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纪兰,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经历过动乱的岁月,他时刻有一种责任感,要使中国繁荣富强;面对着崛起的祖国,他毅然放弃光明的前途,踏上回归祖国的行程;为了把中国变为海洋强国,他把几十年间的青春全部奉献在祖国海洋

他就是海洋之子――苏纪兰

拳拳报国心      苏纪兰1935年12月31日出生于湖南省攸县。

孩提时代是在祖国遭受日寇欺凌的动乱岁月中度过的,祖国的贫穷落后在他幼年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也成了他懂事后要为振兴中华出力的力量源泉。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汉口进入高小。

大陆解放前夕,又跟随父亲去了台湾,高中毕业后考入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

1957年大学毕业后苏纪兰在台湾空军服役一年半,退役后从事一年时间的土木设计工作。

为了深造,苏纪兰去了美国,1967年获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61年获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流体力学博士学位。

先后任夏威夷地球物理研究所海啸中心研究员、佛罗里达州大西洋大学海洋系副教授。

然而,异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事业的成功未能磨灭苏纪兰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他一面教书,一面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建设。

他经常与朋友们聚在一起畅谈中华民族的崛起,并注视着中国原子弹、氢弹,人体胰岛素合成等科技成果和反映国力增强的各种变化。

回到祖国大陆去的念头在苏纪兰的脑海中逐渐形成,而且越来越强烈。

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在银行工作的妻子袁立宜。

袁立宜非常理解自己的丈夫,她知道中国还穷,但中国毕竟是他们的根,有他们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理想。

他说,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受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爱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对祖国总感到有一种责任感――要使中国昌盛富强。

1971年夏,在妻子的支持下,他们变卖了房子,辗转到加拿大打听回国事宜,后又向使馆多次申请回国

然而,当时国内正处于“文革”动乱之中,大洋两岸音讯隔绝,苏纪兰的心愿迟迟未能实现。

祖国欢迎你      1972年8月,苏纪兰随一个访华参观团登上了故土,尽管没有了战争,但当时国内还是一派萧条的景象。

而令他意想不到是,会在人民大会堂西藏厅见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日理万机的总理看到他亲切地说:“几次要求回到祖国的就是你吧?祖国欢迎你,但还要请你等一些日子。

”日后每每想起那次接见,总理那亲切的微笑,紧紧的握手,总有一股激情在他胸中荡漾。

那次接见也更坚定了他回归祖国的决心。

就在“四人帮”粉碎后的第二年,国内局势已经基本稳定。

此时苏纪兰已被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授予终身任教权,但是他毅然向学校请了长假,着手准备回国

经过8年的等待,1979年苏纪兰终于如愿以偿的带着一家人踏上了回国之路。

当飞机经过台湾时,他俯首遥望绿色的宝岛,泪水夺眶而出,台湾是他成长的故乡,那里有他年迈的双亲,他想:“我这一走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苏纪兰来到位于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工作,研究河口动力学及陆架动力海洋学。

他受到了海洋所特别的优待,由于没有多余的住房,研究所的一位领导让出了三室一厅的居室,自己搬进招待所,这让苏纪兰一家很感动。

此时苏纪兰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儿子念初中,女儿读小学。

而他们只会使用二百多个汉语单词和一些日常用语,如此的汉语基础,要适应普通话和杭州方言的教学,是相当困难的。

正当苏纪兰夫妇万分焦急时,海洋研究所选派了两个同事的子女,每天晚上在家中为他两个孩子作辅导。

后来兄妹俩先后考入北京大学。

生活可以慢慢适应,物质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为了祖国海洋科学早日追赶上国际水平,苏纪兰很快投入到工作中。

奉献在祖国海洋      海洋,占地球70%的面积,是生命的起源。

专家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然而作为海洋大国的中国,人们长期以来的海洋意识并不强,研究也相对落后,苏纪兰决心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回国后的第二年苏纪兰作为中国专家组成员参加了中美长江口沉积作用过程的联合调查研究,这是解放后中美两国海洋学家的第一次合作。

由于国内学者缺乏国际合作经验,苏纪兰周旋于双方之间,在考察计划的制订、课题的确立、人员的组织协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双方的称赞。

在出海调查时,考察队长考虑到他经常要和美方科学家接触,提出让他与美方科学家享受同样的待遇,但被他婉言谢绝了:“我是一名中国科学家,应该与其他中国考察队员吃住在一起。

”   黑潮为北太平洋西边界强流,它对中日两国气候、海洋环境、渔业资源等皆有重要影响。

从1986年起,中日两国海洋学家开始了为期七年的“黑潮中国和日本的航海、气候、渔业生产以及海洋环境影响”的联合调查研究,苏纪兰是这一课题的中方首席科学家。

该项目在黑潮本身、黑潮对东海陆架环流的影响、琉球海流及其与黑潮的关系等方面皆取得丰硕成果,成功的揭开了黑潮神秘的面纱。

苏纪兰长期从事海洋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河口港湾及陆架动力海洋学,研究了长江口和杭州湾系列课题,发现潮流不对称性对长江口最大混浊带形成的重要作用,首次提出长江冲淡水次级锋面概念及其对杭州湾悬移质输送的重要影响。

这为河口整治、综合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由上海排污口入海的污染物质对杭州湾及到舟山渔场及其生物资源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等,均有重要指导价值。

苏纪兰还著有《东中国海陆架环流的单层模式》等100多篇论文,他的每一篇论文、每一个分析都是向大海神秘之门的进军,向海洋科学高峰的攀登!      大海的回报      岁月如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苏纪兰在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高水平课题的同时,也在用心的为国家培养海洋人才。

他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不断培养新的海洋科技人才,才能使海洋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他对学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有两个不以为耻,你们的论文、工作许多方面比我好,我不以为耻,学生应当胜过老师;同样,你们的论文做不出,毕不了业,我也不以为耻,成绩不合格就要淘汰!”从1982年至今,苏纪兰已带了多届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他带出的学生,也一个个成了科研骨干。

苏纪兰太忙了,以至于平时在所里常不见他的踪影。

他一年中要花去六、七个月在国内外“周游”,开展各项专业及社会活动,然而一下机场,他总不是先回家,而是立即赶回那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埋头于堆满了一叠叠资料、文件、论文、信函的书桌上……这,就是他奋斗的海洋,生命的海洋

付出总会有回报,由于苏纪兰海洋科研工作方面的杰出成就,他被评为浙江省和国家海洋局劳动模范,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任地学部副主任。

他曾是浙江省第五、六、七届政协副主席,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苏纪兰曾担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现任名誉所长。

因为在国际海洋学界的杰出活动,1994年,苏纪兰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至2003年,连续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席,这都是中国学者的骄傲。

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评选中,苏纪兰入选十大海洋人物,被称为“海洋之子”。

今年苏纪兰已经76岁了,还在为大海奔走,在常人眼里,大海是深邃、神秘、不可征服的。

而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为了打开大海的神秘之门,用尽毕生的心血,他也始终爱这片海洋,并且爱得深沉。

历程评述:   苏纪兰,1935年出生于湖南攸县,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1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并获得大西洋大学终身任教权。

身为物理海洋学家,苏纪兰以其在国际海洋学界的杰出活动和研究成果,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席,1999年被评选为“十大海洋人物”。

著有《东中国海陆架环流的单层模式》等10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海洋物理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