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初步探讨

作者:狄东华,邵世坤,赵建忠。

【摘要】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2005年8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微创技术完成27例全髋置换术。[结果]手术切口7.5~12 cm,平均8 cm;手术时间50~95 min,平均66 min;术中出血量200~550 ml,平均280 ml;术后均放负压引流,24 h平均引流量100~370 ml,平均160 ml。平均随访时间2.6年(1~4年),未发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结论]后外侧入路切口微创行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是值得推荐的微创髋关节置换技术。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后外侧入路微创外科。

近几年来,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受到了重视。该手术采用特殊的暴露器械,在熟练常规手术的基础上,使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切口减少到10 cm以内,内部组织也做到尽可能小的损伤。本科从2002年3月至2005年8月有27例病人接受了后路小切口微创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现将初步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采用在本科住院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27例病人,男17例,女10例;年龄43~77岁,平均61.4岁。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头坏死9例,骨性关节炎7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均采用后外侧切口,术前常规检查病人,在X线片上用模板测量,预计假体的大小、颈的长短及股骨距截骨的位置等(图1)。病人全麻,留置导尿,术前30 min静脉给予抗生素。   病人侧卧位,前后骨盆固定。以大转子为标志,做长约8 cm稍斜切口切口长度2/3在大转子顶点的远端,1/3在近端。术中注意保护坐骨神经,髋关节后脱位,暴露小转子,小转子上1.0~1.5 cm处与大转子顶点连线截骨去除股骨头。髋臼牵开器暴露髋臼,髋臼锉磨至合适止(一般较术前所选的髋臼尺寸小2 mm);外展40°~45°和前倾位15°~20°打入髋臼,安放髋臼试模内衬。牵开器抬高股骨近端并保护近端切口,盒型骨刀在股骨转子内侧凿入股骨近端髓腔,髓腔锉扩髓至合适大小并保留髓腔锉,插入试样股骨头,试复位髋关节。检查下肢长度、股骨偏距、活动度和关节稳定性后,再行安装髋臼内衬,植入股骨假体,安装股骨头,再次测试肢体长度、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和外展肌张力。可吸收线将髋关节囊瓣和外旋肌缝合固定于大转子。放置引流管1枚,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1.3 术后康复   根据病人骨质情况、假体匹配程度和手术医生的判断,制定康复计划。由于本组病例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术后1周下床部分负重,但扶双拐或步行器辅助行走至少3~4周。   2 结果   手术切口7.5~12 cm(图2),平均8 cm;手术时间50~95 min,平均66 min;术中出血量200~550 ml,平均280 ml;术后均放负压引流,24 h平均引流量100~370 ml,平均160 ml。输血7例,平均输血量0.45 U,在术中或术后2 d内进行。本组病例3例有切口近侧皮肤擦伤,经及时换药治愈,未有深部感染发生。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好。本组1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年(1~4年),未发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图3、4)。虽有3例髋臼假体前倾角度偏大,但术中及术后关节活动稳定性尚可。病人在3~5周后均负重行走,步态正常,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平均得分为92分,功能优良率为93%。   3 讨论   目前全髋小切口包括前路和后路,前路小切口需要部分切断臀中肌和臀小肌在大转子上的附着,同时向近端延伸会伤及臀上神经,如果臀中肌和臀小肌愈合不良会造成持续的跛行和屈氏征阳性。如果是前外侧入路劈开外侧肌,则会在增加出血量的同时使股外侧肌后半部分失去神经支配。采用双切口微创置换方法虽然无需剥离任何肌肉的附着,同时髋臼的暴露和安装亦较方便〔1〕,但股骨假体的准备和插入需要附加切口纵行劈开臀肌,并要在透视下确认假体的位置和大小,整个手术需要在透视下监视,因此也未能广泛开展〔2〕。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