一段原文以后,南师就进行发挥,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人情世故,信手拈来,可以说是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大家最爱听的。

有时候,还拿在座学生的事情来当例子,经常引起哄堂大笑。

诗词歌赋更为南师的课增加了色彩。

南师讲课,很有条理,逻辑性很强。

每次上课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头天晚上找好资料,第二天上午叫秘书复印出来,有时侯,手头没有他所要的资料,他就叫人到书店去买,或者给台北的学生发传真,请他查到了传真过来。

上完课以后,第二天,根据录音整理。

他讲一个多小时的课,学生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才能整理出来。

一节课整理出五六千字,整理好的材料南师得进行校对斟酌。

南师的三十多部专著大多都是这样出来的。

南师最满意的,公认整理得最好的,是《论语别裁》,这本倾注了南师和他好几位学生的心血,南师在本书前言里特别提到了蔡策先生,说他“不但记录得忠实,有时还详细补充了资料”,“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当时蔡策还在台湾《中央日报》担任秘书,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帮助南师完成这部六十多万字的巨著,确实功德无量。

南师30多本专著,除了《禅海蠡测》(1955年)是他亲笔所写外,其他著作、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都是他上课海阔天空地讲,之后由学生整理而成。

《南怀瑾全集》包括了南师的30种著作,以及与南师有关的4种附集。

这些著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儒家、佛家道家和文史诗词。

第一类儒学著作

南师说: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

“五经”指《诗》《书》《礼》《易》和《春秋》。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专属于孔孟之道的学术思想。

“四书”到两宋以后逐渐盛行而取代“五经”的地位。

南师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奥,而且每每有独特的见解。

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都是南师历年给学生授业解惑的讲稿。

第二类是佛学著作

这部分著作所占数最最多,包括《禅海蠡则》《金刚经说了什么》《圆觉经略说》《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禅与道概论》《维摩精舍丛书》《禅话》《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习禅录影》《参禅日记(初集,原名:外婆禅)》《参禅日记(续集)》《定慧初修》等17种。

在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

《禅海蠡测》是南师最重要的禅学著作,不仅纪录了南师毕生习禅的心得,也是一本禅宗正本清源、拔乱反正之作。

南师开宗明义地点明:禅宗以明心见性,洞达法性为宗旨。

广征博引,直斥各种文字禅、知解禅和口头禅,直探禅宗的活水源头。

南师着重阐明了禅宗与教理、顿悟与渐悟的道理。

佛法在中国大致有十宗之分别,禅宗以外各宗皆依教理(经、律、论)而言修证,禅宗则标榜“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第三类是有关道家学术的著作,主要是《老子他说》和《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2种。

此外,《禅与道概论》《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也有部分篇章是谈道家学术的,道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道家学术自老、列、庄诸子以下,“综罗百代,博大精微”。

自两汉后,道家一变而集于道教,到了近代社会,学者往往把道家文化视为迷信,南师早年曾钻研道家学术,深得其中三昧,因此对道家文化颇为推崇。

他曾说:在儒、佛、道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主张,普救众生,但出家修道的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

儒家以孔孟之学为归趋,偏重于入世,《大学》《中庸》有部分出世思想,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

道家的学问,老庄之学,可以入世,亦可以出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

第四类文史诗词。

散见于南师著作中,几乎很少有哪篇文章没有历史故事,南师的讲学之所以受欢迎,便来自于他引经据典的才华,历史在他信手拈来中,具有鲜活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词是南师一生的最爱,诗教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诗经》是最朴素的中国人的生活,唐诗是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宋词是婉约雕琢的青花瓷。

文史诗词使南师文化底蕴和中国士子那种倜傥风流,彰显得淋漓尽致大气。

在今天,全人类都以现代化为社会目标。

现代化虽带来了物质进步,但也造成了社会病态。

现代化的基调是理性化,理性主义获得最有力的表现是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技术实际上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品格。

人们逐渐把自己异化成物,生命成为物的附属品。

人们与自然疏离,与社会疏离,与家庭疏离,也与自己疏离,割断了与精神家园的古老联系。

人们仍旧把幸福、成功或创造视作生活的目标,但实际上已没有目标。

人们愈益被空虚、焦虑、烦躁、寂寞、孤独和绝望所煎熬,产生一种被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博格称为“心灵的飘泊”的感觉。

因此,如何安顿人的心灵,已越来越重要。

南师的讲习、著述,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弥足珍贵。

虽然南师的著述有值得商榷之处,南师立言是充满东方智慧的智者忠告。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