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80年代的乡村乌托邦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小姑娘,游走于乡村世界的边边角角,她看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迁,以及人性深处的裂变。

黛安,山东肥城人,教师,以写作散文为主。《月光下的萝卜灯》是其第二部散文集。

寒光下冷峻的命运。

丈夫宗耀触电身亡后,秋菊一个人拉扯遗腹子海棠。媒人跑断了腿,她始终不同意改嫁,她说,她和宗耀叔没过够。

傻子小草,“活脱脱一个外国美人”,未婚生子,和儿子快乐地生活。强暴她致其生子的二狗,媳妇“肚子还是隔空布袋”。

春桃姐姐是守寡一辈子的玉宝奶奶捡来的孩子,她爱的人另娶别人,她在婚礼当天投了井。

哑巴水莲嫁给了光棍三兄弟中的老三,生出的五个孩子,一个像老大,一个像老二,两个像她的丈夫老三,最后一个谁也不像。

青梅老师结婚了,对象却不是那个“提亮光光黑皮包、穿亮光光黑皮鞋的人”。

小满姐姐为了逃避给哥哥换亲,和她的男朋友一起跑了。后来哥哥把自己烧死,小满姐姐抱着自己的孩子回来了。

……。

乡村世界一个环环相扣的大集合,在散文集《月光下的萝卜灯》中,黛安一个个凄惨的故事包装到乡村的大环境中,以童年视角,温情地一个包袱一个包袱抖开。

故事更集中在“我”家人以及和几个姐妹中间,有亲姐妹,大姐、二姐、小妹,有村子里一起玩耍的姐妹,小花、英子、紫燕。大姐上了高中,考上了中专。下雨天,几个姐妹一起读书,大姐读《家》,二姐读《聊斋志异》,“我”读画本《西游记》。爹会吹口琴,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还会跳交谊舞,这在农村简直是“喜死人”。娘有“特异功能”,村里有发丧的,“那死去的人的魂魄就跟着娘到我们家里来了”。

黛安说,“描写故乡的清贫与寒凉不是我的本意,那只是背景。我的初衷是,找一根线,把那段时光里故乡人与人之间的情意像穿珠子一样串起来。”书分四辑,以一年四季为大概的纲目,分别是上阳春、醉花阴、深院静、白雪词,化用词牌,古韵与野趣紧密结合。五十篇文章,标题大部分为两个字,月光、繁星、春野、杏花……独具乡村生活气息,每个静止的事物背后,则是一个或温暖或冷峻的故事

五十篇短文,构成了乡村世界的五十个方向。延续着从沈从文、汪曾祺等先辈的道路,黛安将绵密的故事附着在乡村草木上。生命是有极限的,卑微而又生生不息,低劣却不低俗,堪称人生精准的隐喻。你看那些在文章中行走的人,皆为大写之人,爱得轰轰烈烈,死得坦荡无垠。

黛安的大量散文曾发表于《天涯》《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等名刊。《天涯》编辑赵瑜指出:“故乡对于黛安来说,首先是物理的启蒙。物是故乡的事物,理是故乡的事理。可以说,故乡的价值观,是一个人成长的底色。黛安生活在泰安肥城,齐鲁旧地,那里民风朴实,是传统中国的一张黑白底片。”。

民族旧影:礼失求诸野与桃源梦。

对消逝的乡村进行哀伤和祭奠已成为当下的热门文化现象,乡村就像一个散乱的博物馆,作为文物供后人瞻仰。此时的乡村,契合了文学最基本的功用。文学是什么?答案有很多,对逝去或即将逝去的情感的追溯是文学价值中值得重视的一环。

月光下的萝卜灯》,首篇即为《月光》,月光笼罩着村子,一天从月光开始,“我”出了家门,朝学校走去,“刀片一样的风贴着脚后跟钻进荡悠悠的裤管里”,“月亮渐渐淡去,天亮了”。月光不再是物化的月光,它有了一定的隐喻,白晃晃的大月亮开启了作者的童年,也开启了这本精致的散文集。

最后一篇,经历了一年四季的轮回之后,冬天的末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开始制作萝卜灯。我和姐姐制作了十盏萝卜灯,奶奶屋里放一盏,爹娘屋里放一盏,院子里放一盏,大门两侧各放一盏,石碾上放一盏,如意婶婶家门口放一盏,池塘里放两盏,最后一盏送给鳏夫年谷爷爷。放完了灯,所有的祝愿在村子里游荡,“我”和姐姐走回家去,“长长的胡同里,每个大门口都燃着两盏萝卜灯,暖黄的灯光,和月光一起,照着我和姐姐回家的路。”又是月光,仿佛一年前的那盏挂在高高的天上的月亮,照耀着天底下的乡村

个体命运与整体的轮回合二为一,可以说,此时的村庄,不仅是简单的存在,还是精神高地上的堡垒,童年也不再是童年本身,而是一个久远的乌托邦

黛安的文字和她的名字相似,她的文字里有月光的香气,有被雨打湿了的黛色砖瓦的况味。她在文字里重建了她的故乡,她甚至用文字将故乡酿成了一壶酒,将阅读的我们灌醉了,醉倒在她的仓皇而羞涩的童年,醉倒在她故乡的树下、月光里,一声忧伤的呼喊里。”赵瑜说。

一个小女孩的田园乌托邦,留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那是一个民族的旧影,是时代之觞与梦想的自留地。什么样的旧影能够左右我们的思考?那是不断回旋的过去的痕迹,是散落在民间的能量,是被丢弃而又无法忘记的家园之殇。

汉代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言:“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孔子所谓“礼失而求诸野”,“野”构成了文明崩塌之后重建文明的“救命稻草”。观今日之相,野在哪里?当然在民间,民间又在哪里?乡村是民间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宗法世界崩塌之后,新的世界在艰难中建立起来,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文明深处的基因不断流失,乡村已成为城市文明的垃圾场。当此之时,礼失之后,到哪里去访求新的伦理制度?

黛安以温情的方式,重述乡村记忆,这不是她一个人的记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那些印证在最通俗的过去的痕迹上的最简单的人伦故事,构成了乡村世界基本的平衡结构。

重述的意义并非复古,而是提供一种建构的母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田园梦想,陶渊明所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种桃花源世界,可以在《月光下的萝卜灯》的世界中找到一抹疏影。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