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后学科架构的多维思考

陈国恩 伯群 周晓明 汤哲声 何锡 谭桂林 刘川鄂 徐德明[编者按]国现代学已走年路程但作学科它还年轻。

这主要是指它架构和基规还不能说已定型。

问题新世纪再被热议就说明这学科还面临着新发展问题

因对起问题看法涉及对学科性质、学科评价标准、学科功能和发展前景理是牵发而动全身。

了深化国现代学史问题讨论刊特邀请了武汉学、苏州学、华师学、华科技学、湖南师学、湖北学、安徽师学八位教授进行对话。

他们对话有致也有分歧而分歧恰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到了学术界面前希望能引起关并共思考。

[提要]随着“国学热”兴起和通俗学研究进展国现代学科架构面临着调整问题

调整重要方面就是它起。

这次就起问题对话表达了三种见是认现代学史起应越“五四”向前追溯到晚清至少国现代通俗学起晚清;二是认现代学史起应从现代学与古代学区分上考虑还应坚持“五四”分界线;三是认国现代学应是现代国学即是种断代义上民国学

这些观各有己理据参与者由又将讨论扩展到国现代学科独立性、国现代学史断代标准、国现代学与民族传统学及西方学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国现代学历史起现代性多元共生[作者简介]陈国恩(956-)男浙江省鄞县人学博士武汉学学院副院长兼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现当代学研究。

伯群(93-)男浙江省湖州市人苏州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现当代学研究。

周晓明(95-)男湖北省枝江县人学博士华师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现当代学、传播学研究。

汤哲声(956-)男江苏省镇江市人学博士苏州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现当代学研究。

何锡(953-)男重庆市云阳县人华科技学人学院院长兼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现代学与国传统化研究。

谭桂林(959-)男湖南省耒阳市人学博士湖南师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现当代学研究。

刘川部(96-)男湖北省建始县人学博士湖北学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国现当代学研究。

徐德明(956-)男江苏省扬州市人学博士安徽师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现当代学研究。

[图分类]066[献标识码][编]039—80(009)03—0005—陈国恩国现代学已走年路程。

说它“年”是对近“晚清起”说、“民国起”说、“‘五四起”说折衷。

记得008年0月河北学召开国现代学研究会十届理事会二次会议上我们曾就国现代学科涵和外延问题交换些见但当限没有充分展开。

学科涵与外延问题提出反映了国现代学科如今面临着新情势。

比如“国学热”兴起也包括伯群教授领头通俗学研究所取得成引起了学术界对国现当代学学科架构新思考。

我觉得这变化影响将是深远从事国现当代学研究人不能不予以重视。

座要数伯群教授年长请先生先讲。

伯群我觉得有两问题很重要是牵发而动全身。

问题我们现代学史“起”是否应该“向前位穆”;二问题我们现代学史不应该是部单纯知识精英话语学史而应该是部“多元共生”学史

其实问题并不是新问题

从钱理群、陈平原、黄予平提出“0世纪学”新概念以已有多部“国0世纪学史”出现很多行已了现代学史应该以898年“起”。

而我认就像新学对《狂人日记》评价样——《狂人日记》是新学起标志性丰碑那么现代通俗学也应该有它划代杰作。

它应该就是《海上花列传》。

我将这部说视“古今演变”交接鲜明标志。

当知识精英学丰碑还要迟四分世纪才诞生它作通俗说优秀代表作已悄悄地开拓着国现代学处女地。

我认这部说从题材选择、人物设置、语言运用、艺术技巧乃至发行渠道都显示了它原创性革新才能也说明了国学即使没有外国学思潮助力。

也会缓缓地走上现代化路我们民族学身就有这种要与动力。

有人说“没有晚清何‘五四”是否定“五四”。

我认这是种误。

“何‘五四”是承认并重视“五四”只是说明“五四”不是凭空从天上下。

晚清有些先行者曾“孤军奋战”有集团曾“股突击”他们曾像萤火虫那样地发光;但是只有到了“五四我们才有能力展开阵地战形成了巨冲击波。

但是我们应该记得这前就有如梁启超“学革命”等等销垫。

“川汇海”这才有了“五四”!可是还有“星火燎原”啊!因国现代学史从何讲起就成了问题

问题是“多元共生”问题

我们多年直是将现代学史分成三十年或者从97年算起到99年止。

而我认截止到99年现代通俗学有将近六十年历史。

我把这六十年现代通俗学历史发展分成三段用“开拓启蒙改良生存。

兴融会”这十二概括。

我认通俗学有“开拓启蒙”功;而当受到新学界批判它“改良”己以得“生存”;发展到张恨水等作使它“兴”接着是张爱玲、徐訏、无名氏等作进行了道“超越雅俗融会西”工序。

但是多元共生不单单是雅俗共生问题部多元共生学史里还会有新学部多流派争与对他们各评价有少数民族学有世界华学也会有国民党学还有古体学(如现代段所写古体诗词)等等。

学史不等政治协商会议(定要有各方面代表)而是要以学位质鉴定才能进入学史

我们今天是处从“配合政治”渡到以“学位”历史发展程我们学科正处新有可阶段。

由这是长期艰巨工程应该充分科学论证与审美辨析双重权衡慎重推进才能得起历史打磨与淘洗这就要我们全体行群策群力努力完成。

我思考“向前位移”与“多元共生”这两不知各位有何见教。

陈国恩按照我理先生是想把现代学上限往前面推但先明确肯定这是通俗学围说。

通俗学起能不能作新学起?这涉及了现代学和通俗学关系。

通俗学是新学起与说通俗学是新学头这是两回事情。

如说是新学头对现行国现代学史体制不会构成根性颠覆。

但假如说它是现代学起话那情况就不了。

王德威提出“没有晚清何‘五四”?他思是晚清学欲望、知识、价值等已具有现代性这对提醒人们“五四”学与晚清学系是很有义。

问题按照这种对现代性理我们也可以从晚明学到相似东西。

晚明说欲望化叙事也很突出晚明出版业也已相当发达晚明商品济也已比较繁荣乃至史学界有人提出国主义萌芽开始晚明。

按照这样逻辑我们就可以把国现代学起进步推向晚明甚至进步推到更早话说和唐传奇话说欲望叙事其实并不比晚清说逊色。

这种系是化传统脉相承说明要化传统两阶段寻前系并不困难。

从更早诗歌和说当到些与晚明学相近因素都很容易像《孔雀东南飞》、《诗》里面对爱情描写等都是人心可是我们显然不能说国现代学从那已开始了。

我们现所理现代学包括今天主张国现代学发端晚清学者都是学科围提出问题都没有构这学科图。

可是我们所运用逻辑却存着使这学科独立性构可能。

问题可以分两方面是把晚清学、晚明学甚至更早学视国现代学头。

这没有问题

把《诗》跟现当代学系起也可以它体现只是民族化传承问题

二是把晚清学或晚明学当作现代学起。

这就关系到这学科独立存合法性问题

因仅从它跟古代学——实际上是两学科——系方面看现代学与古代学关系现代学起就不可能停止晚清肯定还可上溯到晚明甚至更早这实际上就取消了学科独立存基础。

这样现代学按我理实际上就不是国现代学研究会所面对现代学它可能变成某朝代学比如民国学或者华人民共和国学——具体命名是另外问题但肯定不是与古代学相对称现代性那样种现代学了。

我所担忧就是这么问题

周晓明我觉得思考现代学科问题要有“学科学”观念

换言当我们讨论现代学科些基问题比如说对象、起候首先要有学科观念

所谓“学科”其基含义是以学术分类基础科学研究分支;所谓“学科学”则是对这种学术分类理据、规研究分支发生演化及其规律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研究。

根据我理无论是学术分类还是学科发生多遵循十分重要原则即围绕研究对象取舍与展开。

我打比方数学主要研究数量关系和空形式;物理主要研究物质、能量、空及相关系;化学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性质、结构、变化等;传播学学科渊、方法则更庞杂唯有共研究对象——人类交流传播现象让它凝聚学科

学科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兴其分类依据主要是研究对象而非研究观念或方法。

这是学科学基原则。

按照这思路追问我们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我觉得我们研究对象不能仅由单角或维定而应当至少考虑以下三。

我觉得要考虑民族国尤其是国政体问题

无论是“国现代学”还是我主张“现代国学”首先都是“国”学而不是“美国”或其他什么国学因民族国不首先定了我们研究对象不。

其次还有国政体变化尤其是朝代更迭问题

事实上学观念、方法和容变化虽然是般学研究、学形态学考量重但绝不是学史分期依据。

比如从先秦到晚清都存人主义或人道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学脉络但你不能从它化、学精神上划分国古学分期而只能从朝代更替上进行学史断代。

要言首先要有民族国、朝代更迭学概念然才有古学形态和现代学形态概念。

晚清到民国学演化事实上包含了上述两种维变化。

我们考虑现代学对象候这两维都是我们应该考虑。

我陈国恩这观不能无限追溯。

除了国、国体这些尺以外我觉得还有识形态框架问题

我己体会是古代国和现代国区别就是它整识形态框架发生了很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主流话语、基术语——无论哲学、思想、政治和化——与晚清、“五四”话语、术语乃至表述方式都是不样。

晚清前说那套多数是儒;等到尤其是“五四”期就少见这些话语、术语——它们已退到很次要、边缘化位置。

这都说明了识形态框架、基思想预设和核心价值观念已发生很变化。

这些是国、国体以外衡量学质变非常重要东西。

三重要因素就是学性质/形态方面觉性问题

前代学里面比如说唐、宋、元、明学变迁都没有太明确地觉“我就是不质学”更多地只是认是朝代更替学、风格变化学。

但是唯独现代学或者新学里面它识到或者想力图做到“我是和不样学”。

这里存学主体、学“集体有识”诸层面我切割和认问题

那么从这种角考虑话现代学“集体有识”形成我感觉应该还是民国以这是发展。

结合国国体、政体和识形态框架变化看从晚清到“五四”这是折国学古代事实上随着清帝国衰亡而走向终结;晚清所关学改良问题到“五四”就彻底地向学新和旧问题

因学觉识学科分类依据首先当从纵向划分。

横向我很老师见。

学对象纵横切割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应该包含这些东西。

我们这新学概念长期是从性质上划分。

我们现不如超脱不应该是加或加法减法问题

作史话只要是“现代国”这空学都应该是国现代学或者是现代国学

这里面既有通俗学也有不通俗学;既有言学又有非言学;既有明新戏、国民党学又有共产党学;既有陆学还有港、澳、台地区学。

它应该是多元和开放。

现代国学对象把握还当包括汉语学和非汉语学。

这才是我们所谓真正现代国学完整面貌。

史应该从这角考虑学。

总思考我们学科对象我觉得纵和横结合起考虑比较实际。

汤哲声我想谈谈我观。

我始终认认定现代学发生期首先有很明确标准即现代学基性质是什么。

你如不把这性质搞清楚你就很难说是什么发生。

我觉得现代学发生期要根据现代现代性确定。

现代现代性是什么?我听到很多观但我总觉得缺了什么东西。

我认不能单从某种学观念变革论定现代学发生。

现代学发生期应该从三层面上思考是学观念是创作观念还有是生产基础。

多层面观念变革才能形成现代学发生期。

那么从这三层面角看现代学发生出现了什么变化呢?从学观念上讲是提出了“人学”。

这不错应该肯定。

“人学”提出显然是现代学重要变革这是我们人精神。

那么创作观念是什么?我觉得现代学创作观念有很多。

主流学观念还是把学作改造社会种工具它社会性很强。

现代学不像古代学那样将创作看作聊以慰或者送给皇上种歌颂品现代学要学创作进行社会改造和民众启蒙带有很强社会性。

三层面就是生产基础。

生产基础重要。

我觉得现代学生产基础和众媒体有很关系。

因古代学没有什么众媒体它完全靠己或者亲朋友出印刷。

这三层面必须结合到起才能考察现代学发生期因这是我们现代学独有东西呀。

那么根据这三层面变革现代学从什么地方开始呢?我认应该往前推。

先生见包括我见认就是《海上花列传》。

先生讲得比较客气认它是通俗学开山作。

我认现代学就是从《海上花列传》开始。

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海上花列传》学观念从某种程上讲是和“五四”期不这不我面再讲。

但是《海上花列传》提出了很重要问题那就是移民观念

移民观念从某种程上说代表是商业社会开始。

移民观念古代学几乎没有。

量移民代表了商品观念开始出现。

其次这候《海上花列传》(89年连89年出版)与紧接着面897年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以及90年梁启超《论说与群治关系》两构成了学创作社会创作观念

新说新国民嘛!社会改造和国民启蒙也就是说它已构成了创作观念社会性。

也就是更主要《海上花列传》刊登《海上奇》上。

《海上奇》是国部真正义上人学杂志这前有没有?有《瀛环琐记》。

但《瀛环琐记》是《申报》副刊集刊它不是了学创作是了报纸写作。

真正有学识是《海上奇》。

《海上奇》是韩邦庆人办杂志。

这杂志实际上是国学义上杂志。

所以说《海上花列传》无论是思想观念、创作观念还是它生产基础都合了现代学开始。

这是我观。

另外这段期现代学发生是不是跟“五四”样呢?不样。

主要表现学观念上。

晚清学主要是“国民学”“五四”学主要是“人学”。

二是“五四”期学启蒙是觉性启蒙即我要通启蒙改造社会、改造人而晚清启蒙是随着国落挨打我不得不这样。

某种程上晚清是抓到什么是什么而“五四”是有原则性有指导性。

两段参与者素质也不样。

这我就不展开了。

至创作观念胡适、陈独秀包括鲁迅他们所提出学工具论其实是和严复、梁启超、康有脉相承只不他们是另外层面上提出另外种工具论涵而已。

至三生产基础那就不用我多说了。

五四”期作们更加发挥了传媒作用特别是众媒体进行了些学创作。

因我人得出这样结论晚清到“五四”这段应该看作是国现代学发生期初级阶段而“五四”又上升到新阶段。

这两并起才构成了现代学发生。

《海上花列传》前学虽然有了现代因素但不能构成现代学发生期因它不合我讲学观念、创作观念和生产基础发生变革。

这是我二观。

何锡我觉得老师提出从通俗学这角研究把国现代学起上延到《海上花列传》确实是我们学科面临重问题

周晓明讲得对学史观念首先是学科观念问题

观念方面我们要两问题是从和空上讲。

因任何学科尤其像我们学史确涉及、空概念和空关系。

现代学原划分有流行惯例。

依据历史分期分成古代学、近代学、现代学、当代学这样几段落。

我曾《南京学学报》上写了专门讨论这问题认这种划分带有很强政治识形态色彩。

0世纪80年代以学史观念引进了现代性、现代化这么维。

我觉得有几问题要考虑像你刚才讲鲁迅、陈独秀、胡适工具论问题与梁启超他们晚清脉相承问题

整国学史、整儒传统——以道传统——始终是这传统。

因只有把与观念结合起讨论才能说得清楚些。

重要是这学科思想基础。

只有从学思想、艺术观念尤其是语言和思维变化即把和观念结合起才能对这学科边界作出正确判断。

目前用“现代国”这概念更具有空包容性这就不是我们原以单新民主主义或者以现代性标志所构筑学史格局了。

问题还有另外方面老师把它称多元共生。

其实多元共生还是有问题即有没有主导性东西呢?我们学史尤其是现代学史还要不要到诸如现代性这样核心价值?实际上我们观念变化包括思维方式、艺术方式改变是以整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基础是与整识形态框架发生变化紧紧相系。

因确定学史边界就不仅仅是、空问题还要考虑它基性质即学史观念所要二问题——它思想基础它观念形态它表达方式。

所以我认“0世纪国学”这概念将定是要因你只涉及概念世纪怎么办呢?世纪就无法涵盖。

现代学起延伸不仅仅包括现代、近代和古代关系还包括和当代关系问题

我觉得还是把“五四”前作它起更合我们学科对象和它基形态。

当然这程我们不能把它单化、绝对化而是要采取多元共生或者多元包容态对待研究对象;尤其是评价这些问题候思想标准和审美标准上恐怕还是要到主轴。

我认目前我们能够到比较合理思想主轴恐怕还是现代性而且这现代性包括语言变更包括叙事方式变化其实它是隐含着深刻现代观念变化或者说现代观念变化是和这些变化紧紧系起。

谭桂林我基上何锡见。

我也觉得学史研究应该特别重视史。

从史学角看对作品研究对某学现象研究我老师讲关《海上花列传》见。

《海上花列传》作者天才地感觉到了代变化感觉到了代精神变化所带社会观念变化这样作品每代都会有而“五四”以也有些写得很保守很迂腐作。

我觉得这都是类型问题

但是如从学科角思考现代学起问题这就不仅仅是史问题也不仅仅是从某部作品、某学现象就能说清楚问题

相反要从更高层次思考学科存逻辑前提问题

我觉得有两要我们思考。

是刚才讲观念问题

五四”期提出“人学”概念确确实实与前面晚清启蒙思想与再往前晚明代启蒙思想甚至再往前包括李泽厚曾说魏晋南北朝期国学已是“觉”、“人觉”这些观念有所不。

人主体性发现这是国学史发展思想脉络但是“五四”期人观念和这以前人主体性发现是不样。

因那期主体性发现是精神主体性发现是人和然关系所体现出种主体性发现。

而“五四”期虽然有消极主体性这是封建儒伦理和儒理性所造成影响——像李泽厚所说集体主体性而另方面“五四”期所建立起体主体性(灵和肉尤其是肉)、精神和身体结合起主体性确确实实是“五四”期才实现。

集体主体性和体主体性是不样。

即使与梁启超他们比较他们有很多共地方思想观念上有脉相承地方但是我看梁启超他们作品及其论说候有强烈感觉。

我发现梁启超他们更多不是讲“人”这概念他是讲“民”这概念。

“民”从定程上讲它还是群体这概念还是没有切入到真正体那里。

这和周作人概念、鲁迅他们所提出人概念有质不。

这是我讲逻辑前提问题

二逻辑上前提我从语言形式方面谈。

我觉得对“五四”期所提出语言观念评价和定位还是应该回到胡适他们当年评价语言学革命思路上。

胡适非常明确地表示白话运动实际上从魏晋南北朝佛翻译以及禅宗语录起就直存着。

那么到了晚清期白话运动更加兴旺。

但是胡适说了非常胆话把我们现所提倡白话运动和晚清所提出白话运动作了很明确区分。

这是质不样。

什么不样?就因他已把白话作主体已宣告了言死亡。

这都知道这是他划分。

从今天回头再看看这语言形式革命恰就那候也就是0世纪0年代或者0世纪初候呼应了西方化语言哲学革命变化。

它不是把语言作种工具。

而是更多地把语言作种主体作人类精神。

什么当胡适他们着重语言形式问题?他们不仅仅把它作种语言工具而是把它作种思想、思维方式革命。

这我觉得义上是非常重。

这不是般启蒙式工具。

汤哲声我插句。

刚才何锡和谭桂林讲我觉得都对。

是人学发现是语言学。

这是“五四”贡献谁也不能否认。

但是我又觉得你们两人观都少了标准。

你们只看到了“五四”学和晚清学差别没有看到晚清学和古代学差别。

晚清学和古代学有很重要差距就像梁启超讲“民”和孟子讲“民”是不样。

梁启超讲“民”某种程上是新国民孟子讲“民”是君民民。

当然“新国民”和“五四”期“人民”是有差距。

但是。

某种程上“新国民”某些因素可以作“五四”期新人性、新人民重要组成部分。

我考虑角恰恰和你们相反。

我看法是我们不仅要看到晚清和“五四”差别还要看到它们些相似。

这是我与你们观上差异。

我很赞王德威所说话“没有晚清哪有‘五四?”当然会有人问按照你和王德威这样逻辑我也可以这样推“没有唐宋哪有明清?”如这样类比话就不对了因明清和晚清有质区别。

这我刚才已从三层面上讲了。

我还是那句话晚清是“五四启蒙初级阶段。

不是说它们没有差别差别肯定是有但它是延续性程。

就像人婴儿与少年、少年与青年都是有差别。

虽说是人成长程质上致而不是从动物变成人。

谭桂林我还有三思也是回应刚才汤哲声所说“五四”和“晚清”系和区别问题

这是和传统系方式问题

五四”以前国思想化变革——也包括晚清晚清有所变化但还是包括晚清——有突出问题它都是己传统变革。

你看看国化传统每次传统变革或者是向己传统追溯比如前“七子”以复古形式进行学变革;或者朝横向发展比如说晚明向佛学寻理论支柱、精神力量是以佛入儒再批儒。

都是这样方法。

像位台湾学者就提出国总是这样种状态——以传统非主流力量反传统。

晚清期虽然发生了变化梁启超、谭嗣尤其是康有他们些政论、化理论借鉴了西方观念

《》引进了些西方词汇但是绝部分词汇还是佛学词汇。

所以我看了有深切感受这上他们和晚明是相似恰恰和“五四”新代不样。

五四”作从传统表述方式、概念、术语走出完全另种理论参照体系是比较完整西方参照体系。

这是“五四”以才有现象。

所以我刚才汤哲声所说谈“五四”候不能不谈晚明不能不谈晚清但如从逻辑起看把现代学史学科看我觉得无论是从表述方式还是从思想观念或者从它们和传统系从它们从事精神化变革这样种理念看“五四”前段作国现代学逻辑起还是比较合理。

何锡逻辑起历史起价值起我觉得这三起都是要综合起加以考虑。

另外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差距还应该看到系。

问题是系差距还是差距系?我觉得这是我们要讨论问题

究竟是差别些还是共性多些?由出发我们才可以判断它能否成现代学历史起或逻辑起。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所要探讨。

汤哲声这从理论上讲是对。

哪差距哪差别?事实上社会科学无法进行量化分析。

何锡这不是量化而是进行综合判断。

就像我刚才强调“五四”学整显性标志是话语系统发生了明显变化。

陈国恩刚才谭桂林提到胡适强调“五四”白话语言和以前白话语言区别问题胡适实际上是想证明“五四”学和晚清学语言上折。

他了证明“五四”学是新所以他要强调与晚清学区别。

现汤哲声要强调系目是了说明“五四”学和晚清学不可分割。

我认两者都是可以证明因两者是既有系又有区别。

五四”学有四方面折义是它有觉理论体系晚清学理论上觉性和系统性没有达到“五四”学水平。

二是它有深远影响“五四”学影响要超晚清学。

三是学是“五四”学基础发展起(周晓明插话这说。

)晚清强调人欲望“五四”强调人觉。

到底是欲望对学影响还是启蒙对学影响这问题比较复杂不王德威所看重晚清说欲望是比较超代不代人都有欲望冲动问题启蒙则是更具现代性标志义。

很明显学发展从思想观念到表现技巧是直接以“五四”学基础。

四是要考虑到当事者感受鲁迅、胡适们什么要把晚清学作批判对象?我们现不评论他们批判有没有道理现看起是有片面性但是他们什么要把晚清学当成学革命对象这历史现场感是我们不能回避。

这实际上是启蒙对欲望化叙事超越。

因“五四”期鲁迅、胡适等人突然识到启蒙是代要晚清学强调学消费娱乐性不合启蒙代要所以他们要重新搞次革命以表明他们要与晚清学划清界线。

基这四我倾向现代学起是“五四”前。

不是哪天而是这期。

这期里学表现出种觉现代性追从学观念、语言、技巧等方面影响到学发展。

问题复杂性晚清学也有它现代性面比如王德威所强调欲望。

从某种义上说这可能比启蒙主义影响还要深远因人总是有欲望而启蒙总归会完成它使命。

0世纪90年代以突然冒出很多“宝贝”叙事通俗学又开始流行这些现象似乎又证明学与消遣是连起学跟娱乐手有着更久远传统。

不我认学消遣娱乐性体现是世俗现代性精神。

世俗现代性形式是现代里面包装却是些比较世俗、欲望化、娱乐化东西这使它跟传统有可能达成妥协与和。

这可以释通俗学什么能民流行它也不跟传统刻对立。

启蒙现代性强调是人独立、思想由更富有代特征。

如不把现代学看作某朝代学我认就应该强调“五四启蒙主义现代性标准而不是世俗现代性标准。

这里我顺便说下周晓明提出“现代国”和“国现代问题包括何锡刚才提出把现代国理成段对它不作价值评判。

我有困惑你以什么标准确定这代是现代?你说这代是现代实际上已使用了现代性标准。

使用了现代性标准判定了代现代性就不可能不涉及对这代学进行价值判断。

现代”不可能仅仅是概念它也是价值概念“现代学”不可能把现代期所有学都包括进。

我举极端化例子比如现代期里汉奸学、法西斯学要不要包括进?我思是你不可能把“现代”作纯粹篮子把所有学现象都装进给以平等地看待。

学史是要选择要作出判断至选择和判断具体标准那是另外问题

但有可以确定现代学是相对古代学而言它基标准应该是现代性标准。

刘川鄂我根就没有想到现代学起还会成问题

我认现代学起是不应该有什么问题

什么近这些年有这么些新说法?这方面反映了我们学术研究深化和细化。

王德威观老师和汤哲声观都是给我很多启发。

现代学不是从天而降它肯定是有己头有些接通向因素。

实际上王瑶学史、唐弢现代学史都谈到了近代学些变革给“五四”学做了定程准备。

我基认他们看法。

近代有新因素不断增加有量不断积累但还没有到像“五四”那样整体变化。

我周晓明讲从学科识看“起”。

现代学史学科实际上就是我们学史观念对象化。

学整体性变化即质变化我认还是“五四”期。

周晓明所讲有我不就是说从民国期算起。

民国是从政局上变了但学上还是“五四”新化运动、“五四”学革命开始发生重变化。

我还是坚持以前比较传统说法就是97年学革命使学观念、学容、学形式、学语言发生了全面根性变化。

这种全面根性变化是我们判断学史型、起基础。

这不要我们太多讨论。

什么我们现特别强调把现代学由“五四”往前追溯呢?除了学术深化和细化使我们更清晰细致地看到了现代学与传统系和差异还有方面就是我们些学者研究心态发生了变化。

近十几年国社会济腾飞国人信心增反映学术界则是有些学者急从化上证明己传统种种优势。

化上证明包括“国学热”(也就是温儒敏教授讲“国学虚热”)、“热”、“孔子学院热”、“国验热”古代学科强势等夹杂着对“五四”怀疑批判声有重评“五四”、否定“五四”、推倒“五四”化传统。

面对“虚热”我们现代学科回应候有学者可能对学科身缺乏信心还有学者可能是出策略性考虑对“五四”重要性、对现代学与外国化学亲和关系没有0世纪80年代那么理直气壮地强调了。

像007年连会议上王富仁提出“新国学”概念想以融合传统和现代

我私下里问他你这融合问题也许理论上不能完全说清楚实际上也行不通。

古代讲孝现代讲平等;古人讲无条件忠诚现代人讲契约性约束。

现代性根人性而国古代化是蔑视人化没有民主、由、平等、性这样些人类明普遍性价值其基原理论如忠、孝、仁、义、节、烈等不能进行现代性化。

现代学正是次世界战全球化进程发生和发展它身即是国社会力图融入“全球”、被“全球化”部分。

鲁迅担心国人被“世界人”开除球籍胡适说国事不如人周作人要“辟人荒”无不是期望国人融入世界人、与全球先进化对话。

现代学价值完全是重建以现代学化价值取代传统国价值学观念、表现容、体形式方面都参照世界优秀学进行了全新改造。

新诗被称用汉语写西诗说戏剧散体和技巧也有了幅革新与当全球学面貌有了更多相似性。

五四”清楚地表明国现代和古代关系它不是然延续而是有反动。

怎么才能把它融合成统“新国学”?我觉得“起”问题不光是知识问题还有心态问题

正如陈国思以前所讲我们多强调和古代系反而忘了我们对外因素汲取这方面。

鲁迅说他《狂人日记》十外国说更直接戈里《狂人日记》启发写成。

郭沫若直接把歌德《浮士德》结尾“伟女性领导我们前进”(我觉得翻译成“引导我们上升”些)直接作《女神》开头这完全是西方观念是国传统没有。

歌德结论成了郭沫若“先验前提”成了国新学浪漫主义“起”。

当人们把新诗称作是白话写成外国诗也可以作例证。

再者现代作“五四”期比较强调回避传统影响面鲁迅说不要看国古代叶圣陶、茅盾都只承认外国作对他们影响。

(陈国恩插话闻多有形象说法“新诗是西化结合宁馨儿”。

)宁馨儿这是闻多说法。

瞿秋白把“五四”学称非驴非马学。

我以“五四”学是以国传统学与西方学相结合“拉郎配”。

是那些不甘心国落知识分子、启蒙强行拉。

所以两者总有些疙疙瘩瘩会嫌太“欧化”了(男性心)会又觉得太“回归传统”了(女权主体)。

徐德明我参与讨论是因对这话题有兴趣。

说实话对“现代学史起”问题我心里简直“莫衷是”。

因有多种参照我还难以断定取舍。

谈“现代”概念我们研究对象——那些现代作们那里用法常常与我们今天学科语境不样。

比如老舍96年战争结束到美国学里做讲演谈是国现代说。

现代说是从哪里开始?他举证重要标志是《金瓶梅》(艾支顿翻译《金瓶梅》有他参与)。

老舍不曾有精确理论界定。

周作人主张“现代”也不是我们今天涵老舍不定与周作人有多少系。

其实“现代性”西方也有那么多分歧。

就是说我们现使用“现代”是被言说主体赋予诸种不涵歧义概念。

致相当段就不对象使用“现代”概念涵仍然有区别。

晚清韩邦庆“现代”和梁启超“现代”是不样。

韩邦庆前当他把《海上花列传》写完还不是梁启超提倡“新民”现代理论候。

那么韩邦庆说有多少现代性成分呈现呢?就韩邦庆前有翻译学比如《昕夕闲谈》、《年觉》涉及是巴黎、波士顿等现代都市想象对当上海人客观上发生了不影响。

韩邦庆反映上海都市现代性方式和梁启超启蒙现代性是不样。

韩邦庆把现代生活各种因素用“穿插藏闪”结构表现出他别出心裁地完成了这任。

他说有各式各样“新”当然是现代但这不是梁启超“新民”“新”。

韩邦庆已现代立场上“厌古”《海上花列传》五十回有段古《秽史外编》我们这里多数版都把它删了。

这东西是什么?纯粹拿“四”、“五”和八股制艺开玩笑。

他己是属科举代对整科举制已然深恶痛绝。

他非常隐晦地拿“四”等开玩笑。

韩邦庆这种现代性往多少年若断若续然下子就体现张爱玲那里。

海外汉学们讨论现代性习惯由上海走晚清与三四十年代贯路线相当程地回避梁启超启蒙路线。

多年其实我也习惯了“五四”起说法。

可是旦考虑到具体对象从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到朱瘦菊《浦歇潮》再到张爱玲《传奇》就不得不承认那也是条现代嬗替路。

如单考量像上海都市现代化你把张爱玲和韩邦庆断开是极困难事情。

若是你仔细研下韩邦庆上海人生活到张爱玲其绝不像我们观念层面那样变革。

如你按照他们思考线路那是另样现代

具体说语言问题似乎“五四”是古白话分水岭但又不截然断开。

真正现代白话和传统白话差别就是句式语法朱光潜和浦江清等人说法是欧化长句具有更弹性、更思想包容性。

五四”前林纾是用古翻译外国说还用古写六部长他笔下有很长句子其实是西语多重关系表达但那是古——语法是现代西语却是古代。

这种语言是现代吗?太难回答了。

我们现对“起”抉择有了不标准老师以现代通俗说开端与王德威等海外汉学不谋而合基接近标准。

其实更具体层面上还有差别。

依我看可以再把韩邦庆往前推清叶候治年王韬等人做量工作但那些东西不是纯学。

从纯粹学角说韩邦庆确实有相当了不起现代性里面。

所以说起问题是没有问题

还有层复杂现象现学者不太守规矩了研究现代、当代又越界研究近代与古代。

他们面临着新问题那就是“古今演变”。

晚清是变化“五四”更是变化还又非要确定哪是正宗起多么艰难事情。

我看这起还是“权宜”。

我们做研究就是各抒己见不应强律。

至教课堂上还是讲“五四”方便而又简捷不至把学生弄糊涂了。

学科有不起说法绝不至就颠覆了这学科而是有了更部张力。

学术共体讨论方便我们从“五四”开始都说话。

如提到另外起就以会威胁到学科稳固那是不必要担心。

其实我们处处都会有分歧刚刚周晓明讲国体问题刘川鄂就有看法;而且识形态也不是唯或单纯可以有多种识形态不止是我们谈国政治识形态问题

我学术步伐历走得慢只寄希望通具体问题不断地建设接近更踏实、更科学、都能接受东西。

到目前止坚持说“五四”起也移前也可以学术共体当共讨论无非是出更坚定或者是修正性东西出这是漫长程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汤哲声我再插两句。

是新学起。

如你说是新学起绝对应该是从“五四”开始没有人反对我也见都没有。

现讲是现代学起这必须要把握住。

如说是现代学起我不从“五四”开始现代学起不能仅仅考虑人观念

二刚才陈国恩讲通俗学特可能并不全面。

因你反复强调世俗还有娱乐再有是情欲。

其实都对通俗学是有还绝不止这么多。

我们这里讲“通俗学”是什么呢?“通俗学”是以新学给它称呼。

某种程上讲它不叫“通俗学”它是传统学0世纪延续发展。

到新期它有了市场因素。

它不完全讲娱乐。

这是我补充。

伯群新学以“五四”或者说是以学史说以“学革命”起这是没有问题

但现问题现代学史以何起?多元共生学史就不只是“新学”元。

上面提出疑问像你们这样往上“延伸”上简直可以延伸到《诗》。

我认不存这样疑难。

“古”和“今”既有继承关系也可以有明确边界。

我认《海上花列传》是“古今演变”鲜明标志是因它有六“率先”显示了它多方面现代品性这是任何古作品所不具备。

是《海上花列传》将镜头对准“现代都会”不仅是它外观现代模式建设上而且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明显变异。

二是它虽被鲁迅划归“狭邪说”可是它突破了“才子佳人”模式。

封建社会。

商人是“四民末”可是工商发达上海商人地位迅速飙升它以被称“万商海”上海背景将商人作说主角“才子”则仅是扮演“清客”陪衬角色。

三是它率先选择“乡下人进城”这视角。

量移民进入都市是世界步入社会各国说所关“世界性”共题材。

四是作语言上胆创新这是吴语学部杰作。

胡适称它“语言”主张上也是次“有计划学革命”连搞语言革命胡适也实际上承认了韩邦庆是位先行者。

五是作者称他说结构是“从说部有”“穿插藏闪”手法是他独特我们不出他受什么外国长说影响可是他说结构与外国某些说结构是不谋而合这部说艺术上也是冒尖上乘作。

六是说发行方式也是现代化。

作者是国办人学期刊人《海上奇》是国学杂志他长就用连方式刊《海上奇》上。

这刊物又利用现代新闻媒体代印代售发行前和发行他《申报》上共刊登了3次广告作者用种现代化运作方式从取得脑力劳动报酬。

我上面所讲六“率先”就说明了“古”和“今”是不会无限“延伸”是分得开、分得清。

我脑子里精英学与通俗学是平等既然通俗学新学前约四分世纪已开拓着现代学处女地那么我们现代学史起“向前位移”就是值得重新考虑问题了。

另外我觉得晚清启蒙要分清“世俗启蒙”与“思想启蒙”也是很难。

正因西风东渐世俗生活就逐渐起了变化其就有思想与物质双重影响成分。

我们认定只有“五四”才是启蒙代其实关国民性类问题讨论晚清就已有了开端。

再说谴责说评价直是被某些学史所压低了。

胡适就说那些谴责说是应“浅入社会要”而写作他们发挥启蒙作用我们应该向他们“脱帽致敬”。

我认陈景韩《催醒术》是“909年发表‘狂人日记”。

它主题就是说先觉醒人会被人们误认“狂人”。

清末民初通俗启蒙性何止这些那是很值得研究课题。

我说“通俗学不是现代学史陪客”思是它也应该是主人现代学史是不能缺了“俗”翼。

这倒并非让通俗学定要占据分五十幅。

我们应该确立入史标准前提下国双翼现代学史体例、格局、份额、比重可以讨论由集思广益定这就有待国现代学史界行们深入研究新学也以“凭原始说话”精神样研究通俗学。

否则“要以新学主”这句话并非说它定不正确不“尚早”。

你没有研究通俗学如你说这句话那就是“先验”;你研究了“通俗学”摆出充分理由这句话才有了“科学根据”。

我们现代学史还应该孜孜不倦探与优选才能基定局。

不现国现代学史整体格局是必然也肯定会被打破。

我们新学直到0世纪0年代赵树理等作出现前基上是面向知识阶层它基上是以“知林学”主它缺了“草根学”“另半”或者说那“部分”。

存广市民阶层社会抹杀“市民学”是我们整部现代学史“软肋”。

周晓明我跟陈国恩区别是样术语彼外延和涵上理不样。

从性质上划分国学我们已吃够了苦头。

从“新学”说法开始到“新民主主义学”实践证明它们是带有很问题

现代学史作学术分类既是学也是史学。

史学界关历史划分已有些共识。

以国别论有英国史、国史。

国别史里面也可以有通史、断代史还有新近热门专门史。

我所理现代学史事实上是断代史。

它是这历史期和段这国学

因它有通俗学有这样学那样学这都是很正常。

至你说法西斯学如作这段存学史现象话也应该是可以作研究对象而被接受。

比如说哲学、思想史里面法西斯主义并没有被排除相关学科研究外。

我观是我们不能仅从性质上划分现代学作茧缚——苦苦辨析这属现代学那不属现代学。

我们致是断代史学里面允许有各种学形态比如你说“五四”以新学或者其他学。

这是我谈二问题

那么“现代国”到底怎么划分呢?现代性概念现代化思想现代化理论首先是社会发展理论这从国外到现都已有定评。

关社会现代化发展阶段性包括世界各国依次进入现代化分期也致有定评。

以国例从鸦片战争开始了早期现代化努力研究近现代史都有共识。

至什么我们要谈民国呢?因民国是共和体制它不是像原封建社会那种情况。

民国以政治制、济制、教育制等都已比较接近初级现代化些基指标。

所以说国从民国开始走向现代化具有现代国基形态或雏形这是比较公认东西。

至前面阶段比如说早期现代化它是程。

问题我想谈是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起问题也不能机械地理和发生问题

因发生是程虽然它有质变但它仍然是程。

通俗学是我们现代学很重要但它不是唯。

现代学发生是多与多元。

(编辑附记对话录音由武汉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俊整理发表前又请各位发言者作了审定并致谢。

)(责任编辑常山客) 相关热词 多维架构学科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