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锡纯山药应用配伍规律

山药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主产于河南、湖南、江南等地。

习惯认为河南(怀庆府)所产者品质最佳,故有“怀山药”之称。

霜降后采挖,刮去粗皮,晒干或烘干,为“毛山药”;或再加工为“光山药”。

润透,切厚片,生用或麸炒用。

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涩肠止泻之功效。

适用于脾气虚弱或气阴两虚,消瘦乏力,食少,便溏,或脾虚不运,湿浊下注之妇女带下;适用于肺虚咳喘,可与脾肺双补之太子参、南沙参等品同用,共奏补肺定喘之效;适用于肾气虚之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或遗尿,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及肾阴虚之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遗精等症;适用于消渴气阴两虚,消渴与脾肺肾有关,气阴两虚为其主要病机。

本品既补脾肺肾之气,又补脾肺肾之阴,常与黄芪、天花粉、知母等品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现代药理研究:山药对实验大鼠脾虚模型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对离体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等作用。

《金匮要略》治痨瘵有薯蓣丸,说明山药可治大病、重病。

所以然者,以该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且“滋阴又能利湿”,“滑润又能收涩”,加上药性平和,又无毒副作用,所以,张锡纯特以本品为主,随证配入它药辅之,用以治疗上中下焦之各种阴虚,或阴虚挟实之证,其效甚佳。

兹将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山药之应用,浅述如下: (一)山药配黄芪,治消渴甚效。

消渴之证,多由元气不升,或者说肺体有热,张氏则用擅治消渴山药,“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润肺生水,即以止渴”,用黄芪“助脾气上升,运其散精达肺”为基础,加知母、花粉,大滋其阴;加五味子“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急于下趋”;加葛根,升元气;加鸡内金,“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遂制成玉液汤。

同时,张氏亦以上二药为主,加生地、山萸肉补肾;加猪胰子以胰补胰,组成滋脾饮。

亦为治消渴之良方。

(二)山药配于术、龙眼肉,治脾虚久泻不止,气血不生,身体羸弱,将成痨瘵,效果颇佳。

山药扶脾止泻,于术健脾除湿,龙眼肉既健脾又补心也。

心者火也,脾者土也,火能生土,故补心即可使脾气旺。

代表方为扶中汤。

(三)山药配元参、大力子,可治阴虚痨瘵所致之喘咳。

何以故?以山药能滋补肺肾之阴,元参能启水上潮于肺,大力子润肺利气,故合之,能滋生金水而降肺气。

因此,张氏则以上药为基础,随证加味,并制成资生汤、醴泉饮、滋培汤等,施于上证。

(四)山药配生杭芍,用于肾脏真阴耗损,膀胱生热所致之血淋、膏淋、劳淋,其效甚验。

何也?山药为滋阴之良药,又为固肾之良药,以治淋症之淋涩频数,诚为有一无二之妙品,生杭芍清热利尿。

两者同用,滋而无敛其热,利而不损其阴,故张氏治上述三证,则皆用之,并随证加入固脱化滞,滋阴清热之品,遂制成理血汤、膏淋汤、劳淋汤。

不仅如此,张氏还将理血汤去白头翁、真阿胶、加知母、黄柏、泽泻,化裁为清肾汤,以治小便频数,遗精白浊,脉洪滑之证

同样,也用上方去白头翁、真阿胶、茜草,加大力子、车前子、粉甘草,而成澄化汤,以治清肾汤证而脉弦数无力,或咳嗽,或自汗,或阴虚作热之侯。

或以上方去白头翁、真阿胶、杭白芍而成清带汤,以治赤白带下。

(五)山药配三七、鸭蛋子(即三宝粥),治久痢脓血腥臭,肠中欲腐,兼下焦虚惫,气虚滑脱之证,效果可靠。

以为方中山药补肾气以固滑脱,鸭蛋子治痢,三七活血治便脓,且又止血治标,故用于上述虚实相兼之侯,是非常适宜的。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