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祭黄陵文》用典看毛泽东诗词自信精神

吴直雄。

每当清明节到来之际,我总是爱读毛泽东创作的《祭黄陵文》。这篇祭文妙用四言诗的形式,在概述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创建伟大基业的同时,谴责了反动政府近百年来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道反抗日本侵略、收复国土、保卫国家主权的坚定信念和自信精神。全诗语言朴直、内涵丰厚,字里行間充溢着卫国、爱国、报国、强国的无限情怀。深刻领会诗中的思想和精神,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会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1937年4月5日,为唤起全国同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在黄帝陵举行了一次民族扫墓祭典。在祭奠仪式上,中共代表林伯渠(林祖涵,笔者注)献上由毛泽东亲笔撰写的四言诗祭文。次日,此文以《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典礼》 为题,发表于延安《新中华报》 上。1992年,《诗刊》 以《祭典黄陵》 为题全文转载。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这里千年古柏成林,郁郁葱葱,树高参天。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相传为中原各氏族首领。在阪泉,他打败炎帝;在涿鹿,他击杀蚩尤。传说他发明了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毛泽东在这首四言诗祭文中一共运用了25个典故。细细品味,《祭黄陵文》 全文无不彰显着毛泽东诗词自信精神,展现了“民族智慧伟力强,复兴中华势难挡”和“妖雾重来何所惧,我有手中金箍棒”的深厚底蕴。这些典故的巧妙运用,昭示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号召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要从对始祖黄帝的祭祀中汲取精神动力,增强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言诗的自信精神与先祖黄帝励精图治、奉献中华的精神一脉相承。

全诗按诗意分为4个段落,每段都大量妙用典故,为其团结抗日的创作意图服务。因是四言诗,语句较短,故而在用典上,以“截用”为多。所谓“截用”,就是从事典或语典中,截用关键词语为语料,以隐含原典中的典意,使诗作精练且内蕴丰富。笔者认为,这就是《祭黄陵文》 用典的最大特点与精妙之处。简而言之,是诗有如下特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诗词自信精神

自信精神的表现之一:唤起民族自豪感,激励后嗣齐抗争。

诗从“赫赫始祖”开篇,至“雄立东方”落笔。“赫赫始祖”一语,典出《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又见《诗经·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又见《荀子·劝学》:“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仪礼·丧服》:“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毛泽东在这一段中的用典,歌颂与展示了华夏始祖——黄帝开基创业的伟大历史贡献,有效地唤起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是对一贯夜郎自大、野蛮无耻、杀掠成性却要妄自尊大为“优等民族”的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强有力一击。

具体而言,在这一段中的用典,截用“赫赫”以修饰“始祖黄帝,开笔就展现了我中华始祖的显赫。当世界还是一片蛮荒之时,黄帝就一统中原,用其“聪明睿知” “肇造”了“吾华”,从而奠定华夏之基。将这样几个典故及其典意入诗,品味原典与新成之句,读罢令人自豪感顿生,实有对猖狂一时的日军的蔑视、鄙视之情。

从“懿维我祖”始,至“让其沦胥”止。有历数始祖文治武功赫赫、激励炎黄子孙与日军决一死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之妙!

在这段中,毛泽东妙用事典“涿鹿之战”安宁天下,展现始祖的勇武;以“苗裔”之典意,隐指炎黄子孙;以“不武”带出语典“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左传·襄公》),指出在日军猖獗时,我们懦弱不勇武是绝对不行的,这有违始祖精神与传统;以语典“美哉!泱泱乎,堂堂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之“泱泱”修饰中国,以“沦胥”带出语典“终古帝居,沦胥戎虏”(《宋书·武帝纪》)中的典意。所表达的含义就是:当中华民族在面对日军的猖狂进犯时,群情高涨、义愤填膺,实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种自信自强精神,正是来源于当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特别是黄帝德施天下、治国有方的大一统文化的坚定信仰。80多年前,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充满激情与斗志的中华民族优秀子孙聚集在延水河畔,立志要驱逐野蛮的日本侵略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信从容,意气风发,坚信共产主义道路是能够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的正确道路。可以说,《祭黄陵文》,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激励炎黄子孙与日军血战到底,充分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精神

自信精神的表现之二:浓缩百年屈辱史,誓死驱寇国门外。

诗从“世变沧桑”起笔,至“我为奴辱”收笔。毛泽东在这一段中的用典,有对中国近百年屈辱史的高度浓缩之妙。

在这大段中,毛泽东截用“沧桑” “蹉跌”二语,一笔带过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高度浓缩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沧桑”即“沧海桑田”,典出晋朝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谓王方平曰)自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一笔带过而转到近百年间野蛮的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惨痛灾难,重点撮取史典“琉台不守” “三韩为墟”,寇入“辽海燕冀”,形象地说明日军入侵之迅速、亡我中华野心之大。这令每一个不愿当亡国奴的炎黄子孙不得不为之警醒,不得不愤然而起,不得不立誓与日军决一死战!从写作角度来看,有为下一段“拉弓蓄势”之妙。

接下来是从“东等不才”至结尾,有开弓放箭之妙。放箭须有靶,侵华日军就是“靶子”,抗日之政策、抗日之办法、抗日之意志、抗日之决心……就是射向这个“靶子”的一支支锐箭。公祭黄帝陵几个月后,中国共产党便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坚持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总政治部,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随即,八路军奔赴抗日最前线!

在这一大段中,毛泽东以“不才”(《左传·成公三年》 中有“臣实不才”)之典意自谦,化用“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寢门之外”(《左传·宣公十四年》)的典意成“剑屦俱奋”,形象地展现了中华儿女要报仇杀敌、抗击日军的迫切心情;以立志为国“效命”(《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中有“志在效命”)之典意展示我党我军抗日的实际行动;略变“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这些民族英雄的警世名句,选用其语词、全用其典意,与后面“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 “皇天后土”三典紧密配合,展现了中国人民誓死将日军驱逐到国门之外的钢铁意志。

诗中的这种自信精神之根源,可谓远溯皇帝始祖,下及历代抗敌英豪,而今已化为中华大地各族人民抗敌的顽强意志,显示了毛泽东诗词自信精神的深厚渊源之所在。在中华民族遭受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的艰难形势下,伟大的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始终把带领人民驱逐日本侵略者作为己任,才有了这样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远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打垮日军作为奋斗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赢得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大力支持。這种支持,体现了始祖黄帝的艰苦奋斗基因已经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子孙的血脉之中,并进而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办大事的动力和自信精神的源泉。

自信精神的表现之三:妖雾重来何所惧,中华复兴不可挡。

《祭黄陵文》 创作于国共两党合作全面抗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是所有黄帝祭祀诗文中的珍品,毋庸置疑增强了黄帝祭祀文化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毛泽东这篇祭文的自信精神,源于他对黄帝陵文化精深而独到的理解。这首诗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对黄帝陵文化的挖掘与弘扬,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和不竭源泉,是祖国大陆和台湾统一的最为坚实的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基础。它有利于华夏子孙对祖国、对民族感情的不断升华,使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黄帝英魂激励民魂。毛泽东的《祭黄陵文》 当时被誉为中华民族抗日的“出师表”,而今又与黄帝陵文化一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特别关注,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回顾历史的风风雨雨,抗战胜利之后,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在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传承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黄帝陵文化)之精髓,充满着自信精神,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人民群众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背后站着人民群众,才能够充溢着自信精神,在风雨中不断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散发出新的光彩。如今,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重读毛泽东的《祭黄陵文》,探索其自信精神的根源,我们有理由相信,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当初的理想和承诺,没有辜负革命先烈和人民群众的嘱托和期盼,带领中华民族重新强大起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他们的初心,始终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行;难以计数的共产主义战士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在各自岗位上奉献着力量、挥洒着汗水。他们之所以能够不畏艰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行,正是源于他们坚定的信仰,他们确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责编 王燕萍)。

1 次访问